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鸡蛋麻糍初中生作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0 07:13: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第一次做鸡蛋麻糍初中生作文

第一次做鸡蛋麻糍初中生作文

每一个人都会有第一次学什么,这不,我就学做了麻糍。今天中午,我心血来潮想自己动手烧一次麻糍。现在开始动手了。

首先,准备好材料:麻糍,鸡蛋、葱。把麻糍切成一块块的(我是这样做的),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打在碗里,使劲搅拌,搅拌好后放在边上备用然后把油倒进一点锅里,待油烧了两三分钟,烧烫了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麻糍放进锅中,一面炸的黄了,嫩了,再翻过另一面继续炸,等全部弄好了之后,便把鸡蛋倒入锅中,当然不要全部倒下去,只要到二分之一便可,手捏着锅柄把锅摇一摇,让蛋留到下面去,使下面也有一点蛋,接着再反面,重复动作,把碗里的蛋全部倒下去,也像前面一样,手捏着锅柄把锅摇一摇,让蛋留到下面去一点点,继而等待贴着锅底的那一面烧熟了,翻面,然后,用铲子按按那麻糍熟了没,两面都得按。大约过了两三分钟,那麻糍熟了,我便熄火,将麻糍盛入碗中,可是一翻面,呀,背面都烧焦了,算了,毕竟第一次烧吗,也一定有过失的啦。这样安慰自己,将一碗盛好了的给妈妈,妈妈笑着说我:“宁宁,平时妈妈做的你说难吃,今天自己做焦了,反倒不说话了,是不是你自己做没关系,我做的就不行啊?”听到妈妈的`玩笑声,我脸红了起来,低下了头,却大声而有肯定地说起来:“又没关系,我是第一次做吗,下次我一定会有进步的。”话说完,我与妈妈都笑了。

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麻糍,品尝着焦了的麻糍的美味,心里自然特别欢喜.,因为我会做麻糍了,虽然功夫还不到位,烧的有些不好,但我还是特别开心。

第2篇:做麻糍作文

做麻糍作文

做麻糍作文1

又是一年的冬至节。自从我在学校里学会了做麻糍,我就很想在家里表现一下,做给爸爸妈妈尝一尝。

我和妈妈洗了手,就开始做了。我把芝麻馅扒下来,揉成了大小不一的麻心团。妈妈在厨房里揉粉团。当我们弄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做汤圆了。

妈妈把揉好的米粉团搓成长条,再一段一段地摘下来,我先把它搓圆,拍扁了将麻心放上去,再把麻心搓进去,一个汤圆就完成了。不一会儿,托盘里站满了雪白的娃娃,像等待检阅的小士兵。

做好了汤圆,就准备将它们下锅了。一个个汤圆就像不愿洗澡的小娃娃,不情愿地排着队下了水。过了一会儿,我看到它们随着沸腾的水争先恐后地冒出头来。沸水的声音“咕噜咕噜”地好像是它们连声抗议:"我们已经洗好了,让我们出来吧!我们要烫死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把它们捞出来。

洗完澡,小娃娃们还光溜着身子。妈妈将它们三三两两地放在一盘豆沙粉里,让它们在里边打滚。我用筷子滚铁环一样将它们滚来滚去。最终,它们变得一身金黄,还弥漫着浓浓的豆香味。 我迫不及待地尝尝味道,嘴中一股豆香混着麻香味。“嗯,真是太香了,再来一个!”我叫爸爸妈妈也来吃,他们也都说很香,我听了感到特别高兴。我吃了一个又一个,今天的麻糍真是特别好吃,令人回味无穷!

做麻糍作文2

清明节过去好多天了,而我常常回想起外婆家做麻糍的情景。

记得那天,我们一大堆人浩浩荡荡地往外婆家赶去。到了外婆家,正在烧水的外婆笑眯眯地迎接我们。水开了,外婆麻利地把摘洗好的青倒进去,烫熟后迅速地拿出来装在筛子里把水沥干,然后再把青拧干。接着,外婆又在锅里蒸上了前一晚浸泡的糯米,蒸熟后连青一起放到石臼里。

这时小外公的脚摆成八字形,拿出石杵先轻轻地把糯米铺开,舅舅在一边翻,然后用力地把米和青捣碎,捣在一起。旁边的人觉得很好玩,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捣,我来捣,让我试试看。”阿姨一捣,石杵就黏住了,怎么也拔不出来,脸涨得通红。阿姨说:“真累,原来这么好吃的麻糍做起来是这么累啊!”

终于把糯米捣碎了,变成了软软的、黏黏的、绿色的.糯米团。外婆赶紧在面板上铺上松花粉。舅舅双手飞快地把糯米团拿到面板上,再铺上一层松花粉。他拿着杆棒用力地在糯米团上滚来滚去,变成了一个大圆圈,像一个黄色的大圆盘,然后拿着菜刀慢慢地切成一块一块。我们一人一块吃着又香又软的麻糍,欢声笑语回荡在外婆家的院子里。

做麻糍作文3

前几天,我和爸妈去丽水龙泉的外婆家玩,正好赶上他们做麻糍。

我们先把黄豆炒熟,磨成粉,再加上红糖拌在一起,拌均匀后放在一旁备用。一股香味飘过来,我忍不住用手指蘸了一下,放进嘴里,顿时一股香甜从舌尖散开,直沁肺腑。在我享受美味的时候,小舅公已经生好了炉灶,把泡了一个晚上的糯米放在炉灶上蒸了起来。过了一个多小时,小舅公把糯米从锅里拿出来,放在一个石头钵里,然后用一个大木槌敲击起来,每敲一下,就绕着石钵走一步。我想这是为了让糯米受力均匀吧。我也试着敲了几下,可是木锤实在有点重,几下后我就累得气喘吁吁。敲好以后,我们把糯米饭揉成一个个小球,小舅公又把小球摊平,把拌好的豆粉放进去或者干脆就蘸豆粉吃,那味道,香香的,甜甜的,黏黏的,真的是极品美味。

我跟妈妈说,下次我还要来做,最好再放点别的,比如芝麻、红豆,肯定也好吃。

第3篇:做麻糍作文800字

做麻糍作文800字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各个不同,也有着各个不同的俗意,但是在我们的老家那最常见的习俗便是打麻糍。

一到过年,就家家动手,热热闹闹地打起来。“年三十打麻糍”成为不成文的乡规,似乎不打麻糍就不像过年,乡里人家里有专打麻糍的石卯和粗大的麻糍棒槌。于是,奶奶便带着我一起去老家参加了打麻糍的队列。

刚一到那,外婆便把那在水中泡了足足两天的糯米拿了出来,在给它洗了个“冷水澡”之后,便又将它放入蒸笼里给它做了个“桑拿”后,它便已全新的面容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此时的糯米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硬邦邦的样子了,那软耷耷的样子仿佛就是做过桑拿后的人舒服的样子,一粒粒糯米也因为吸收了水份而变得饱满,闻起来还有一阵淡淡的米香。之后便到最重要的.步骤,也是做麻糍的高潮——打麻糍,先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做麻糍三年级作文

做麻糍三年级作文

清明节过去好多天了,而我常常回想起外婆家做麻糍的情景。

记得那天,我们一大堆人浩浩荡荡地往外婆家赶去。到了外婆家,正在烧水的外婆笑眯眯地迎接我们。水开了,外婆麻利地把摘洗好的青倒进去,烫熟后迅速地拿出来装在筛子里把水沥干,然后再把青拧干。接着,外婆又在锅里蒸上了前一晚浸泡的糯米,蒸熟后连青一起放到石臼里。

这时小外公的'脚摆成八字形,拿出石杵先轻轻地把糯米铺开,舅舅在一边翻,然后用力地把米和青捣碎,捣在一起。旁边的人觉得很好玩,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捣,我来捣,让我试试看。”阿姨一捣,石杵就黏住了,怎么也拔不出来,脸涨得通红。阿姨说:“真累,原来这么好吃的麻糍做起来是这么累啊!”

终于把糯米捣碎了,变成了软软的、黏黏的、绿色的糯米团。外婆赶紧在面板上铺上松花粉。舅舅双手飞快地把糯米团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做麻糍四年级作文

做麻糍四年级作文

前几天,我和爸妈去丽水龙泉的外婆家玩,正好赶上他们做麻糍。

我们先把黄豆炒熟,磨成粉,再加上红糖拌在一起,拌均匀后放在一旁备用。一股香味飘过来,我忍不住用手指蘸了一下,放进嘴里,顿时一股香甜从舌尖散开,直沁肺腑。在我享受美味的.时候,小舅公已经生好了炉灶,把泡了一个晚上的糯米放在炉灶上蒸了起来。过了一个多小时,小舅公把糯米从锅里拿出来,放在一个石头钵里,然后用一个大木槌敲击起来,每敲一下,就绕着石钵走一步。我想这是为了让糯米受力均匀吧。我也试着敲了几下,可是木锤实在有点重,几下后我就累得气喘吁吁。敲好以后,我们把糯米饭揉成一个个小球,小舅公又把小球摊平,把拌好的豆粉放进去或者干脆就蘸豆粉吃,那味道,香香的,甜甜的,黏黏的,真的是极品美味。

我跟妈妈说,下次我还要来做,最好再放点别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记叙文:我们自己做麻糍

记叙文:我们自己做麻糍

这是爱伯特冬令营的第四天了,但是我一点都不想家,也不会想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听说下午要“做麻糍”。一想到这新鲜事,心中就算有不快,也荡然无存了。

下午,我们由教官带到了一台做麻糍的“机器”前,这是一台利用杠杆原理的原始机器,木棍有二三米长,一头有一个巨大的“石杵”,还有一个巨大的“石臼”。如果往里面放面团,至少要一大盆吧!我正想着,就有人捧出了一盆米饭,倒在了石臼里。原来麻糍是用米饭做的。

人们都摆出了一副要征服这团米饭的架势。几个初中以上的.营员自告奋勇地来到了木棍的一端,开始踩木棍,而石臼那儿,早已有一个当地人等着,他的任务最艰巨,石杵每敲一下,他便把饭团往中间拨一点。

我站在一旁,看着那飞快落下的巨型石杵,心中着实为那人捏了一把汗,万一石杵在他将手缩回来之前落下,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冬至麻糍作文

冬至麻糍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冬至麻糍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至麻糍作文 篇1

有句老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今天我就来介绍介绍冬至里吃的麻糍。

冬至,在我们温州人眼里,可谓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天地间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民间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也称冬节,我十分喜欢冬至,因为在那天我能吃到许多麻糍,好不开心。

民间有“吃了冬节馍糍,又长了一岁”的说法,所以冬至人人都吃麻糍。若是冬至那天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卖麻糍的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第一次做鸡蛋麻糍初中生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次做鸡蛋麻糍初中生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