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土家族就是其种一个,这个民族的风俗古老,且伴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历史传承至今,俨然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族风采,相比较汉族而言,这个传奇的民族又会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土家生儿育女
湘西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精深博大,门类繁多,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丧歌、寿歌、摇篮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种民间小调等。尤以情歌传播最广。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较成系统,己唱出湖南,唱出国门,蜚声国际歌坛。民歌多为即兴演唱,也有固定歌词。
报喜
婚后生子,女婿向岳父母报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鸡,生女孩提一只母鸡,加上几个染红的蛋,到岳丈家说:“你女儿到漫处去了。”岳父母只要一看见鸡,便知外孙性别。
赈竹美酒与挖周
土家族生儿育女叫“添人进口”,添人进口以后的第一件喜庆之事就是“赈竹米酒”,以表示庆贺。这一天,族亲及好友要送钱祝贺,做外公婆的更要送竹摇篮、被子、衣服、鞋帽、和红糖鸡蛋等东西给外孙。孩子满一个月后,又要到外婆家去“出月”,回来时,外公外婆要送“打发钱”。孩子满一周岁时,又要庆贺,名曰“挖周”。
起乳名
当地人认为,给小孩起了乳名,便于抚养,土家族人甚至认为,乳名取得越贱越好,如“狗子”、“叫花子”、“岩头”等等。这些乳名,到了上学年龄后,一般正式场合将不再使用,但在同辈人和长辈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
百家饭、衣
有迷信思想的人,请算命先生给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关煞”,还要请巫师还愿渡关。为了孩子易养成人,有的报孩子寄拜人为子;有的向一百户人家订一地小布,和少量大米,给孩子煮“百家饭”吃,缝“百家衣”穿;有的给小孩戴上“百家锁”,锁上刻有“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字。
夜哭贴
如遇小儿夜哭不止,便将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红纸,张贴于十字路口的树木或桥梁及墙壁上,相传如此,即可止小儿夜哭。
蛋卜
以鸡蛋为卜具,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仪俗。小孩受到惊吓,夜睡不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则认为是魂不守舍,须请法师烧蛋赎魂。作法时,将蓝棉线在一鸡蛋上缠绕七圈,然后在蛋上念咒画符。把鸡蛋埋在火中烧,鸡蛋爆裂得快,认为是小孩受惊时间不长,地方不远,经过烧蛋收魂,很快可以康复;鸡蛋爆裂得慢,是小孩受惊时间较长,地方较远,烧蛋后会慢慢好转。鸡蛋爆裂后赶快取出,剥去蛋壳,根据爆裂蛋形在蛋白上辨认小孩受惊的原因和地方。辫明后念咒,在小孩额头上画符,将烧的蛋给小孩吃,再将缠绕在鸡蛋腰上的`棉线捆在小孩的手腕上(男左女右),烧蛋仪式才结束。
土家农耕
在湖南张家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人们便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行(品)。儿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篾粗肚大,经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体的快架,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棒将篓底撑住,叫“打杵”,用来“歇肩”。此物方便适用,至今仍然盛行,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谚。
水旱石碾
粮油加工设施。把山泉聚起来,在岩壁坡脚开一沟渠,或架一木枧,泉水沿渠枧冲刺而来;迎水口安装一圆形水鼓,用片片木板隔成一个个水囊,靠水的冲力启动水鼓;水鼓中轴又带动一木齿轮,齿轮的立轴再带动上面的“犁辕弓”,长弓成抛物线拴住石轮在石糟飞转,“咕嘎......咕嘎......”像唱一支古老的民歌。水碾,可碾米磨粉、碾菜子、茶子。其式样不一,区别在水鼓,立式为“鼓”,座式称“伞”,由水位条件选定。少水山寨则用旱碾,前后两个扁轮子,用畜力拉,咿咿呀呀地唱,从早到晚,为山寨增添一曲绵长的田园歌。碾成的米面比机械加工的味美。现不通电的山寨仍沿袭石碾加工习俗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语,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
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
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题材的,如四
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
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薅草锣鼓
[1] 每到春夏秋季,山里正是挖生地、薅苞谷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亲朋邻居几十人邀成一伙,东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为了调节疲劳,加快进度,便请两位歌师,站在高山上,一人击鼓,一人打锣,双指夹住喉管,用高八度假嗓唱歌助兴,土家人叫“薅草锣鼓”。
湘西张家界的薅草锣鼓有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时唱《开工歌》,又叫“歌头”,接着唱《请神歌》。说的是很久以前,土家寨有个张姓庄稼汉,养了五个儿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五个儿子被证调当兵,全部战死沙场,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封长子为天门土地.次子为地府土地,三子为街坊土地,四子为桥梁土地,五子为山神土地。这些土地神都老老实实为百姓办事。歌师就对山神唱到:
苗稼你要保护好,保护五谷得丰登;
一天田边走三道,三天四边走九巡……
“扬歌”是吃过早饭上工时唱的歌,是薅草锣鼓歌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唱词,如《打鼓儿郎得官回》、《恋姐歌人》、《单身歌》等,也可即兴而作,可唱历史故事,也可唱远古传说,还可唱民间趣闻。有时,见民工累了,就唱几个“牛皮歌”调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开口唱个牛皮歌;
唱个鸡公生鸭蛋,唱个鸟儿头长角:
唱个河水倒着流,唱个岩头滚上坡;
唱个蚊子扯哈欠,唱个糠壳搓成索……
傍晚收工时唱《送神歌》:
看到太阳下山岭,敲起锣鼓送神灵;
有的神灵跨鹤走,有的神灵骑狮行;
只有土地无处走,岩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县志》记载说:“插秧耘草间,有鸣金击鼓歌唱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桑植县志》亦载:“夏日薅草,群集垄上,两人对讴,庄偕间作,锣鼓应之,名日打锣鼓。此农家音乐,用以节省劳力者也。”
土家族哭嫁
湘西的土家族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爷(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粮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送一闰,为何不问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丝.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第2篇:民俗风情礼仪介绍
民俗风情礼仪介绍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务是为新娘出嫁开道。中间的那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后面的那顶是送亲轿,坐的是新娘的婶娘或姨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民俗风情礼仪的文章,仅供参考。
一、婚嫁习俗:
在益阳,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很少叫爱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广东叫老婆,而最喜爱称“堂客”,找对象结婚谓之“讨堂客”。已婚的妇女们被称为“堂客们”。“堂客”这个称呼,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听了困惑不解,有的人还以为这是对妻子的蔑称。本地多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代代传承这个称呼而已。
其实,“堂客”一词是益阳人对已婚妇女们的尊敬之称。追本溯源,它应该与益阳民俗中的婚嫁习俗密切相关。
益阳本地的婚嫁习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内容及仪式,现择要简述之。
1、花轿迎亲:
它是千百年来益阳湖乡人民最盛行的、传统的'、隆重的婚嫁习俗。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礼仪。其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程序繁复,场面热烈。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阳湖乡的山村还能时常看到这种花轿迎亲、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
迎亲的花轿一般选用竹材或用木材制作。做工精巧、装饰艳丽。轿外披红挂彩,喜庆吉祥,气氛热烈。由四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四抬花轿”,
由八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八抬大轿”。益阳人民用花轿迎亲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对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
二是显示出迎亲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热烈。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轿,风风光光进婆家,以抬高自己身价。另外,如果婚后夫妻俩发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滚蛋”的话,女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滚蛋?没那么简单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是你家请人用八抬大轿把我抬来的,明媒正娶嫁来的。要走也行,不过那还得请你用八抬大轿送我回娘家去。”
因此,在七仙湖周边地区,至今仍传唱着这么一首妻子与丈夫辩理的民谣:
你叫我走人我不依, 男人家做事得讲理。
我一不是(走)路来的, 二不是(坐)船来的,
是你用香蜡钱纸拜来的, 锣鼓唢呐吹来的,
花花大轿抬来的, 明媒正娶讨来的!
…………
男人家听了自己堂客理直气壮的辩白,也就哑然无辞了。
益阳花轿迎亲,一般启用三顶轿子。最前面一顶为高宾轿,里面坐着男女高宾大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务是为新娘出嫁开道。中间的那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后面的那顶是送亲轿,坐的是新娘的婶娘或姨娘。高宾轿和送亲轿外表为绿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坐的花轿则是大红色,表示喜庆吉祥。花轿的背面悬挂有筛、镜、剑,或刻有类似的特殊图案。那些是辟邪镇妖的吉祥物。据说,竹筛可以驱鬼、明镜可以照妖、宝剑可以斩魔。以此来保护新娘一路平安,顺顺当当到婆家。
抬花轿的轿夫是清一色的男子汉,挑选十分严格。要求年轻力壮,五官端正,性格开朗。除此之外,还有严格要求:未婚男子,必须品质优秀,没有偷鸡摸狗、搞歪门邪道的劣迹;已婚男子,必须是夫妻和睦,品质优良,有子有女,精明能干,卫生体面。那些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品质低劣的男子,是没有资格抬花轿的。
第3篇:人生礼仪和民俗风情介绍
“甚于于鱼”为你分享12篇“ 人生礼仪和民俗风情介绍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人生礼仪和民俗风情介绍
人生礼仪和民俗风情介绍
见面礼
扎鲁特旗蒙古族有尊敬老人和长辈的传统习惯。遇见老人和长辈时,首先请安。请安方式:男人右膝下跪(不着地)的同时右手手掌朝下压在右膝上躬身,以示请安问好。女人请安时,在右膝上左手手撑朝下,右手手撑在左手上朝下,左右膝同时下跪(但不着地)躬身,以示请安。
扎鲁特旗蒙古族习惯居住以右为重,请来客右面就座,来年长客在北面就坐。蒙古语称\“好衣木日(即正中坐位)\”。来客不能坐左边,左边是女主人或妇女问候客人的地方。客人坐下之后,主人和客人互递烟袋敬烟,也有互相敬\“鼻烟壶\”,蒙语称\“达麻根胡呼日\”。敬烟时双方躬身相接,各自
第4篇:人生礼仪和民俗风情介绍
人生礼仪和民俗风情介绍
见面礼
扎鲁特旗蒙古族有尊敬老人和长辈的传统习惯。遇见老人和长辈时,首先请安。请安方式:男人右膝下跪(不着地)的同时右手手掌朝下压在右膝上躬身,以示请安问好。女人请安时,在右膝上左手手撑朝下,右手手撑在左手上朝下,左右膝同时下跪(但不着地)躬身,以示请安。
扎鲁特旗蒙古族习惯居住以右为重,请来客右面就座,来年长客在北面就坐。蒙古语称“好衣木日(即正中坐位)”。来客不能坐左边,左边是女主人或妇女问候客人的地方。客人坐下之后,主人和客人互递烟袋敬烟,也有互相敬“鼻烟壶”,蒙语称“达麻根胡呼日”。敬烟时双方躬身相接,各自对着鼻子闻烟少许,再互相奉还。之后上奶茶、奶豆腐、黄油等热情款待客人。解放后,年轻人多改为行鞠躬礼。
贺满月礼仪
婴儿出生到满月时,邀请接生婆、亲戚朋友及左右邻居的下奶
第5篇:土家族的四大民俗礼仪介绍
土家族的四大民俗礼仪介绍
礼仪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文明社会的见证和基础。讲究礼仪,也是讲究道德义务和责任感。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作为一个重礼节,讲友好,尚文明的民族,礼仪在土家族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土家族礼仪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人,在社交活动中,重情节、礼行,讲友好,尚文明,并形成了人生的四大礼仪;土家族是山地民
第6篇:民俗风情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民俗风情》
题 学 专 姓 学 指 导
班 编 2010——课程论文
目:民俗风情之民俗节日
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业 :化学教育 名 :袁建军
号 :*** 教 师 :周大明 号 : 1 号 : 9
年 11 月 21 日
共5页
第1页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民俗风情之民俗节日
出于对民俗风情的喜好,我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老师悉心的讲解,丰富多彩的图片,音影,我真有种足不出户而行神州大地的感觉,了解到了很多民族的风情特色,感受到了各个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在纷繁枯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找到了一丝绿意,呼吸到了一缕伴有泥土清香的气息„„
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每个民族都张显着自己的
第7篇: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
任课教师:周大明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姓名:邹菊
学号:***
班号:2
编号:19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摘要】: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习惯。民族婚俗不光是一种单纯的民俗现象,而且是民族宗教意识的体现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民族的人文观念、伦理道德的寄托物。不同民族的婚俗都有着他们独特民族气息。
【关键词】:民族婚俗
形式特征
文化内涵
民族习俗是各民族群体成员在共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并世代流传来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传统。它既表现在精神生活之中,又表现在质生活之中,以历史沉积、陈陈相因的传统力量,给人们的言行以积极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婚姻礼俗是礼仪风俗中的重要组
第8篇: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周大明
题目:民族建筑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师范
姓名:杨帅
学号:***
班号:二班
编号:50
民族服饰
摘要:一个民族的服装,可反映民族文化的某些特征。每个民族的服饰均有其自身的特色,而与其它民族相区别。它是民族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民族稳定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是指人们关于穿衣戴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服饰的产生和习俗的形成,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出人类最初发明的功利目的。从我国各民族所流行的各类不同的服饰中,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和气候对服装样式及其使用价值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除环境和气候外,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作用。由于服饰的构成既有实用和功利目的,又有审美装饰用意,所以不同服装款式在不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