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篇1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本文以其英译本为例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再现。
关键词:《骆驼祥子》 语言特色 地方色彩
老舍一贯主张写作应使用“俗”与“白”的口语。并且说应该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在作品里被人们称道的北京“大白话”实际上是经过作家提炼的、加攻过的人民口语,《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最能代表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运用北京口语写作是老舍语言艺术的最主要特色。他善于从北京人口语中发掘宝藏,加工提炼,加以创造。《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是北京住大杂院的城市贫民,说的都是地道的、纯正的北京话,老舍熟悉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也住过大杂院。《骆驼祥子》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是北京话,所以小说的北京地方色彩不仅在于老舍描写了当地的风士人情,而且也是由北京话烘托出来的。
老舍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先是他采用了北京语音“儿”化韵,用“儿”化韵的语音响亮,是组成“嘎嘣脆”的北京口语的重要成分。语音的修辞作用很大,北京话“明儿”“明儿个”跟普通话“明天”词义相同,但语音比“明天”响亮,而且它本身又粘连着地方色彩。又如北京话中的“甭”比“不用”的音韵响亮,可实际上它确是“不”和“用”的串联合并现象。另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北京话词汇,如“鼓逗”、“心程”、“扒楼”、“敢情”等都使读者感到特有的北京风味和音乐美。老舍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应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必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确实如此,老舍的作品的语言读起来都是“响嘣儿脆”的。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呵夫、莫泊桑、欧?亨利等小说语言的幽默、洗练、优雅,形成了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独具文化热色的语言,他那通体光润圆泽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外观。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正确生动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文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这是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的话。老舍来自平民,他对学习中国民间通俗艺术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写了鼓词、戏曲、掌握了许多民间艺术精华。据黄杰俊等《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对〈骆驼祥子〉进行语言自动处理》一文,利用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11万字,只用了2400多个汉字,出现频率较高的都是常用字.他还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口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在这里,不仅冷僻字眼一个也没有,就连常用的“时”,老舍不是写成“时候”,就是写成“那阵子”,如果单说一个“时”,显得文绉绉的,不合普通话的口语习惯。比如写祥子身体的“挺脱”、“硬捧”,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炎炎地为人家作丧事时,“在马路边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交”,都是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和教养。虎妞引诱祥子时的一番话,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女儿的泼辣、粗俗而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可以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俭省,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时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假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副精彩的画像。客观叙述与主观剖白的水乳交融,使《骆驼祥子》在平静的外界景物衬托下写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波澜。与虎妞结婚以后的祥子,渐渐地连拉车也厌恶了:“原先,他以为拉车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车他可以成家立业。现在他暗暗摇头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来不过是连个小水桶也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叙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中那段关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写,也同样可以说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
他善于运用纯熟的北京话来描述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情,刻画人物的性格,叙述故事,褒贬事物,他的语言是经过提炼了的北京口语,其特点是平易然而不单调不俗气。特别是儿化的运用,作家从容地调动口语,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了亲切、适当、活泼的味,在活的北京口语的基础上锤炼纯净的文学语言。全书一共用了641处儿化,有的篇章多达40多处。还有很多词汇都是地道的北京话。如“拉晚儿”,“嚼骨”,“胶皮团”,“杀进腰”,“谱儿”,“耍个飘儿”等等,全是很纯熟的北京口语。他非常熟悉北方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他的作品中的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加工锤炼而成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腔,俗白、凝练、生动、纯净,的确是“宛转如珠,流畅似水”,活泼有趣,雅俗共赏。无论是刻画人物或是叙述故事,都那么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然而又看不到丝毫雕琢的痕迹。这对于中国文学语言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是个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骆驼祥子》,老舍著.
[2]《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沛著.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篇2
老舍先生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启示。他的作品大多数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一个重要的全新题材领域,在他的小说中描写的那些自然景色,世态炎凉,时尚风俗,皆运用群众口语,字字透出一股弄弄的“京味”。
一、老舍相关背景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出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年幼的`老舍幸免于难,和靠替人洗衣裳做活维持生计的母亲相依为命。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后因经济问题退学,同年又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秋,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古典文学,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他的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68年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十年后,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称号。在他的墓碑上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上面刻着老舍在抗日战争中《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二、老舍小说的语言传统构成
1.民族语言传统。
老舍对民族语言传统有着充分的研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对白话语的研究,更体现在其对古典文艺的见解上,老舍在喜爱民间文学的同时并没有放下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华文学几千年的历史,对老舍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自小开始,老舍先生便展现出他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喜好。中国古代文学中不缺乏语言简洁明朗,文风行云流水,情感真实质朴,内容深刻丰富的优秀作品。他认为作家应当对古代文学的语言有所了解,甚至深入了解,发掘我国语言的本质。作家的语感并不是从其华丽堆砌,风格独特来说,而是从对写作节奏和结构的掌握来说的,老舍先生的文章能够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力,富有神韵,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传承和创新的先驱。
2.外国语言传统。
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是中西结合的,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点,也吸取了西方文学的先进。他亲身经历过新文化运动,接触过新文学,并且曾经在工业革命先驱的英国教书。前文说过,老舍先生在英国时曾阅读大量的英文作品,对西方的文化和语言非常了解。因此,他主张要学习世界其它各国先进的东西,他认为新文学吸收国外的语法来丰富本国语言,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完整,他的这种先进的意识和接纳思维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在研究外国语言时,老舍先生时常把中西方语言放在一起比较,他发现中国语言有些时候显得单薄,认为有些时候中国语言无法将一个复杂的情境表达清晰。所以他在创作时,时常把语言外国化,吸收国外的语法。他的小说中不仅具有口语化的短语,也有表达深刻的长句,吸收了西方长句的特点后,使他的语言更加的贴切和精准。
三、老舍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
1.北京韵味。
老舍先生作品中一贯突出北京韵味,就拿其代表作《骆驼祥子》来说,这部作品最成功的,莫过于老舍先生在其中突出描写的京味。主人公祥子及书中描写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皆是处在一个老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在小说中祥子从军营中顺走几匹骆驼,卖得不少钱的这段情节中,老舍用相当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的景物,将祥子的内心衬托的无比恰当。描写天气的时候,如烈日当头突然倾盆大雨,不仅符合了北京的自然地理情况,又写出在大自然变化的天气中,祥子多么被动,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对北京城的熟悉与写作时轻车熟路的技巧。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他曾多次表示不论写什么样的作品,都希望多运用大白话,认为大白话值得信赖。即使是描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事理,他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在创作的过程中,一贯保持着他的“俗”与“白”。何为“俗白”,老舍先生一生致力于此,自然“俗白”并不是单纯的俗。“俗白”的语言不仅通俗,浅显易懂,而且朴实无华,更贴近自然。“俗白”的语言写作方式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并不是那些粗俗浅陋的,相反,这种语言更加凝练深刻,令人回味。
四、老舍的语言审美特征与内涵
1.老舍语言风格的人格内涵。
老舍先生创作的年代刚好赶上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逐渐地,人们懂得如何去发现本我,觉醒自身,受到新思想冲击的人们开始在美丽而残酷的世界中思考自身。在这种环境下,深受影响的老舍先生通过小说创作,展现出自身思考的结果,形成了具有其个性特征的人格内涵。作者在书写书中人物悲惨的命运的同时,将自己的现实经历融合进去,展现出作者对其的关爱之情,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同时,老舍先生的笔下也展现出一种对民族命运的反思人格,他认为几千年的文化一根指头并不能撼动,这种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2.老舍语言风格的文学功能。
文学艺术作品中,语言是的情感是应该让读者感受到的,这就要求作家把自己的心写到文章中,我们之前说过,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有这样一种人格存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着老舍本人深刻的思想。思想深度决定作品的生命的长短,这种思想的深度需要作家对生活积累,拥有关心社会,拥有一种能够给心灵提供营养,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哲学意识。老舍先生所传达的那份悲哀的感情,在其描写小人物的痛苦时,随着感情变化而变化的语言中传达给观众,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当代社会进行反思,这便是老舍语言风格的文学功能。结语老舍先生的一生都在研究和发掘艺术,他从不对现有的文学进行描摹,也不被已有的法则和套路所束缚。作为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语言具有的是经久不衰的魅力,了解和研究老舍的思想及作品能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财富。以上便是笔者在阅读老舍作品时,所获得的财富,希望这份财富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并且能够有更多的人一同探究老舍作品中的经验。
第2篇:从《骆驼祥子》看老舍的女性观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的女性观
在我国现代诸多知名作家中,老舍是以表现城市平民著称于世的,他的笔下诞生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文学大家的老舍是一位具有独特文化品格和独特艺术体验的作家,他作品中的女性,个个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但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大多被打上了老舍文化立场的烙印。在此以老舍《骆驼祥子》为例,谈谈体会。
一、从潜意识层面看老舍的女性观
在文化思潮风起云涌的三十年代,老舍写作中充盈着“正统”的特色。在他的潜意识中,其女性观是非常保守和传统的,这明显的表现在他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如果探究的话,就要涉及到老舍思想体系中的女性观的形成。
老舍自幼受的是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他的女性观也带有传统性和保守性,而这种观念的形成与老舍当时所处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老舍出生于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困苦的童年少年时代。因父早逝,全家靠母亲和姐姐支撑,这种家庭氛围熏陶着老舍的性情和观念。母亲的勤劳坚强、任劳任怨和姐姐们的节俭懂事、淳朴善良都给了老舍深刻的印象,也形成了老舍头脑中最初也是最完美的女性形象,这也影响到老舍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得他笔下理想的女性形象多带有她们的影子。
淳朴的祥子从农村走进城市,把虎妞看成是个害人的妖精,他觉得从前没有过的毛病,都是虎妞带来的。而此时老舍也泄露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认为他们的婚姻是对祥子肉体和心灵的摧残,是虎妞让祥子垮下去了。老舍的寓义除了表现人力车夫的艰难生活之外,弦外之音还清楚地表现出了他对虎妞厌恶的态度。他把祥子的一切不幸几乎完全归因于虎妞,让虎妞担负着本是整个社会应该承担的大部分责任,这明显的折射出老舍传统而保守的女性观。
二、两种典型的女性形象
由于老舍潜意识中传统而保守的女性观明显地表现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他带着这种立场暗示,带着这种具有“老舍特色”的视角去进行写作,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传统女性,其特点美丽贤慧、善良勤劳,默默承受来自生活的酸甜苦辣,典型人物是贤妻良母型的小福子,即使身陷泥淖也没有泯灭掉美丽纯洁的.灵魂。二是悍妇形象,特点是好吃懒做、泼妇无赖,甚至有时会失去人格走向极端,典型人物是蔑视权威的虎妞。这两类女性,也是两个极端的女性,或被逼从娼以泪洗面,处境悲惨;或人性泯灭道德败坏,下场可悲。对这两类女性的描摹刻画是老舍的功力所在,不可避免地受到老舍女性观的辐射。
(一)传统女性
老舍从小生活在母亲和姐姐中间,自然对传统女性身上的美德多的是赞美。小福子,是传统的青春的。她美、年轻、要强、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小福子的善良、劳作和忍耐,让祥子萌生了新的生活渴望。但小福子却在妓院里悬梁自尽,这是对祥子的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他彻底堕落,由一个淳朴农民变成了市井无赖。老舍在写作上让小福子死掉的同时也保存了他自己美好的记忆。至于祥子放弃与小福子的爱情,不是因为小福子不符合祥子的标准,“他喜欢她,可是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在贫穷面前祥子不得不放弃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爱情,慢慢走向了人生的末路,这也正是对这个不平等社会的控诉与谴责。
小福子的形象可以折射出老舍对传统女性的认同和赞美,通过对她形象的塑造完成了老舍对心中女性美好形象的建构。
(二)悍妇形象
虎妞,作为老舍笔下最成功也最有风采的形象。她的“悍”不仅在于语言泼辣大胆,还在于她的存在给别人造成的威严和压力。作为女性她丑陋雄性,粗俗不堪,道德败坏,引诱祥子,最终还因好吃懒做而难产死去。老舍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缺少为她的不幸、痛苦、腐化堕落而感到的痛惜,却由于其文化立场的参与而使她的形象价值受到贬低和丑化。
虎妞,虽然她的锋芒盖过主人公祥子,但人们眼中她是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关键,这与老舍关于虎妞的写作方面暗示性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老舍在描写虎妞时,于嘲讽挖苦中表现出了过多的批判与谴责。首先外貌上,强化了她的极端丑陋,且不惜运用了许多尖酸的比喻,从而给读者刻划出了一个粗俗不堪的女性个体。这些具有主观性的鄙薄的描述,直接影响着读者的感受,引起读者心理层面上的反感。其次老舍还强化了虎妞的雄性,这些男性化的粗野、大胆甚至几分无赖,若与女性沾边,就与中国传统的女性道德发生了分歧,并且引起男性的蔑视与嘲讽,这实际也是老舍对虎妞进行的过于主观化的夸张性的丑化。老舍对虎妞的描写吝啬了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同情和关怀。
老舍笔下的这两类典型的女性形象,既有传统女性的委婉和顺,也有悍妇形象的泼辣无理,老舍描绘她们的坚韧、顽强,也刻画她们的堕落、变质,并给予了歌颂与批判。尽管在形象的塑造中受到老舍本人主观意识形态和传统理念过多的介入,但他坚实的文学功力使这具有旺盛艺术生命力的形象,得到了读者的喜爱。
三、老舍心中的理想女性
老舍心中理想的女性要源于他从小所受到的耳濡目染的对于传统女性的认识。通过小福子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这类女性形象身上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老舍把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作为理想的女性,母亲和姐姐的形象是老舍心中不变的记忆。对于出生在平民之家并钟情于平民生活的老舍来说,评价一位家庭主妇最高的奖赏莫过于夸她“会过日子”,这就显示出了老舍比较实际而传统的观点。
老舍笔下的理想女性在我们看来,是保守的传统的甚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老舍是站在平民立场上的,他的女性观也是在平民立场上建立起来的。从老舍的生存立场、写作观念、好恶评价来看,我们看到的是老舍给予广大平民阶层最深切地生命关怀,而这也成就了他都市平民文学第一家的地位。
第3篇:从《骆驼祥子》看老舍的悲剧创作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的悲剧创作
【摘要】:深入细致的分析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不难发现:老舍是一位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悲剧创作作家。本文主要通过对《骆驼祥子》中悲剧人物的形象分析(主要分析祥子、虎妞、小福子三人的人物形象),进而得出老舍悲剧创作的特点:第一,老舍悲剧创作的对象不是单人的,也不是仅仅指小人物的悲剧,而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从属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祥子是底成社会的,虎妞是剥削阶级的,但同样是悲剧性人物,拥有悲剧命运;第二,老舍悲剧创作的表达的客观性;老舍创作悲剧故事,少用主观性语言,对于故事的叙述和描写,具有极强的客观性,他大量运用北京市民浅显易懂的通俗的口语,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用客观化的叙述描绘了一幕幕悲剧;第三,老舍悲剧创作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