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箴言摘抄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13 07:12: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孔子的箴言摘抄

孔子的箴言摘抄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不迁怒,不二过。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不学诗,无以言。

13、巧言乱德。

14、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1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6、过,则匆惮改。

17、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1、刚、毅、木、讷近仁。

2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23、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9、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7、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4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2、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5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5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5、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5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57、有教无类。

58、听其言而观其行。

59、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6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64、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6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7、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68、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6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7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7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7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9、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8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8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8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4、巧言令色,鲜矣仁。

8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8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8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8、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8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1、放于利而行,多怨。

92、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9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9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9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0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0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0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06、道不同,不相为谋。

107、不学礼,无以立。

10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0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10、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1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15、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16、礼之用,和为贵。

1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9、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2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第2篇: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箴言名句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

:“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

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

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

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

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

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

”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

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

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

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

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

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

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

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

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

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

·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

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 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 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

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 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

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

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

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

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

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

·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

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

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

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

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

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

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

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

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

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

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

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

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

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

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

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

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

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

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

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

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

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

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

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

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

“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

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

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

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

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

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

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

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

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

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

;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 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

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

·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

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

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

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

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

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

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

;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

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

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

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

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

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

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

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

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

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

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

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

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

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 :“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

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

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

“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

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

“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

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

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

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

》)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

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

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

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

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

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

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

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

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

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

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

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

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

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

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

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

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

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

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

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

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

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

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

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

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

》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

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 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

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第3篇:佛家箴言摘抄

佛家箴言摘抄

1、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5、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6、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7、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8、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9、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0、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1、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12、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13、内心没有分别心,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红色箴言句子摘抄

红色箴言句子摘抄

1、在台上展示风采,在台下淌出汗水,坚信苦尽甘来。

2、祖国,您是一条河。晶莹透明的绿水,是中华儿女的心灵脉搏;奔腾不息的激流,是中华儿女澎湃的执着。啊,祖国的河,中华儿女的写意画,自豪骄傲的母亲河!

3、党的历程,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光明走向神坛,从神坛走到清明。

4、伟大的祖国好似一颗长青树。尽管经厉了风霜雪夜,日晒雨淋的煎傲,而他都能永远的长青挺拔。

5、对人需要和气,做事要有灵气,工作要有神气,交往要有朝气,经商要有人气,决策要有霸气,团队要有风气,用人要有豪气。

6、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永远消耗自己;祖国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无偿的服务于人民;你之所以伟大,在于你善意的一个举措。环保靠大家,健康你我他!

7、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却了今天的痛苦。

8、机会之门永远只为慧眼如炬的人打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教学的箴言摘抄

教学的箴言摘抄

1、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您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是他们具备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洛克

2、虽然偶然的失败,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括受惩罚的失败,对学习的进步并不是不利的,但相当经常的成功,还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普雷西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学习以成功为动力。除非动机是非常强烈的,连续的失败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受挫折,妨碍进一步努力的程度。——比格

3、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

4、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5、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孔子的箴言摘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的箴言摘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