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要点:
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故事情节方面分析了本文的结构,初步认识了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本节课我们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本文。
二、亮点欣赏:
(一)
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练习处理,随带完成练习三。
(二)
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
主人公: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例举: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叫鬼子头破血流。
三、疑点解惑: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随带完成练习一、2)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四、练习处理(精段阅读):
(一)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二)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7.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9.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10.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11.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概括选文的内容
13.加〖〗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答案:
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3.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6、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8.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等。
9.充满自信的性格。
10.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1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
12.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
13.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
五、课文小结@系币孀常充满活力?br>
五、课文小结:
学完本文,你怎样认识老头子呢?
过(护送小女孩时失误)
过于自信自尊欲扬先抑
功(平时供给、复仇)
教后记:
韩爱国
第2篇:《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
(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 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
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 描写,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
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说得真不错,这是从动作方面来写的,体现老头子“敏锐机智”“自尊”。)
④”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哦,这位同学读得可真好!把老头子那种愧疚、难过的心情读得绘声绘色。请同学们也来用心读一遍。
总结归纳:随着同学们精彩地回答,老头子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了!他是一位瘦而有精神,自信自尊,动作敏捷的老人。
四、立足情节品传奇
过渡:这位干瘦得老人,年近六十,应该在家养老了,可孙犁笔下这位老人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演绎着一次又一次的传奇。
1、 请同学们找一下,这篇小说的哪些情节富有传奇性?用“老英雄奇在
”这样的句式来述说传奇!
答案示例:老英雄“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老英雄“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特别有精神。
老英雄“奇”在:他没有一支枪,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老英雄“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悠闲地撑船出入。
老英雄“奇”在:在白洋淀迷宫似地水道上,自由行进。
过渡与总结:老头子的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悠闲乐观的情绪。那么老师想再问一句:这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会演绎传奇?
在被压迫中激发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情感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在战争中练就出的智勇双全的本领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五、联系背景悟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像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民过着怎样一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但历史却清晰地让我们记住了这些曾在抗战中奋不顾身的有名或无名英雄!他们是正义的象征,和平的缔造者!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英雄们致敬!同学们,努力学习吧,做个新时期的英雄,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六、满怀敬意写英雄
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动笔来写写你心中的故事,以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胡锐利
第3篇: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总: )
课题 2、芦花荡 班级 姓名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
第4篇: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说课稿1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以清新明丽
第5篇: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
2、《芦花荡》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八年级开始,教材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