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粱桥记》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5 07:13: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游高粱桥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安三袁”的相关文学知识。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

3、体会作者选材取舍的依据,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公安三袁”是指代文学家、和其文学主张是:

2、解释加点字或词:

京师最胜地也民工窈窕绿树中以娱友人缙绅

喧嚣怒诟穿沟渠淤泥相与御貂帽

3、重点句子翻译:

A、朝夕设色以娱友人

B、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C、茗饮以为酒

D、山请水意,了不相属

E、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点拨引导回答,理解文意

1、袁宏道对高粱桥的景色评价是:

他对这里美景的描绘的句子是:

其中运用侧面描写写水清的句子是:

作者的情趣通过那些句子表现出来?

2、A、袁中道在游记中交代自己出游的缘由是:从“”字可看出作者很被动的心态。

B、第二段作者从、、、、四个方面写出出游突遇的恶劣天气情况。

C、第三段中交代作者真实心境的句子是:

写江南春天和贵人、游客山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比较赏析,总结中心:

袁氏兄弟在同一时间、同一的地点,同行的人相同的情况下,为何写出的文章内容却大不相同?

附:板书设计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景美

情雅心乐

游高粱桥记

袁中道

被动出游

突遇天变心闷

自我解嘲

第2篇:《游高粱桥记》教案

《游高粱桥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安三袁”的相关文学知识。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

3、体会作者选材取舍的依据,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公安三袁”是指代文学家、和其文学主张是:

2、解释加点字或词:

京师最胜地也民工窈窕绿树中以娱友人缙绅

喧嚣怒诟穿沟渠淤泥相与御貂帽

3、重点句子翻译:

A、朝夕设色以娱友人

B、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C、茗饮以为酒

D、山请水意,了不相属

E、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点拨引导回答,理解文意

1、袁宏道对高粱桥的景色评价是:

他对这里美景的描绘的句子是:

其中运用侧面描写写水清的句子是:

作者的情趣通过那些句子表现出来?

2、A、袁中道在游记中交代自己出游的.缘由是:从“”字可看出作者很被动的心态。

B、第二段作者从、、、、四个方面写出出游突遇的恶劣天气情况。

C、第三段中交代作者真实心境的句子是:

写江南春天和贵人、游客山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比较赏析,总结中心:

袁氏兄弟在同一时间、同一的地点,同行的人相同的情况下,为何写出的文章内容却大不相同?

附:板书设计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景美

情雅心乐

游高粱桥记

袁中道

被动出游

突遇天变心闷

自我解嘲

第3篇:游高粱桥记原文及翻译

游高粱桥记原文及翻译

《游高梁桥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两兄弟游高梁桥时写的两篇游记小品。下面的是游高粱桥记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你!

游高粱桥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袁宏道

学习

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义,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通过朗读、品读,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重点

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教法

选择 诵读、讨论、归纳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小黑板、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29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多媒体展高梁桥的照片)明确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明代诗人朱茂瑞春游赞叹:“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秋游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在他们的笔下,高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游高粱桥记》两篇(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樊春爱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安三袁”的相关文学知识。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

3、体会作者选材取舍的依据,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公安三袁”是指代文学家、和其文学主张是:

2、解释加点字或词:

京师最胜地也民工窈窕绿树中以娱友人缙绅

喧嚣怒诟穿沟渠淤泥相与御貂帽

3、重点句子翻译:

A、朝夕设色以娱友人

B、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C、茗饮以为酒

D、山请水意,了不相属

E、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点拨引导回答,理解文意

1、袁宏道对高粱桥的景色评价是:

他对这里美景的描绘的句子是:

其中运用侧面描写写水清的句子是:

作者的情趣通过那些句子表现出来?

2、A、袁中道在游记中交代自己出游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游记小品《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

游记小品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游横山桥记

游横山桥记

这是振奋人心的一天,也是我小学生涯中最最特别的一天:我们全校师生一起到横山桥去远足,进行了许多有趣的野外活动。

早晨七点钟左右,同学们便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了校门。刚走了不到一个小时,有的同学便坚持不住了:脸颊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脚也是机械地走着,发出一声声鞋底与地的摩擦声。可就在这时,又传来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我们走错了路,需要原路返回,也就意味着走的时间会更长。同学们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如同晴天霹雳一样,哀叹声、抱怨声连成一片,仅剩的一点力气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索性就站在那里不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班主任立即鼓励我们说“关键是大家一定要坚持住,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你们平时都是最棒的,我相信这次你们也一定能行。”听了这番话后,同学们又鼓起了勇气、坚定的信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 教案教学设计

游记小品两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 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游高粱桥记》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高粱桥记》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