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13 07:13: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于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例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应让学生懂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心理品质。

再如,教学鲁迅小说《药》,迎结合鲁迅的经历及其对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历史的借鉴。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人物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周恩来总理的无私奉献,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要美国的救济粮”,陈铁军、周文雍烈士为人民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的奉献精神,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的点,讲究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人格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学氛围。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发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

2.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缺陷,我把切入点放在对这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对人物报以同情,有的则认为这完全是人物的虚荣心所至,有的还把问题深入到社会制度上去。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仅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再如,教学《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文中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纯朴﹑勤劳﹑贤惠而又勇敢的崇高人格。我就以“荷花”为切入点,以“荷花”的高贵品质作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文中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辉。

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的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 注意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类似作品时不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实地采访,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在采访过程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就成了学生人格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4. 善于总结,巧妙点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的﹑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总结中,使学生明确人格教育的内容,在电话中,使学生的人格感悟受到启发。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语文教学必须跟上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现代健康人格的教育。

第2篇: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网友来稿)

江苏省铜山县职教中心 苗建华 221116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于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例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应让学生懂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心理品质。

再如,教学鲁迅小说《药》,迎结合鲁迅的经历及其对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历史的借鉴。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人物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周恩来总理的无私奉献,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要美国的救济粮”,陈铁军、周文雍烈士为人民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的奉献精神,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的点,讲究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人格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学氛围。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发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

2.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缺陷,我把切入点放在对这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对人物报以同情,有的则认为这完全是人物的虚荣心所至,有的还把问题深入到社会制度上去。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仅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再如,教学《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文中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纯朴﹑勤劳﹑贤惠而又勇敢的崇高人格。我就以“荷花”为切入点,以“荷花”的高贵品质作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文中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辉。

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的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 注意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类似作品时不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实地采访,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在采访过程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就成了学生人格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4. 善于总结,巧妙点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的﹑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总结中,使学生明确人格教育的内容,在电话中,使学生的人格感悟受到启发。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语文教学必须跟上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现代健康人格的教育。

作者邮箱: mjh730830@163.com

第3篇:语文教学渗透

数学教学渗透“五心”教育的心得体会

石门民族学校王波

数学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中学数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数学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 意义。”这不仅说明了数学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汲取文中营 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学生中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五心” 教育活动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更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大家中午好!

本次,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小学语文的授课常因学情不断变化而变化,教学侧重点也是因学习效果反馈不同而不断改变,那么德育教育的渗透,要想穿插于这复杂多变的学情中,实非易事,但也并非无从下手,下面,结合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五年来的薄见,选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缩影,与大家沟通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指正: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教学论文: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在现今的育人环境中应担当起什么样的角色,历来成为大众谈论的焦点。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的教学与教育,既能实现其工具性的作用,又能达到其人文性的目标,让语文教学实现育人的真正目的,那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一番仔细的琢磨与思索。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就必须考虑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把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把握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可塑性与可能性,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正确的苦乐观,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让学生讲真话、不矫情。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与教育;育人的可塑性与可能性

一、人格教育提出的背景 在历史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主题之一,如日本强调“心的教育”而实施个性教育;前苏联则强调“人是一切事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教育性。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文章,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的熏陶。身残志坚的霍金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 至诚友爱的韩愈,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屈原的《离骚》让学生知道了高洁自守,爱国忧民,学生的德行深受其影响;李白的《蜀道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

通过这个周的教学,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知道任何事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作为学校课程中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语文,更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