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勿斋记》文言文阅读译文及答案
《勿斋记》文言文阅读译文及答案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参考答案:
22.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3.D
24.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25.C
26.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学.科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试题分析: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要务实,要脚踏实地;第三段借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第2篇:文言文《无斋记》阅读答案以及译文
文言文《无斋记》阅读答案以及译文
《无斋记》文章先写世人贪得无厌,不知“有则有患”,后写自己“所有者,惟此身也”,不知“外物之可乐”,因以“无”名其斋,构思精巧,富有意味。一起来看看阅读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文言文《无斋记》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文言文《无斋记》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天下之物,无则无忧,而有则有患。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今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无耳,何爱于天下之声?无鼻无口,何爱于天下之臭味?无心思,则任天下之理乱、是非、得失,吾无与于其间,而吾事毕矣。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①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击筑之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历万祀②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富贵佚游,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③。”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之无知为乐,其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余性颛④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自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以“无”名其斋云。
(选自《明清散文精选》)
【注】①瞀然:愚昧不明。
②祀:年。
③苌楚:植物名。猗傩:同“婀娜”。轻盈柔美的样子。夭:指草木初生。沃沃:肥美而有光泽的样子。
④颛:蒙昧无知。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爱于天下之臭味 臭:气味
B.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 厌:满足
C.岂有终穷乎 穷:贫穷
D.于是以“无”名其斋云 名:命名
2.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作者“无忧”的一组是(3分)
①吾无与于其间,而吾事毕矣
②明童艳女之侍于前
③有家矣,而又欲有国
④所有者惟此身耳
⑤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
⑥号寒之状不接于目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紧扣“无”来写,指出了“无”与“有”的不同结果,突出了“无”的好处。
B.作者引用古诗句“乐子之无知”,表明了自己不以身苦为悲而以“无知”为乐的态度。
C.虽然没有功勋与后代,作者却不认为它是不幸的,文章借此表达了对乐观精神的赞美。
D.文章拿作者不知外物可乐和世人贪求富贵享乐对比,突出了作者不以物喜的自足心态。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3分)
(2)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3分)
参考答案
1.(3分)
C(穷:穷尽。)
2.(3分)
B(②写世人奢华的物质生活;③写世人的贪得无厌。)
3.(3分)
C(“借此表达了对乐观精神的赞美”误读文本。)
4.(6分)
(1)(3分)
如果人没有眼睛,怎么会有对天下色彩的喜爱?(句意对、语言通顺1分,“今”“何”各1分。)
(2)(3分)
假使我在这身体之外还有其他拥有的东西,那么我的痛苦将哪里会有尽头。(句意对、语言通顺1分,“其”“极”各1分。)
【参考译文】
没有天下的事物,就没有忧患,有了天下的事物就有了忧患。人的忧患,没有什么比有自己的身体更大的了,次一等的`是有家庭。如果人没有眼睛,怎么会有对天下色彩的喜爱?没有耳朵,怎么会有对天下声音的喜爱?没有鼻子没有嘴,怎么会有对天下气味和滋味的喜爱?没有思想感情,那么就会任凭天下治与乱、是与非、得与失,我不参与其中,我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
一般的人,愚昧不懂得“无”是足以使人快乐的,而认为“有”是宝贵的。有食物了,又希望它更精美;有衣服了,又希望它更华丽;有房屋了,又希望它更壮丽。洁净的童子漂亮的婢女在前面侍奉,吹竽击筑的乐工在后面施展才艺,已经有了这些,可是还不足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家了,又想要有国;有国了,又想要有天下;有天下了,又想要众蛮夷都臣服进贡;众蛮夷都臣服进贡了,又想要长生不死,历经万年而不老。以此推论,人们羡慕富贵、无节制的游乐,想要拥有它们,哪里会有终极穷尽的时候呢?古代的诗人,心里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写了这样的诗歌:“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不明说自己一身的痛苦,而只说苌楚的无知是快乐,诗歌的大意虽然好像令人悲伤,但它的见解却也已经很高明了。
我生性愚昧无知,对可使人快乐的外物,我不知道它是可乐的,而上天也就顺从我的愚昧,凡人世间所有的东西,我都不能拥有。从大处说我不能取得驰骋万里的军功,从小处讲我也不能得到以声色自我享受的快乐,我年龄已经五十多岁了可还没有后代。我所有的只有我的身体而已。呜呼!我也庆幸所有的仅仅是我的身体,假使我在这身体之外还有其他拥有的东西,那么我的痛苦将哪里会有尽头;我也不幸我还有这身体,假使我连这身体也没有了,那么我的快乐又将哪里会有尽头呢!
客居于外没有正事,以书为伴,虽凄凉而自足。因饥饿而啼哭的声音我听不到,因寒冷而号哭的样子我看不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知觉,因此也就认为一切都值得快乐,于是用“无”字命名自己的书斋。
第3篇:《苦斋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苦斋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莱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
第4篇:勿昧所有勿自夸耀文言文及译文
勿昧所有勿自夸耀文言文及译文
勿昧所有,勿自夸耀原文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放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 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译文
前人说:“放弃自己家中的大量财富,却摹仿穷人持体乞讨”又说:“暴富的`人,不要老向人家夸耀财富,其实哪家的炉灶不冒烟呢?”上面这两句 谚语,一句是说自己看不见自己所有的人,一句是说那些夸耀自己暴富的人, 这些都是做学问的人必须彻底戒除的事。
注解
无尽藏:佛家语,是“无尽藏海。的简称,比喻无穷道德,此处有道德和财富的双重含意。《大乘义章》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 包含之德,包含曰藏。”谁家灶里火无烟:是说任何人家多少都有点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