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陆游诗集有感作文
读陆游诗集有感作文
诗人陆游把他的一腔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心通过一首首爱国诗歌酣畅淋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那么的雄心壮志。
读陆游诗集有感作文篇1:
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陆游的《书愤》。它曾激励了无数华夏儿女胸怀满腔爱国之心,热血沸腾地投入到拯救祖国,建设祖国中去。
陆游一生颠沛流离,被贬官几次,后又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字里行间表达了他渴望收复中华的理想壮志,也表达了对当权派投降误国、打击爱国人士罪恶行径的强烈不满。
尽管诗人的理想一一落空,屡受打击,但他的爱国之心永远不变,救国之志依然如故。全诗的最后一句,通过赞扬诸葛亮平定中原的决心,抒发了自己仍要坚持早年的理想。
全诗以“愤”为线索,表现出作者对投降派行径的强烈不满。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允许别人来蹂躏、侵占它。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次保卫国家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那些血与泪交织成的战斗史就是无数华夏儿女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我们不服输,不抛弃、不放弃,在列强面前,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最终赢得了祖国的统一与团结。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那一刻起,爱国志士的热血沸腾,一股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使他们众志成城,立志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读陆游诗集有感作文篇2:
说起陆游,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他的诗想必大家一定读过不少。《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才能学有所成。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外,这首诗还包含了另一个道理——学知识不能只从书中学,更要亲自去实践,这样才能学以致用,领悟到知识的魅力。这首诗看起来是诗人在教导孩子怎么学习,实际是陆游希望他的儿子从小就认真读书,而且不断探索,长大报效祖国,让宋朝早日统一。一位诗人,连教育自己的孩子都想着将来能为国出力,可见他是多么爱国呀!
陆游不仅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为祖国出力,也希望宋朝能早日统一,可是他等了几十年,宋朝的军队还是未能平定中原。临终前,他带着遗憾写下了《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短短二十八个字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激情。从诗句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这份爱国激情是多么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难怪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虽说我们今天的生活安居乐业,但是,读着陆游的诗我仍然思绪万千。我们也许不需要像他那样忧国忧民,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当像他一样时时刻刻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一生想着为国家出力,为着祖国能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除了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之外,更要勤于实践,树立长大报效祖国的`思想。我想,我会以陆游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少年。
读陆游诗集有感作文篇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你一定很熟悉吧?这是我们语文书上的《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里的诗句。你可知道这首诗的作者——陆游的生平?现在我来介绍一下。
陆游是我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是浙江绍兴人。他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勤奋,在他12岁的时候就可以写诗文了,在28岁时,赴临安考试,陆游考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同时参加了考试,秦埙考第二,考得没有陆游好。秦桧知道此事很不高兴,竟要降罪主考官,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将陆游除名了。秦桧是谁?他就杀死岳飞的大奸臣、大坏蛋。可怜的陆游直到秦桧死后才出来做官。
陆游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经常攻打中原。当时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向南迁移,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40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
然而,那个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把精忠报国的大元帅岳飞都杀了,又怎么会让你陆游去上阵杀敌呢?——陆游被罢官了。他后来又当官、罢官,一直被当权的投降派压制排挤,壮志难酬。
闲赋在家时的陆游一边关心国事,一边教育子女,他将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陆游有七子一女。我们书中的那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他陪他的第七个儿子陆子聿读书时写的。陆游告诫儿子: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还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亲身实践。
85岁的陆游抑郁而终。在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陆游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死了都还想着收复失地。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多首,这些诗中很多是写抗击侵略者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
同学们,你们记住他了吗?
摘抄《陆游诗集》
秋日山居晏起
南宋·陆游
年年睡债苦相关,好梦长随苦角残。
作意归来偿宿负,透窗遮莫已三竿。
秋日睡起
南宋·陆游
白露已过天益凉,练衣初覆篝炉香。
天其闵我老且惫,付以美睡声撼墙。
离骚古文傍倦枕,砥柱巨刻悬高堂。
睡余一读搔短发,万壑松风秋兴长。
秋日闻蝉
南宋·陆游
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
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秋日徙倚门外久之
南宋·陆游
舍前烟水似潇湘,白首归来爱故乡。
五亩山园郁桑柘,数椽茅屋映菰蒋。
翻翻小繖船归郭,渺渺长歌月满塘。
却掩柴荆了无事,篆盘重点已残香。
秋日小雨有感
南宋·陆游
七月江边暑已微,虚窗卧看雨霏霏。
凄凉蛩伴草根语,憔悴鹊从天上归。
志士酒酣看宝剑,美人泪尽倚鸳机。
嗟予亦有新秋感,遥忆苍苔满钓矶。
秋日杂咏
南宋·陆游
都门初出若登仙,弄水穿云喜欲颠。
只恐光阴巳无几,不知又过十三年。
秋日杂咏
南宋·陆游
五百年前贺季真,再来依旧作闲人。
一生看尽佳风月,不负湖山不负身。
第2篇:读诗集有感
读诗集《乡关何处》后感
南志宏
在前不久,我很意外地读到了固原青年诗人陈永强在这几年所创作的诗歌精选——《乡关何处》的诗集一书时,说实话,在翻开新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莫名地涌起一股异样的情愫。作为他的表姐,我知道这是他第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乡关何处》诗集,相隔十余年,他还是个小孩,可真没想到他有今天的出人投地,我很高兴也很惊讶,他在艰难的漂泊生活中,一路积淀下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追溯、探寻之忆,以一种对诗歌真诚而敬畏的态度,书写下在乡村故土,灵魂不断飘荡游走的历程,让我为他这种执着的勤奋精神所深深感动。
他是那种看起来一副憨厚善良、颇有诗人气质的一个人。熟悉陈永强的人都知道,他可以算是在打工和读大学的同时对诗歌最为执著的一个。而他的生活,也曾是命运艰辛的一个。从与他的诗歌作品和接触交流中,我是知道他的经历。从2002年开始,他在上大学时暑假去做零工,为了给家人减少他上学的开销。是诗歌赋予了他创作的生活热情,让他鼓起了挑战人生的勇气。因此,他把对生活与情感有关的文字,一切喜、怒、哀、乐,都写进了属于他的诗歌作品里。
对于一个用真情实感写诗的诗人来说,不管他是什么职业,根植于故乡的心,情系于故乡的情,总是在诗人的心灵和诗歌中,随时真情流露的。陈永强在第一辑的《我是谁家的孩子》中饱含深情的《流浪》一诗中写道:生活/我并没有背叛你/也没有逃避你/这是我坐在火车上/才发现的/面对满车厢的客人/和满车厢的铺盖卷/突然感觉/我的思想是多么的单纯/我的目的只是为了流浪/短短的几行诗句,把对故乡的牵挂和依恋,那种浓郁于心中的剪不断的乡愁,淋漓地刻画出来。陈永强的诗歌,简洁明了、清澈透明,没有太多的词语修饰和堆砌,而只要用心读他的诗歌,却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心灵感应。比如他写出血浓于水的《孩子.妈妈》的伤感诗歌里,让我们感受到了,在现实的灾难来临时,当身边曾经最亲的亲人,却在地震的残酷无情中悄然消失时,那种“阴阳相隔”的悲痛,诗中写到:有的孩子走了/留下了妈妈/有的妈妈走了/留下了孩子/不是孩子贪玩/忘记了回家/也不是妈妈狠心/弃家出走/灾难降临的时候/阳光被打翻/还没来的急呼吸/母子就阴阳分离„„”。
陈永强在第四辑《雨水远去的日子里》一首《土豆成熟了》的诗歌中写道:家乡的土豆熟了/摸着天黑/父亲从新疆回来了/屋檐下磨好的镢头/在月光中/又磨洗了整整一夜/头抡起又落下/一个简单的动作/父亲重复练习了一生/„„”,而另一首《感恩》中写道:收获的那天/八十岁的老祖父跪在地头/抱起一个硕大的土豆/放在胸前/泪流满面/十月的天地说/在过去的某个年代里/它救活了他们一家人的命/”两首诗歌,它所包含的意境,真切地表现出了作为诗人陈永强对深情眷念的故乡和丰收的喜悦,在诗中“八十岁祖父跪
在地头”写出了老人对生活无奈和感叹。这是一首首书写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我猜想他在写下这些诗歌的时候,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情,他用一颗敏感而悲悯的心,书写下了一个对父亲和祖父敬意,同时也是众多偏僻、贫穷的乡村呈现出的一个缩影。
认真读陈永强的诗歌,你还会发现他有种观察入微、细腻丰富的表达。他善于抓住生活的场景和细节,创作出他不同于别的诗人别具一格的诗歌风格与特色。在第五辑《安静里疼醒》中有首《路和爷爷》一诗中写到:“爷爷是一个四处奔走的人/爷爷走了一辈子的路/路很害怕爷爷的脚/现在的爷爷老了/爷爷走不动路了/路开始反过来走爷爷/路走爷爷的时候/爷爷拄一根拐杖颤抖着/才几步就气喘吁吁/。”而另一首诗歌《工地见闻》里写道:暑假我在一家工地打工期间/认识了一位推手推车的老汉/他说他是湖北人/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已成家/他今年56岁了/老了干不动工地上的活了/过几天打算结账回家/他还对我说,你才二十正年轻/在工地上好好干,争取干到六十岁/我没有回答只是笑笑/他没有发现前后我共笑了两次/第一次笑他/第二次笑自己/。”一首好的诗歌,是需要诗人独具慧眼的精练提炼之后,让读者获心灵震撼的东西,而陈永强在关注日常普通百姓的民生诗歌中,抛弃了技巧和华丽的词语,不知不觉中做到了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把一种真实的感受呈现出来。
这些年陈永强的一路努力,经历了很多艰辛,但他却常抱着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他坚信困难可以打倒一个人,但却打不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很多人都说,诗歌是诗人心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真正热爱诗歌的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也磨灭不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我想陈永强,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
陈永强成熟稳重,对诗歌炽诚的态度让我十分敬仰。这么多年了,从最初的打工诗人身份做起,或许他留给喜欢他的读者仅有1本诗集是远远不够的。但细心的读者只要热心关注他,就会常在《文化博览》《百姓故事》《朔方》《六盘山》《固原日报》《新消息报》等一些文学期刊上,看到他的作品成长的足迹。
是的,陈永强是普通的,却又是不平凡的,他饱尝了大学期间打工生活的苦辣酸甜,在跋涉路程中用温暖的文字照亮着苦难的心灵,为千百万读书者和打工者竖起了一面与命运抗争的旗帜。在此我真诚祝愿在他在崭新的生活领域,能坚持抽时间不断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诗作!
第3篇:陆游诗集
陆游诗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1、《示儿》爱国诗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游山西村》山水诗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第4篇:读《席慕容诗集》有感
读《席慕容诗集》有感
【读《席慕容诗集》有感篇一】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席慕容的诗和散文,尤其是诗,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淡淡的罗兰香,清新朦胧,如梦似幻。她的诗总是带着淡淡的苦涩,可却能很好地表现她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的追忆。她书写的,不只是那种她梦想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的爱情,更是为了纪念难忘的青春里的爱的印记。这个写出优美诗句的女子曾说“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她的诗里,有爱情、乡情,每一种感情都丰富细腻,让人沉醉。
很喜欢她是那首《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看似淡淡的语气,却
第5篇:读冰心诗集有感
读冰心诗集有感
冰心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
读冰心诗集有感1
冰心在我们早年就已不陌生了。她的诗曾深深感染过我们,如《纸船》;她的小说使我们痴迷过,像《斯人独憔悴》;她的散文亦使我们为之陶醉,似《寄小读者》。但令我们深记不忘的,恐怕就是《繁星》、《春水》了。
《繁星》、《春水》是冰心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而写就的自由体小诗集。是诗人“随时随地地感想和回忆”,是“零碎的思想”的汇集,亦是冰心对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所产生的“爱”的哲学。倘若把《繁星》、《春水》以物质视之的话,它们同样有其构成的元素。这些元素就是母爱、童心、自然和人生。因此,可以说《繁星》、《春水》是冰心对母爱、童心、自然和
第6篇:读王昌龄诗集有感
读王昌龄诗集有感
最近读了王昌龄的许多诗,感触很深,所以我请大家来和我一起分享我的感触……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
正如《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如: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
第7篇:读《汪国真诗集》有感
简、清、静、情--读《汪国真诗集》有感
中国民航大学 刘净然
“你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在我读到汪国真诗集(所谓的全集)最后一首小诗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时,旁边有这样一个声音,在他看来,我应该多读些学术论文,才是正事。
我也曾认为我这个年龄不是读诗的年龄,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应该多读些随笔、散文、人生感悟之类的书籍,以丰富对人生和外在事物的理解;因为感性丰富,理性不足,应该多读些哲学、历史之类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理性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现在又从事英语教学,应该读一些经典英文原版小说,积累优秀的表达,学教并用;而我的书架、我的电脑、我的手机阅读器以及最近收进的kindle专业阅读器上,放着的也大多是这些书籍,我姑且把这些类书籍当作自己的兴趣所在,狭隘的按种类数量计算,我也算称得上兴
第8篇:读《徐志摩诗集》有感
读《徐志摩诗集》有感
徐志摩的诗既没有郭沫若的奔放,亦没有闻一多的深沉,有的是飘逸、空灵,如潺潺溪水,如清风明月。他的大部分诗作没有愤怒,没有呐喊,没有慷慨高歌,甚至也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他追求的就是一种宁静、和谐、无冲突的美的境界,表达的就是经过理性筛选、过滤了的情感。他总是将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给以稀释,以防其“杀”了诗的美感。如《再别康桥》,诗人将那种浓郁的离愁点化得淡雅、缥缈,将离别时那种沉重的心绪藏于心底,使全诗显得飘逸而空灵。“再别”本包容着十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但这种复杂的情感化为诗时,则从头至尾表现出对自我的压抑,对情感的克制。如 “轻轻的”一连用了三个,含蓄委婉地将诗人心头的沉重、依恋曲折地表达出来。在整个诗中,没有因难以割舍的别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