第1篇: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翻译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翻译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面给大家分享了苏幕遮怀旧的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
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
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
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
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
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
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
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
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
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
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
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
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
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
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
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
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
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
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安慰,终于无法排解。
愁思之浓,跃然纸上。
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第2篇: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欢迎阅读。
苏幕遮·怀旧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指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2-3]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第3篇: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扩展资料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第4篇: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下面是诗文相关介绍,欢迎参考!
苏幕遮·怀旧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
第5篇: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是一篇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亭送别》导人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第6篇:《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亭送别》导人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