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姥爷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3 07:12: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远去的姥爷散文

远去的姥爷散文

小时候不太喜欢姥爷,因为,觉得他沉默寡言、缺少情趣、脑筋老。那时上学,有一篇课文叫《饲养员赵大叔》,那位饲养员对生产队的牲口关心备至,体贴入微,给每一头牲口都起了有趣的名字并和它们说笑。姥爷也是一位负责任的饲养员,每天早起铡草、和料一丝不苟。我问姥爷:“也给这些大牛大马起个名字吧。”姥爷闷闷地说:“一群牲口,又不是人,起什么名字,该干啥干啥去。”反驳得我非常无趣。

但渐渐的,听母亲和其他家人谈及姥爷,总有一些镜头难以忘却,对姥爷的认识也逐渐厚重起来。姥爷弟兄两个,那一年,大姥爷参加抗美援朝一走几年,姥爷默默地挑起了两个家庭的重担,既要赡养老人,又要供养六七个孩子的吃喝,那时,他和村里其他人一道奔波于家乡周边弹棉花,老爷比其他人年龄大些,但他干活实在,不会藏奸,所以也比别人辛苦。有一次,他们从几百里外的霸县一路走回家,磨破了鞋子,磨烂了脚掌,回到家乡的镇上时,再也走不动了,托人捎话回家,我母亲推着独轮车去接,那一老一小相依为伴的镜头,我虽然没有看到,但在想象中,那时的场景一定令人赞叹。

母亲上学时学习很好,总在学校拿第一。但家里那时有四个弟妹,仅靠姥姥和姥爷的工分养活,姥姥整天唉声叹气,母亲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父母整日操劳,偷偷放下书包拿起锄头,却望着别人上学的背影放声大哭,姥爷一句话也不说,悄悄把书包放到母亲手中。尽管后来,母亲还是没能承受住家庭的压力辍学了,但他经常提起姥爷交给她书包时那鼓励的眼神。

其实,姥爷敬重读书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好书。有一年下大雪,老爷生怕读中学的老舅上学路上不好走,用木锨在雪地里开出一条小路,好让老舅能够走在上面安然上学,整整三华里的路程,姥爷深埋着头,一下一下地将雪扬到路边。那天,整个一路上的人都在念着姥爷的好。

姥姥家和我家在一个生产队,我从很小的时候就住在姥姥家,但那时对姥爷印象很浅,因为他每天随生产队下地干活,即使回家也不大说话。我和姥爷地真正接触,其实缘起于每次家里改善伙食,父母叫我去给姥爷送一碗。那次,我一边往姥爷家去送饺子,一边心疼着刚刚开始的小说广播赶不上了,在老爷家门口一个趔趄绊在门槛上,一碗饺子全部倒在门口的玉米皮上,我看看外屋没人,慌慌张张地舀了一瓢水将饺子逐个捡起来洗了一遍,大模大样地端到里屋,姥爷看起来很高兴,我也暗自庆幸。但后来,姥爷说他早已从门缝看到了我的所作所为,但那饺子他仍然吃着很香。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姥爷没上过多少学,也许不懂得这句诗的意思,但每次回老家看到姥爷,我都觉得这正是姥爷暮年的'生活。自从姥姥去世之后,姥爷孤独了许多,尽管一直到七十多岁还能和家里人一起下地劳作,尽管还能帮家里剥玉米直到深夜,尽管八十多岁的时候,还能爬上四层楼面不改色,但在空闲的时候,他只有随便找一些书来看,从《三侠五义》到《三国演义》,从《笑傲江湖》到《儿童文学》,他其实只是在消磨时间。再到后来,他每天坐在街角的向阳屋檐下,与他同龄的都渐渐老去,只有一位耳朵全聋的老人和他为伴,两人一起聊天,姥爷不论他能不能听见,不时谈论一个话题,那位老人无论听没听清姥爷的内容,都前言不答后语地回答一句,说错了姥爷也不指出来,两人其实是在自顾自地说话,但他们都是那么乐此不疲,每天都准时坐在一起。

父亲生病后,我就没再见到姥爷,永远没再见到。听人说,姥爷总是在问父亲为什么很长时间没露面,大家没敢告诉他,后来,二姨夫也生了病,他也许从别人的闲谈中听到了一些痕迹,再也没有问过有关两位女婿的情况,但在同别人聊天时,他表露出了对两个女儿的担忧。谁也不知道,他的内心在承受什么,他的双眼再也没有神采,只是漠然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姥爷去世的时候很安详,那天,母亲正好抽空去探望他,他就痛快地去了,带着八十八年对家人的牵挂。我没能参加姥爷的葬礼,但我想见了姥爷离去时的情形。

姥爷的三周年就要到了,这是最后一个“节气”,按照风俗,是家人纪念姥爷的最后一次仪式,从此,姥爷与我们渐行渐远,放心地离开我们,成为天堂中的神灵。我跪在老爷墓前,将一片片纸钱投入火中,用这种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的方式与姥爷道别,纸钱的火光熊熊燃起,腾起的热浪将灰烬旋转起来,火舌烘烤着我的脸,我感觉很温暖。

第2篇:《姥爷》散文改

姥爷

前几日哥哥结婚,我因在北京,婚礼前一天才赶回家,刚到村口便看见姥爷在家门口站着,金黄的灯光打在他身上,像一尊雕塑一样。姥爷当军医出身,家里排行老大,十六岁就跟着共产党打天下,耳朵也在一次任务中被炸弹震坏了。不过现在让他说起当年的事还是激情澎湃。姥爷讲他当年的故事不管听几遍都是不会厌烦的,边讲边用手比划着,说话声音很大,生怕我们听不见,说到好玩儿的地方还会自己笑的合不拢嘴。我是在姥爷家长大的,那时我是很老实的,不愿意和村里的孩子出去闹,他在自行车后面放了个婴儿座,把我放在里面,每天会定时骑车带我去村口的马路边儿上看汽车。这是我在这里唯一可以娱乐的事情,每次看见有车从眼前跑过就会在自行车后座高兴地拍手,嘴里学着车喇叭的声音。也不知他知不知道我在高兴什么,我笑他总跟着乐。我越长越大,直到自行车的后座再也塞不下我,姥爷就让我坐在车梁上推着我走。他是很喜欢小孩子的,哥哥姐姐都是在姥爷家长大的。对家里小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但是有一次我提出要和村里的小孩子们去池塘洗澡的时候他却马上冷起了脸,拉着我胳膊连拖带拽的回了家,我觉得委屈极了,看见他过来就把头扭到旁边。后来听妈妈说姥爷除了她和舅舅其实还有一个小儿子,只是小时候出门儿的时候和家里男孩儿跑去池塘洗澡淹死了,二舅活着的时候姥爷最疼他,每天早上都会跑去二舅坟前哭。这事儿隔了几十年了,到现在了,只要一在姥爷面前提就会掉眼泪。所以姥爷从来不让家里小孩子靠近水多的地方。听妈妈说过后,有一段日子,我没有离开姥爷一步。

后来我去城里上了幼儿园,回姥爷家也就变成了一个周一次,每次回姥爷家我是很不情愿的,那时姥爷家的黑白电视只能收到两个台,相比较,爷爷家我是很乐意去的,爷爷家的电视是彩色的,而且爷爷总能做出许多小玩意儿来哄我开心。我回姥爷家的次数也变的越来越少,只是平常放学回到家妈妈总能接到姥爷家的电话,每次接电话妈妈都会说“韵韵挺好的”。

到了高中,一个月休息一次即使回姥爷家也住不下了,有了手机却从没给姥爷家打过电话,姥姥打电话埋怨我的时候也总有理由搪塞过去。

我越长越大姥爷也一天天衰老,耳朵也远不如从前,现在连姥姥说话他都只能看嘴唇,看着他眯缝着眼睛吃力的看着,心中泛起一阵阵酸楚。

看着桌子上摆着的姥爷年轻时的照片,当时的他朝气蓬勃满怀的理想,而想想现在的他虽说气势不减当年,不过看着他上床抬腿时费劲的表情,和嘴上多日不曾打理的白色胡茬,我知道他已经老了。

第3篇:姥爷的散文

姥爷的散文

七十三,八十四,姥爷还是没有熬过第二道坎,就去了传说中那个最美丽的地方。落叶归根,丧事是在村里办的,村里的人都说姥爷的岁数在村里属于高寿了,白发人驾鹤,黑发人难免会悲痛,毕竟血浓于水,可家人心里都明白,这对姥爷来说,是个解脱,姥爷弥留之际所受的罪,实在让人心里难受。

姥爷教了一辈子的书,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姥爷遗物中有个电话本,上面记着他的同事们,特别是所教学生的电话和工作单位,我看了,姥爷的学生远的有在北京、深圳、上海,近的有我们所在县市的医院、人事局、教育局、组织部,好些都是在实权部门工作,可姥爷从没和我们提起过,也没利用这些关系为子女谋一点事情。

姥爷没有儿子,只有四个女儿,我妈排行老大,我是大外孙,其实很不喜欢外公、外孙之类的称谓,加上外字,就感觉成了毫不相干的人了。都说孙子和爷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姥爷经典散文

姥爷经典散文

有消息传来,说姥爷病了。一阵明白一阵糊涂,喂饭不知道吃,尿床了也不知道,看来病得不轻,心里不禁为之一震。虽说已是近百岁的人,但平素身体很好,还能自己出去散步,在家里干些简单的家务,此次没啥诱因就有些糊涂,直至卧床呼之不应才知道是病了。当地卫生所的大夫去家里看了几次,也没查出什么毛病,说可能是老病,毕竟年龄不饶人,但我还是盼望着老人能有个转机。

姥爷的模样已经记不清了,但留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虽然岁月流逝,可至今难以忘怀。姥爷是继母的父亲,那时我年纪小,与她家里人的走动不多;另外姥爷家在外县,没事也很少来往。也是事有凑巧,那年从“兵团”调转到农场去,竟然要途经姥爷家的那个县城,这时才想到了姥爷,不管怎么说有门亲戚,也好有个依靠。那时正是落魄的`时候,当年的“知青”有些像外国的贱民,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远去的端午散文

远去的端午散文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这个时候,到哪家串门,都会提上一溜粽子。每逢此时,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总是喜欢卷起裤脚趟着水去采粽叶,虽然辛苦,却很乐意,因为这样就不用花钱到镇上去买了。

老家的端午,一般都在农历初四的`晚上,男人携家带口,把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和粽子装好,送到老丈人家,老丈人照例是要煮一大锅粽子、鸡蛋,末了,会把门墙上过春节贴的对联撕一小块下来泡成红水,再把鸡蛋染红,寓意红红火火。

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池塘里的鱼、养的鸡鸭还是有,扛一张网,到池塘里撒一网,杀一只鸡,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远去的姥爷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远去的姥爷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