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西夏之后再无西夏随笔
西夏之后再无西夏随笔
我立于此,遥遥地一望。
贺兰山南北延伸,连绵不断。重重叠叠的山峰营造出玄妙的光影效果。
这样的遥望是山天相接的,清澈的蓝天辽阔无际,白云悠悠飘浮着。与山顶相接处的云似雾似霜,朦胧地映照,巧妙地交融。似仙境似云端,却又壮阔苍凉。
只一眼,這美景便折服了我。
我对生活在这里的民族充满了好奇,也对历时近二百年的西夏王朝充满了好奇。
几经探寻,我又被西夏精美的工艺品所打动。
这里有霁蓝琮形瓶、扁壶、四系瓶、帐钩、纺轮、牛头埙的精美;这里有剔刻釉、剔刻化妆土、刻花、印花、刻化妆土、刻釉的技艺;这里有阴弦文、阳弦文、水波文、带状纹、运头纹、九点纹的图案;这里有鹿、莲花、牡丹为主的希冀。
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他们的瓷器受中原磁州窑系的影响,加入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
建立西夏的党项人究竟是何等骄傲的民族呀!他们学习先进中原文化,但坚决不被其同化,骄傲地创立自己的`手工业,不断革新进步。西夏文也是在此种神圣又圣洁的骄傲的驱动下产生的——以汉字为参照,创立撇和横较多的西夏文,至今仍被研究与尊崇。
放眼望去,西夏文工整规范得近乎模子,齐刷刷棱角分明的撇,齐整整运笔提点的横。透过工艺品,透过文字,我看到的党项族是固执的骄傲的,是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更是具有创造性、革新性的民族。
历史证明,我的见解是正确的。
面对勇猛的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他们毫不畏缩、拒不投降,战斗到最后一滴血;面对纵横亚欧大陆的蒙古将士,他们拼尽全力,用生命与灵魂守卫脚下的土地;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只知坚定前进,不言半句退。
总有一种东西凌驾于爱情与自由之上,那就是信仰。
大难当头,他们唯一的信仰便是西夏王朝。
我甚至想象得到,他们虔诚地跪于神佛面前,双手合十,祈祷西夏击退敌军,企求西夏永不灭绝,憧憬着西夏王朝万代千秋血脉流传,文明流芳百世。他们流着泪磕头,流着血战斗,燃烧着无穷无尽的勇敢与赤诚去守护他们的信仰——“永恒”的西夏王朝!
时至今日,我依然为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叫好;我依然被他们骄傲昂首又血性方刚的形象感动;我依然能够感受得出党项人如喷薄日光般的坚定不移的冲天热情。
我看见的不仅是精妙世无双的文物,还是民族文化特征鲜明,纹饰简洁,装饰手法粗犷的民族文化,更是一个民族伟大精神与形象的缩影。
之前,我从未感受到那日静立于宁夏博物馆中巨大神秘的寂静与文明带给我恍如神祗降临般的狂热庞大的震颤之感。
我知道的,我知道的。
我已被西夏文明折服,心中澎湃的热情证明着我对西夏的尊敬。
我终于明白:无论一个民族身处何方,它都具有专属于自己的文化与骄傲;它都拥有经久不灭的悠悠历史;它都拥有一种独立的近乎固执的被称为信仰的东西。
有人曾慨叹,“南宋之后再无中华”。
可西夏,就只是西夏而已,它不代表除了“西夏”之外的任何一物。
最后的最后,我只能满怀着无限敬佩与探求历史后的久久无法平静的心绪,对着灯光映托的文物,对着悲壮辽远的贺兰山,对着一位位守护信仰的西夏人,对着这片土地一唱三叹道——
西夏之后再无西夏!
第2篇:西夏碑导游词
大家下午好!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千里不相逢,很高兴在这晴空万里的中午与大家相逢。我叫***,本次我们将重点游览西夏碑。
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状,题名上面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正面碑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文内容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在重新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现存武威市博物馆石刻陈列室。西夏,是11世纪至13世纪(1033-122)我国西部兄弟民族党项羌创建的国家。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祐民安五年(1094)所立,距今已有890多年,此碑在凉州清应寺一座碑亭内,人不知为何,清代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爱好金玉,于贵州玉屏县为官期间,引疾回家,与友同游大云寺,发掘出长期藏匿的西夏碑。西夏碑身高2.5米,宽0.90米,厚0.30米,两面撰文。正面以西夏文篆书题名,两行八字,意为“敕建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题名两侧各有一身线刻伎乐菩萨,做翩翩起舞状。题名上端是云头宝盖。碑文四周有饰纹。碑文内容较长,通篇记载着一神奇的故事,讲述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重修等经过。西夏碑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西夏文到清代以无几人可知。从西夏碑文拓片中传世,及额济纳旗发现西夏文字典《潘汉合时掌中珠》后,才有人开始研究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字意。西夏碑“汉夏合璧”,便于相互比较研究,更是绝无仅有的。
第3篇:西夏学读书笔记
《西夏简史》读后感
《西夏简史》是一部少数民族专史。书中主要记述了古代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西夏国从建立到衰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西夏简史》结构明确,内容简介,文字通俗易懂,对初学西夏史的读者很有帮助,是研究西夏历史的一部必读作品。
自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沙俄柯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因在黑水城盗去大量文物,并公布于众时,西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中国学者也不例外,随之掀起了一股研究西夏史的热潮。《西夏简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纵观全书,作者主要提出了三个核心观点:第一,西夏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不可分割的,由此得出西夏与宋朝的战争就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第二,在党项族族源的问题上,即党项族属于羌族的一支还是鲜卑族的一支,作者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党项族是羌
第4篇:西夏历史文化礼仪
西夏历史文化礼仪
西夏建国前后,宋朝正在大力提倡因循保守的孔孟懦学。它不能不在党项贵族中产生某些影响,阻碍着党项的前进。野利仁荣早就对元吴提出,“斤斤言礼言义”,决没有益处。元昊长子宁明喜学懦、道,元吴对他很是厌恶。
一天,元昊问宁明,什么是“养生之道”。宁明答:“不嗜杀人”。又问什么是“冶国之术”。宁明答“莫善于寡欲”。元昊大怒,说“这小子说话不论不类,不是成霸业的材料”。西夏建国,正需要巩固和发展奴隶制度,展开大规模的掳掠和镇压,保守的儒学当然完全不适合新兴的西夏国的需要。元吴和野利仁荣极力消除儒学的影响,顺应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也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定仪服——元昊建国称帝,不再采用宋朝的衣冠,改穿白色窄衫,戴红里的.毡帽,脑顶后垂红结绶。这是采择了吐蕃赞普和回鹘可汗的服制。文武官员
第5篇:西夏王陵走近王陵游记随笔
西夏王陵走近王陵游记随笔
一座座陵墓、一处处土堆,一截截土垒、一尊尊石像,一片片碑文、一块块石头,一个个物件、一枚枚钱币,甚至一幅幅图案一幕幕画卷,它们都是这里的一道道风景;一道道风景,往往折射出一种历史文化景观;无数的历史文化景观,用今人的智慧、心血和情感融合起来,通过文字或者影视,书法或者雕刻,建筑或者美术,一个王朝的历史,穿越岁月风雨,渐行渐近,便展现在我们眼前。
历史,是流动的风景;风景,则是静默的历史。
记载和书写历史的地方,一定是被历史恩泽、被古人推崇、被时光留存、被后人追忆的地方。
如果,你来宁夏找好玩好看的、探险猎奇的、尽情享受的风景名胜,那你大可不必选择到西夏王陵。以西夏王陵为主体的“宁夏新十景”之一的“神秘西夏”,作为宁夏一处旅游景观,它与山相依而又与山无关,与水亲近而又与水远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