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亡妹张夫人家传》的原文及翻译
《亡妹张夫人家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呜呼!自吾妹之亡,吾母无与承欢者矣!
吾兄弟六人,女弟二人,妹居长。先后宛若①,或不相得致勃磎,吾母常蒿然不怿。妹归,辄侃侃出正言为处曲直,开解而和调之。咸帖帖頫首敬受,靡有抵牾,吾母乃大欢。初,先侍御公与吾母留京邸,吾与三弟从,伯兄将嫂远宦,独妹留家,四弟、五弟、六弟、小妹以肩随。其浣濯烹纫,暨内事皆身任,无不治办。既归张氏,逾年君舅寝疾,妹在视食饮,随妹夫治药物,得宜与节。舅病亟,妹坐盂于汤,伺温以奉舅,儿终日嗄,不之顾。
吾兄弟宦学,家屡空,奔走称贷。妹之舅以妹贤,又伟视吾兄弟,不待求请,辄资给之。吾兄弟婚宦之需,张氏之助居多。逮舅卒家析,妹夫故孝,愿奉母出分,母亦曰:‘中男介妇事我谨,必能奉事我。’时粤逆肆扰,妹夫以异军苍头特起,从侍御公、袁忠愍公治贼于淮南北,恒不家居。后从曾文正公于豫章,又别将与吾会师吴中,妹斩斩持门户,于倾侧扰攘中,奉君姑,教诸子,使不废学,家以不落。吴会平,迎吾母养,妹侍行焉。继室未谙姑起居,颇虑不得吾母意,妹左右导迎之,妇姑相得尤欢。
故妹之殁也,吾哭之痛。妹生平静穆专一,居恒默默不苟訾笑。吾每谓妹静正有须眉丈夫风概。孰意,年甫四十而遽殁也。呜呼,伤矣!妹以同治丁卯二月六日殁。夫名绍棠,字又堂,偕吾平吴,积功授都督。鸿章曰:“又堂之会师于吴,或惎②妹兵凶战危宜尼③行者。”妹曰:“仲兄在难,义无坐视,且死生,命也。”迨吴会平,又堂总师干焉。有降将隶部曲,新馈重金千,又堂却之。降将不自安,介密亲献之妹,妹亦却之。密亲为固请,厉色以谢,终不受。(选自《李鸿章全集》,有删节)注:①宛若:妯娌;②惎:jì,猜忌;③尼:阻止。
译文:
唉!自从我妹妹亡故之后,我母亲没有侍奉的人了!
我共有兄弟六人,妹妹二人,亡妹年长。我家前前后后进门的妯娌,有的相处得不好以致有隔阂,我母亲常常忧虑不安。妹妹回家省亲,总是理直气壮地直言分辨妯娌们的`是非,调解她们之间的矛盾。妯娌们全都低头接受,没有抵触,于是我母亲十分高兴。起先,我先父(侍御公)和母亲住在京都的邸舍,我和三弟跟从(住在那里),大哥携带嫂嫂在远方做官,只有妹妹留在家里,四弟、五弟、六弟、小妹跟着她过日子。那些洗衣、洗菜、做饭、缝补的事情,以及其他家内的事情,都亲身担当,没有不办理妥当的。嫁到张家以后,第二年,她公公卧病在床,妹妹照管他的饮食,和妹夫一起备办药物,都得当有度。公公病情紧急,妹妹将盂置于开水中,等候温热了侍奉他喝药,孩子整天哭,也顾不上。
我兄弟几人上学,家中常常亏欠,只能到处借贷。妹妹的公公因为我妹妹贤能,又看中我兄弟几个,不等我家去求借,就供给我家。我兄弟几人结婚、做官的花费,张家的资助居多。等到妹妹的公公逝世之后,我家兄弟分家,妹夫本来就孝顺,愿意奉养我母亲分担我的压力,母亲也说:“你弟弟弟媳侍奉我小心周到,一定能照顾好我。”当时贼人(太平军)大肆骚扰,妹夫凭另外一支以青巾裹头的军队被朝廷特别起用,跟从侍御公、袁忠愍公在淮河南北讨贼,常常不在家居住。后来又跟从曾文正公到南昌,又配合主力军作战的部队将领与我在吴中会师,妹妹整肃操持家庭,在覆亡纷乱中,侍奉婆婆,教导子侄,让他们不致荒废学业,家庭因为这没有败落。吴中平定,我接母亲过来奉养,妹妹侍奉前来。我的继房不熟悉婆婆的起居,很担心不称母亲的心意,妹妹在一旁指导她,于是婆媳相处得十分融洽。
所以妹妹去世,我哭得特别伤心。妹妹生平安静严肃做事专心,在家总是默默不语不苟言笑。我常夸妹妹安静正直有大丈夫风范。谁料,刚刚四十岁就辞世了呢。唉,伤心啊!妹妹是在同治丁卯二月六日去世的。丈夫的名字叫绍棠,字又堂,就是和我一起在平吴中的那位将领,后来他累积功劳被封为都督。我曾说:“妹夫当初和我在吴中会师,我本来还猜忌在兵荒马乱中妹妹应该会阻止他前来的。”妹妹说:“大哥正在难中,不能坐视不管,哪怕牺牲自己也应前往救助,况且死生是命啊。”等到吴中平定,妹夫总领军队了。有一支降军,馈赠他千金,妹夫推辞了。降将心理不安,让随从秘密地将钱献给我妹妹,妹妹也推辞了。那位降将又私下亲自坚决请求收下,妹妹表情严厉地推辞,始终没有接受。
第2篇:《文学徐君家传》原文及翻译
《文学徐君家传》原文及翻译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看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下面是《文学徐君家传》原文及翻译,快来看看吧!
原文:
①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②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②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③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鼎革:指改朝换代。
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看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乡里有纷争,必定登门去寻求是非曲直,徐谦尊常一句话就能令人折服。家道衰落后,徐谦尊殷勤地奉养父母,所以父亲能够与几个老友在山水间歌咏吟啸,(过这种闲适自在的生活)达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徐谦尊自己承担和料理,从不将(它们)分摊给兄弟。徐谦尊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恭谨。弟弟读书,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就阻碍他),而是竭尽力量帮助他。
明代末年,各种赋税徭役非常沉重,主管这些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从这以后,张公广施义田来周济全地区的百姓,设置役田给各户丁口,至今百姓还蒙受这些好处。崇祯末年,天旱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都减少(消耗)官府给自己的粮食,余下的用来资助乡里人,又鼓励扶助有劳力的家庭,被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中有一年老而无子的人,徐谦尊奉养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谦尊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拜他。徐谦尊的一个姓黄的好友父子死于非命,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寡妇和孤女一生都没有感到寡居孤独的苦闷。朋友黄某的姻亲喜欢侠义之举,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祸,徐谦尊为援救他,倾尽家财。徐谦尊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能,与善者为友作为第一要务。改朝换代(清朝)初年,州郡中有声望的贤人义士大多都到邓尉山、太湖畔避居,徐谦尊不停地为他们资助房屋饮食,不再把得失利害放在心上。乙酉丙戌年间,各种盗贼纷纷出现。徐谦尊以一己之力保障一方百姓安宁。每逢听说有盗贼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年轻力壮之人来防守。盗贼非常痛恨他,最后杀了徐谦尊。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有人说:徐谦尊只不过是个古代侠义之辈而已。魏禧说: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大义而会误国,而徐谦尊因为喜好大义而保护百姓,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社会昌盛之时,居上位者洁身自好励精图治来让百姓得到好处,居下位者尽职尽责来供养上司,上下相安,那么盗贼也就不会起来作乱。社会衰落时,大官们放纵自己的贪婪和武力来统治下属官员,小的官吏就欺负盘剥百姓,用来供养自己的上司,弱小的百姓就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在这种时候,千户人家的乡里,百户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门巨室的大人物,喜爱侠义不看重钱财名利,能缓解一方急难的,那么贫穷百姓在饥饿寒冷时就会有所凭依,战争和盗贼出现时有所依仗,就不会失去操守仓促间沦为盗贼。又或者有的人因为畏惧这个人的威力感念恩德,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那个人。所以地方上有崇尚节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有关官员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谦尊这样的人,大概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吧?唉!这篇传记并不是仅仅为徐谦尊所撰写的。
第3篇:《章永州家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参考
《章永州家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参考
君姓章氏,讳棨,字宗肃,世为海虞人。君为人孝友,入县学,以德行为博士所称举。尝从乡先生都御史陈公游,后中南京乡试,入南太学。是时增城湛公、高陵吕公居留都,开门讲道,学者云集。君两游其门。屡上春官①,不第。选调单县知县。单濒河,而地洼下。每岁桃花水发,河南人夜过河,盗决隄防,民患苦之。君至,适盗决者水将泛,率丁夫伐木增桩,昼夜捍御,卒以无虞。少年为胥卒,趋走县庭,候伺短长,规为不法。或以为言,君曰:“是于我无显迹,不宜预逆之。”抚以恩信,皆感激思为用。山东盗贼,多逃入单县界中,单人为囊橐,积不能得。于是诸少年为君耳目,尽获之。院司所下逐盗文符,无虑②百数,君一日条具申报,上官以为能。田赋法弊,乃询民所欲,而亩敛以钱,民便之。齐鲁间皆推用其法。有胡兵自宁武关趋太
第4篇:《方恪敏公家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方恪敏公家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方恪敏公家传
姚 鼐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将军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衔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
第5篇:文言文《宋史·梁克家传》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宋史·梁克家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茍且、循默、奔竞。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
第6篇:《宋史·梁克家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梁克家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茍且、循默、奔竞。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