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赏析
在星星点点的夏夜,又一次翻开《秋夜》,一种感悟不觉游上心头。鲁迅的《秋夜》向来是文坛中的一个争论点,那一系列的意象让人琢磨了几代,解读《秋夜》,便是感觉意像。
徐徐地读着《秋夜》,忽而感到,《秋夜》是鲁迅的一篇爱情散文诗。
《秋夜》的写法朦胧,不似一般的爱情散文诗,通篇里,没有出现“爱”、“情”之类的字眼,但在各种意象,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鲁迅与许广平“遇到火”之后的随感。而这种爱的感觉,是渺茫的,是无希望的,充满着悲剧色*彩。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文章一开头就定下了这冷静-阴-郁的调子,给人感觉到一种孤寂的寒意。秋夜,“夜的天空,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 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这夜,是奇怪的,是冷峻的。似乎有着极强的压迫力,似乎也即将远去。”这正如中国几千年来的婚姻文化制度,在经历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之后,在新思潮的冲击之下,极力地维护着尊严,却仍然阻挡不了冲破囚笼的勇士。许广平正是这样的一个勇士,经过了“繁霜”,做着小粉一红花的梦、小粉一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冬的到来。”许广平是经过婚姻文化桎梏的,但终因反抗而解脱,她在解脱后希望着美好的未来,盼望“春的到来”。而那时,许广平慢慢地从对李小辉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也在梦到新的春天,“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一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此句读来让人感觉许广平受着一个“诗人”的影响,那个“诗人”给了她春的希望。她对鲁迅本有着敬佩之情,或许在相处中,已产生了爱慕之情。这,已被鲁迅所察觉。
枣树,是诗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约束,向往着自一由婚姻的诗人。“他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鲁迅与朱安的结合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他不满于这种婚姻,却又受传统的约束无法挣脱而“落尽了叶子”,护着皮伤之中又不忘与传统婚姻抗争,反对传统,希望把天空刺破。“枣树知道小粉一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这是两个反方向,秋后有春,春后是秋。鲁迅感到了他的'爱情是如此的渺茫。
“天空”其实也预感到了危险,“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鲁迅的思想中透露着反传统的一面,锐利的锋芒使得封建婚姻文化欲远离人间,为什么他会如此地“一意要制他的死命”?许是他发现了他与许广平之间的感情,那是两个都欲新生的人。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这是觉醒的声音,是叛逆与反抗传统的“恶鸟”,鲁迅听到了“夜半的笑声”,“这声音就在我的嘴里”,这是鲁迅发自内心的笑,暗示着他想冲突封建婚姻,把握爱情。“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似乎又怯弱了。这也正是造成鲁迅感觉爱情渺茫的原因之一。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小飞虫向往着光,追求着真理和光明,这正是那群挽留鲁迅任教的女学生们。“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这是散文诗的诗眼。“我以为”是诗人的一种感觉,他感觉到了火是真的,也就感觉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火花,其中的“他”字也别有用心,用一个男“他”,既包括了许广平,也包括了鲁迅自己,说明他不仅感觉到了许广平对他的爱情,也感觉到了他对许广平也产生了感情。诗写于1924年9月15日深夜而许广平等女学生挽留鲁迅那天正是9月15日,挽留中许广平的表现是最为激烈的,或因“爱”而挽留,或因“敬”而挽留,总之鲁迅认为了“火是真的”而有了随感。
“枣树又要做小粉一红花的梦”,鲁迅渴望爱情。“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鲁迅对“小青虫”充满了怜惜和爱意,这种感觉是爱情产生后的感觉。可是小青虫“老”了,怜惜感觉出了“火”却没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虫的死亡,看到的仅仅是无希望的爱情。“他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他敬佩为爱而牺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们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其原因之一是鲁迅是受封建婚姻约束的,有名份上的妻子,二是鲁迅与许广平年龄上的差别使鲁迅认为不可能,三是鲁迅的身体状况差又受人冷漠,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鲁迅“我以为这火是真的”,而未必是真的,许广平没有说过,鲁迅没有说过,他有的只是一种感觉。
《秋夜》是鲁迅的一篇爱情散文诗,是在语言中和写作时间上可以感觉到的,他是鲁迅心灵中的隐秘。
第2篇: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背景
时代背景: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写作特色
《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读后掩卷,那闪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象征意蕴
作品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盅惑的眼睛。”这是一个清醒的战斗者的形象!作者在赞美枣树韧战精神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某些苦闷的心境,枣树是孤独的,而且带着“皮伤”,虽然不顾一切地在与夜空搏斗,但对于前途也看得不甚明白,这正符合1924年前后作者的思想状况。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第3篇: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原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
第4篇:鲁迅秋夜中+赏析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
《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其次的特征是“欠伸的很舒服”,“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再次的一个特征是“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意蕴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
第5篇:秋夜鲁迅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还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在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
第6篇:鲁迅散文:秋夜
鲁迅散文:秋夜
《秋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叙事兼抒情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势力,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做着“春的到来”的梦的小红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耸立在后园的两株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含蓄描绘,表达了鲁迅对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恶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恶势力作韧性战斗的意志。此文语言精致,意象空灵,结构严谨,为象征散文诗民族化的创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风范。
作品原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