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走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误区(网友来稿)
山东省单县教研室杨公平(274300)
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忽视、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但是,倡导自主学习并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所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主体地位旁落,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因此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特点,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过分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枉。
矫枉不能过正。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甚至放弃基本知识的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能力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再有从去年开始语文高考增加了停考三年的名句考查题,由此可以看出命题者意在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积累,引导师生对文化知识的重视,这与课程改革要求加强文化积累的精神是一致的。对此,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闻捷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工具特别是电脑的依赖性增强了,造成了人脑的退化,人类出现了世界性的记忆功能衰退,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有大量的识记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因此,我们要正确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含义,一方面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从而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在实处。
三、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和综合化,忽视学科特点,弱化教学重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和定位,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而提出的。
但是,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语文课的人文性,无视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例如,有的老师处理《神奇的极光》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极光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再如,《日本平家蟹》一文的阅读重点是生动的说明和合理的说明顺序,但是有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人工选择”这一科学知识的学习上,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物理课、化学课、历史课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没有了附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刘国正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囿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脱离语文学科特点去搞宽泛的“综合性学习”,也是难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样是违背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
上面所说的几个误区都是由于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语文的课程改革毕竟刚刚起步,很多新理念的贯彻落实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作者邮箱:ygp_jys@163.com
第2篇:新课程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
新课程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第3篇: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
新洲乡中心学校:任筠
当前的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从容适应新课改,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质。《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它涉及到种种因素,如思想道德、思维素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辨别力。”新教材的编写就有一个很好的创意,把工具性内容人文化。如汉语拼音对小学生而言是“拦路虎”,教材就设计了“情景图”和“语境歌”,把工具性的内容人文化,贴近了儿童的心灵,展示形象的情
第4篇: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响水中心小学 董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叶澜教授也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为此,笔者深感在新课程背景下,及时走出生成误区,进行有效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教学”最终目的是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新型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一定程度上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让人忧心的是,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走进了新的误区。因此,我们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既要有课前的巧妙预设,也要有课堂的精彩生成,不遗余力地去演绎精彩的教学篇章,去关注这共
第5篇:走出误区
美国签证出示的资金证明要走出两误区
眼下正是美国留学签证的高峰期,由于很多美国签证被拒都跟资金证明有关。作为申请美国留学出具的资产证明要走出存款越多越好和存款时间越久越好两个误区。
留学出具的资产证明大致分为资金证明,如银行存款证明、股票、基金、债券等。物产证明,如房证、行车证等。其中银行存款证明是支付能力的首要条件,其他证明一般作为对家庭经济能力的辅助说明。资金证明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签证的申请结果。在以往经办的留美学生中发现,有的学生家庭确实很富裕,仅存款就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却偏偏因为财力问题而遭到拒签,主要是因为不能合理证明家庭的资金来源。
学生签证时所出示的银行存款要注意金额、存款历史和存款来源。金额以能支付申请人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为标准,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来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