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村官日记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2 07:13: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河北村官日记

作为河北的大学生村官,大家可有认真地为村民办事?下面为各位带来河北村官日记,欢迎阅读!

河北村官日记一

20xx年从长春大学毕业后,王学超怀揣着对家乡、对农村的热爱,选择了到河北省任丘市中华路办事处三街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从大学生到服务基层的村官,她用自己的热情打开了工作局面:和村民打交道、拉家常,给孩子补作业、修电脑,帮助村民寻找致富信息……两年的大学生村官经历,让王学超褪去了初出校园的青涩,多了几分成熟稳重。

20xx年8月,王学超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主要负责任丘市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面对“角色”的转变,王学超说:“正因为有过村官经历,就更能理解大学生村官,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能够更好地在提高村官工作水平和满足村官需求之间找到结合点。”

王学超通过调阅日志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通过电话、微信、易信随时和他们保持互动,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在下乡调研走访中,了解群众对村官的评价;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老带新、传授经验,帮助新任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

有一次下乡,王学超正好遇上20xx年到村的大学生村官曹富媛在北辛庄乡南代河村入户调研。由于村民对眼前这位“小村官”不太熟悉,几次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王学超赶紧帮她打圆场,用方言同村民们聊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她告诉曹富媛,“和老百姓打交道得讲究方法,不能让他们觉得你‘高高在上’,比如和老百姓说话要用家乡话,从拉家常入手,这样他们才能很快接纳你。”有了王学超的示范,曹富媛接下来走访农户,打破了之前的尴尬。

“大家都喜欢叫王学超‘超姐’,有什么事儿会直接跟她请教、沟通,她也经常请优秀村官给我们分享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工作。”曹富媛说。王学超的贴心关怀让她在大学生村官队伍中赢得了“知心姐姐”的美称。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特长,王学超发起成立了任丘市大学生村官联合会。先后开展了文明游园宣讲、暑期安全知识宣讲、慰问抗战老兵、任丘文明行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还自编自导自演了“成长之城、大美任丘——大学生村官在行动文艺晚会”。如今,这个青春活跃的群体,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和天地,叫响了“大学生村官”品牌。

河北村官日记二

“家广哥,温度低了,快把通风口关上。”

3月22日,临西县大刘庄乡李楼村大棚蔬菜种植区内,徐培培正在村民李家广的大棚里忙活。旅游鞋、牛仔裤、旧棉袄、马尾辫,鼻梁上架一副眼镜——如果没人介绍,我们很难想象眼前这位28岁的女青年是个大学生村官。

“别提‘官’,更别提‘大学生’,咱就是个‘妹子’。”身材高挑的徐培培快人快语。这位20xx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妹子”,当年通过考录,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20xx年与李楼村意外结缘,20xx年6月调入李楼村,20xx年带领全村成功脱贫,赢得群众一片称赞。

今年1月,徐培培被大刘庄乡党委任命为李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月初,徐培培获评邢台市优秀大学生村官,3月8日,临西县妇联授予徐培培“玉兰式的女干部”荣誉称号。

“就凭几个瓜,培培救了俺村一片棚!”

徐培培与李楼村结缘,源于几个带病的西葫芦。

“就凭几个瓜,培培救了俺村一片棚!”谈起与徐培培的相识经过,李楼村党支部书记李振波非常兴奋。

20xx年5月的一天,分配到大刘庄乡陈辛庄村工作的徐培培在大刘庄集市上买菜,看到菜摊上的西葫芦皱皱巴巴,绿一片白一片,她一眼就看出西葫芦得了病毒病。

“大哥,你们是哪个村的?知道西葫芦得的啥病不?”

“李楼的。全村大棚都有这病,大家急坏了!”

卖菜农民焦灼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徐培培。她问出联系方式,当即给李振波打电话:“西葫芦的病,我管了。”

当天下午,徐培培赶往李楼村,挨个转大棚,并召集菜农现场讲解病毒病的防治办法。

“这种病毒病,提前防疫是关键。”徐培培指导村民把患病的秧苗全部拔掉,保护好尚未感染的秧苗。

一段时间过去,李楼村的大棚菜保住了一大半,村民收回了本钱。

“要不是赶巧碰上徐培培,刚盖的大棚全得拆了!”李振波说,李楼村是“十二五”扶贫村,大棚菜是刚上的扶贫项目,“头一年上大棚,就栽了个跟头。没有徐培培,整个产业肯定就黄了。”

以瓜为“媒”,徐培培与李楼的缘分越结越深。村民有事爱找徐培培,徐培培工作之余,也隔三差五往李楼村的大棚里跑。

20xx年年初的一天,在查看完大棚内秧苗长势后,徐培培建议菜农给大棚配备温度计和湿度计,提高管理水平。可几天过去了,她看到不少菜农判断温度、湿度还是“凭感觉”。徐培培干脆自己掏腰包买来温度计、湿度计各100支,发放到每个大棚。菜农们过意不去了:无偿服务还贴钱,世上哪有这个理儿!大家纷纷掏出腰包,找她还钱。徐培培一口回绝:“我就图个好收成。种不好菜,别提还钱的事儿!”

“俺也扎了根儿,是正宗临西人了!”

“嫂子,点花得这样来……”在李家广的大棚里,徐培培亲自上了手。

“这妹子,压根儿没把自己当外人!”李家广媳妇笑着说。

20xx年6月,大刘庄乡党委把徐培培转派到李楼村担任包村大学生村官;20xx年1月,又任命她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抓设施蔬菜。

“培培心细性子急。去年那茬西红柿得了灰霉病,又烂花,又烂果。徐培培见了,比俺还着急,又求方,又找药,侍弄了好几天,秧苗才缓过劲儿来。年底,大棚净挣3万多元。”李家广说。

“培培,快到俺家棚里看看。”这里正忙着,村民曲仁刚钻进来,径直把徐培培拽了出去。曲仁刚种的黄瓜,叶子黄了一大半。

“病因一下弄不准,让高手看看吧。”徐培培取出手机,对着黄瓜拍了几张照片,发到微信群里。不一会儿,手机响声不断。“高手说了,是种前土壤没杀毒。准备补杀一次吧。”

为随时解决难题,徐培培帮村民建立了学习网站,创建了“李楼大棚”QQ群和微信群,每天定点给菜农发送大棚种植基本常识、管理方法、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信息。她还把从事植保专业的同学全部邀请进群里,并请他们介绍专业技术员入群指导。

去年春季,辣椒苗种了20多天,不生新根,叶子不断变黄萎蔫。徐培培拍了照片,向母校专业教师求助,还带着病苗前往山东临清请教大棚技术员。几番周折,辣椒病情稳住了,每个大棚挽回2000多元损失。

在大棚里、在群众中,徐培培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这里土厚,村里人亲。”徐培培说,一到晌午,常有群众“求”她到家里吃饭。

后来,她与临西小伙李嵩相恋结婚。20xx年10月,儿子“小乖”出生了。可就在产假期间,她的心思也没离开过李楼。为参与制定全村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发展规划,她经常放下孩子,三天两头往村里跑。

“培培一进大棚区,大半天出不来。”曲仁刚说,大棚离不开她。

正说着话,徐培培电话响了。

“什么?老是哭?身上不烧吧?哦,那就哭会儿吧。”没说几句,徐培培挂了电话,接着讲起大棚管理知识来。原来,保姆来电话,说孩子正在家里哭闹呢。“不要紧。”徐培培随口嘟囔一句,“谁家小孩子不哭?哭是练嗓子、长本事呢!”转过身,徐培培的眼睛湿润了。

冷落了孩子,徐培培硬在嘴上,痛在心里。只要在家,冲奶粉、换尿布……徐培培事事抢着干。她还设计了一本相册,在每张照片旁,用彩色铅笔工整地记录:“‘小乖’会笑了”“‘小乖’会翻身了”……

“俺也扎了根儿,是正宗临西人了!”走出大棚,徐培培随手翻开手机里的孩子照片,边看边说。

“我们前头,有个吕玉兰。”

在徐培培随身携带的挎包里,装着一张大刘庄乡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图。

这张图,是她参与制作的,融入了她的梦想。

本来,作为全省统一考录的大学生村官,徐培培不一定要长期留在临西;而在大学毕业前,徐培培也面临很多选择。

毕业前,由于成绩优秀,她得到去中国农科院实习的机会。那里的教授看中了她,想聘她作科研助理;天津的一家大型农药公司也许诺给予丰厚的报酬。

徐培培老家南和县,距临西县城80多公里,而距邢台市区才20公里,作为邢台市卫星城,就业机会相对也较多。

“一个姑娘家,还是守在父母身边好。”母亲郭双霞不止一次劝她。

可徐培培却看好广阔的农村天地。到临西第一天,她参观了吕玉兰纪念馆,深受触动:“我们前头,有个吕玉兰。我要像玉兰那样服务乡亲。”

“大刘庄乡位于临西东南,南隔卫运河与山东相望。全乡‘十二五’扶贫村共5个,李楼一带占了4个;‘十三五’扶贫村7个,李楼一带占了3个。发展富民产业,建成设施蔬菜示范带,事关脱贫攻坚。”乡党委书记刘明义说。

在和老百姓的摸爬滚打中,徐培培决定,把自己梦想的起点,就放在这个贫困村里——

“李楼村处在全乡设施蔬菜示范带的核心位置,北有田庄老军营,南有大营大黄庄,大棚做好了,一带一串。”徐培培说。

如今,李楼村大棚菜已经叫响十里八乡,瑞红香瓜在邯郸、山东市场供不应求。20xx年底,李楼村大棚由开始的40个,发展到120个,年纯收入18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由此增加3000多元,脱贫任务顺利完成!

“比比吕玉兰,我还差得远。”徐培培不满足,“我们计划两年内新建80个冬暖式温室大棚,建设高标准的乡村生态农业区,做好品牌蔬菜,开设网店……”

“贫瘠之地,往往是成才的沃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比玉兰、学玉兰、做玉兰’,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在日记里,徐培培这样写着。

第2篇:村官日记

村官日记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在成功举办红色文化节这个喜庆、丰收的日子里,休息时,在网上认真收听收看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到,“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听完报告我激动不已,备受鼓舞,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中央领导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殷殷期待,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村官工作已有四年了,在县委组织部及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在村两委成员的关心帮助和全体村民的大力帮助下,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急躁走向稳重,从谦卑走向自信!我感觉自己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稳重了许多,从一个腼腆内向、胆小怕事的女孩,逐步成长为一个豁达开朗、处事大方、敢于担当的大学生村官,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村民的支持。村官工作这几年,使我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工作的经验也更加丰富。现今的我如同田里的一颗幼苗,在党的呵护、阳光的照耀下,经历风雨,茁壮成长!

工作这几年来,感触颇多也收获了很多:

1、为人真诚,踏实肯干,储蓄亲情,收获人脉。在这近两年的工作中,我的一个切身体会是,在校读书靠智商,社会工作靠情商,在农村工作,需要储蓄亲情。我是农村人但我不完全了解农村,是我们党总支书记带着我走村串户,逐渐与村民打成一片。在这些年的时间里,我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从乡亲们的眼神里,读懂了他们的渴望、期盼、所需所求。为他们做一点点小事,他们就很满足了。我想以后尽己所能,为他们多做点实事,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2、积极思考,收获基层工作经验。我镇领导注重大学生村官实际能力的培养,做好村里工作的同时,镇党委安排我到党政办公室锻炼。镇政府党政办是我们镇政府向外界宣传的一个窗口,在办公室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在办公室我接触了更多的人,锻炼了我的口才、培养了我做事的韧性以及做事的能力。在办公室让我能够接触到领导,听取领导的教导以及了解中和镇发展的方向和政策。部门的领导和同事给了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悉心指导各项工作,使我的见识广了,思路宽了,经验多了。经过锻炼和磨合,我对乡镇机关、农村工作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对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有了现实性的思考,收获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理论和实践的碰撞迸发出我对农村工作的全新理解,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客观认识,也增强了锻炼自我的决心。我收获了:一是虚心学习、积极靠拢,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二是深入农村、触摸现实,服务家乡、促进发展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积极思考、正确定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提高。

3、热爱农村,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不竭动力。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它的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是大学及城市生活所不能比拟的。对我来说,它更充满了神奇、芳香和迷人,我也看到了近些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国家关注“三农”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从勤劳朴实的农民身上,我也看到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的未来。同时,我也看到了农村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部分家庭和孤寡老人生活困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民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还需进一步提高;农村缺乏懂科学、会技术的新型农民等。种种问题的存在,是我干好本职工作的不竭动力,是我勇于向困难挑战的源泉,激发了我昂扬向上的斗志,遇见矛盾不回避,遇见困难不低头的不屈精神。

农村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平凡繁琐的小事。我想只有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克服不足,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自身特长为群众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少一份好高骛远,多一份脚踏实地,坚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点点滴滴终将汇成海。我们是基层工作战线上的普通一兵,是在党的旗帜下成长的年轻村干部,镰刀和锤头指引着我们,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基层工作者的努力下,农村的明天将更富生机和活力。

举七月之圣火,昭示我们负重前行,知难而进;擎七月之红旗,我们将倍加努力。温总理用“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的话语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身负这样的使命,身负这样的重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村官,我应该对得起自己,让自己无愧于心;对得起村民,让村民对我满意;对得起党,今天我在党旗下成长,明天党旗因我而增光添彩!

下载河北村官日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村官日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