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上《一片槐树叶》的教学反思
上《一片槐树叶》的教学反思
1、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是存在偏差,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呈现顺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文本的解读不应该以创作的心理过程为准,这直接导致了文本的解读用了很大的力气再诗歌的第一节的解读上面,导致了课堂调控的把握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在朗读示范的时候处理不好第一节的语气和语调,在诗歌的内在节奏的`把握上出现问题,应该遵循的是文本的呈现顺序,遵循阅读的常态!
2、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不够,因此,导致当学生出现迟迟不能深入到语言层面的时候不能很快地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模式的归类,没有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的意识;备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将语言和诗歌的情感主题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语言的问题统摄在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这个主题下,存在过于琐碎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因此也被割裂。
3、在课堂实施上:存在教师语言的指向性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例如对槐树叶的形态的把握、对槐树叶的寓意的概括等提问,语言是非常不规范的,指向性的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误解和障碍。
4、在课堂实施上:存在对自己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种实践偏差的现象,这归结于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不能始终扣紧“语言”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浪费的比较多的时间在朗读上(这也是课堂不能很灵活地进行调控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当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不能很快把握语言的时候,企图通过读,通过语感去帮助学生感悟,实际效果很差!
5、在课堂实施上:因为有了上面存在的问题,于是课堂变成了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赏读的情景和角色,教师拼命地拉着学生跑的表象,令人厌恶!这本来不是理念的落后造成的问题,但却变成了貌似理念的落后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离自己最喜欢的课的感觉实在差太远!
第2篇:《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范文
《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6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一次偶然翻阅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作者借夹在书中的这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浓郁的乡愁、拳拳爱国之情,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上完《一片槐树叶》后,想想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过程,教学效果,颇有感慨。先说说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吧。
一、导入别致新颖,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而在语文课堂上采取音乐导入的方式更有优势。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而为可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说:“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不再四处漂泊。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再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关乡情的作品(如《静夜思》《乡愁》《泊船瓜洲》等)然后边让屏幕上播放图片边说:“是的,乡思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久唱不衰的主题,当离家万里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树叶,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却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如此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既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诵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过程。而且,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所以结合课文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适当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鼓励学生挑战背诵.2、品读诗歌,体悟诗情。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进一步感悟诗歌情感。3、熟读诗歌,升华情感。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深深的情感。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反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是很不错。
三、师作下水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师生间的情感。
所谓“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教师写下水文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最后的写作训练里,考虑到本班的写作水平,我安排了两个主题:一个是课后练习里——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写诗人归故里的情景。二是想象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外貌和神态,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很多学生选择了第二个主题的写作练习,于是我就“随波逐流”在黑板上写起同样主题的“片段作文”,“诗人正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翻着翻着,突然停了下来,眼睛睁大了——一片叶子从书里悄然滑落,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片槐树叶——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托在手中,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凝在眼中的满汪思乡泪,在那泪珠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那片槐树叶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上。”
四、师进行示范背诵,感染学生。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规定,初中三年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优秀的作品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而对老师有没有要求呢?刚入行的那一年,上完课我说出背诵要求时,就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要我们背,你背过了吗?”当时我只能含糊应对。后来细想: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却不背或背不过,学生怎么会信服我呢?如果我能够在课堂上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背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深入文本,读出自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那以后,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背诵,而且要比学生背得更好。《一片槐树叶》也不例外,当我拿着从校园树下捡来的枯黄的树叶,在《秘密花园》钢琴曲的背景音乐下,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色。
有成功,也有很多不足。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水作文”,“实践出真知”说得真有道理,对于写作,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笔。而真正一写,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训练,在写下水文的时候,发现很多文字的表达都不够到位。满脑子的情感,下笔的时候老是找不到准确的语句表达,真可谓“眼高手低”。看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练”,我自己也不能疏于练习。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发挥所长,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步才会越来越大。
第3篇:《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故乡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指导朗读,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而本诗借物抒怀的写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不难,学以致用是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发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2、作者简介(学生自由介绍)
纪弦,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他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极有建
第4篇:《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邵阳市第十中学 朱 萍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练习,掌握朗诵诗歌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的内容,并运用象征手法,说说由图片产生的联想。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他深厚的情感的。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读完这首诗的第一感觉。明确主题:思乡
2、指名朗读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明确朗读感情基调:深沉深感舒缓
第5篇:《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增加了两个诗歌欣赏,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突破: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学习安排: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七子之歌》,体味思乡之情,感知诗歌的魅力。
二、学海拾贝:
1、揭示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
第6篇:《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深沉优美的歌曲《故乡的云》,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2、一首老歌、一幅旧画、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他深厚的情感的。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的读音和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槐(huá
第7篇:《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
纪弦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增加了两个诗歌欣赏,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的语言魅力。难点:
诗歌的朗诵与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分三部分进行,以课文的朗读为线索进行组织串联。第一部分:导入课文,激发情感,简介作者与背景。(5—6分钟)第二部分: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情感,了解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