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10 07:13: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的知识点并不是十分的多,而且比较容易掌握,下面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2、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要两认清,一是认清量程,二是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测量时一是注意放: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原因有:一是易碰破,二是容器底和容器壁处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有差异);二是注意等:放入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因为热传递需要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三是注意正确的读: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

(1)定义:固态变为液态。例如①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熔化。②太阳出来路上积雪熔化。

(2)熔化吸热。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2、熔化规律: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时不变的那个温度值就叫熔点);非晶体熔化时也吸热,但温度一直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2)熔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图像上就是图像上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画图讲解图像各段含义。

3、凝固:

(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4、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它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的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即没有凝固点。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定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例如:湿衣服中水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2、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

(1)它们的区别有三:①快慢程度不同。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是剧烈的汽化方式,比较快。②发生的部位有区别,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③条件不同。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而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即达到沸点时的温度。

(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夏天教室洒水会凉快,扇扇子或吹电扇凉快,高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从游泳池起来被风吹会感到冷(身上沾的水分在风吹下迅速蒸发吸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4)液体沸腾规律: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5)液体的沸点与气压关系:液体沸点随气压变化,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内气压高,所以高压锅内水沸腾时温度高于100℃,食物熟的快。气压低沸点低,高山上气压低,水沸腾时温度低于100℃,食物不易煮熟。

(6)液体沸腾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能继续吸到热。沸腾实验①现象:在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②如何减少实验时间:A、采用温度较高的热水做实验,如90℃的水。B、减少水的质量,不要装太多水。C、在烧杯口用厚纸板做盖子,减少水蒸发带走的热量。

3、液化定义:由气态变为液态。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雾、水珠。

4、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环境就会液化。

举例:冬天说话时嘴里冒出的“白气”(嘴里呼出的热蒸气到外面后遇冷);对着凉玻璃哈气,玻璃上会出现水珠(热的水蒸气遇到凉玻璃);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冷饮瓶,放在外面一会儿,外壁上会出现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鸡蛋和冷饮瓶液化);烧水时锅的上方冒的“白气”;剥开包装纸的雪糕周围会冒“白烟”(空气中的热水蒸气运动到温度低的雪糕附近时降低温度而发生液化形成的水雾);类似的有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的门,看到门口会有“白烟”下沉。

(2)压缩体积。例如: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体积小,装在钢瓶里便于贮藏和运输。还有日常用的打火机内的丁烷气体被压缩成了液体。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定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举例:北方挂在外面的冰冻衣服过几天变干,放在衣服箱子里的卫生球时间久了变小,堆的雪人过几天变小,灯泡内的钨丝变细。(这里的冰冻衣服变干和堆的雪人变小为什么说不是先熔化然后又汽化的呢?因为在北方的环境温度低于0℃,达不到熔点,冰雪不可能熔化,只能是是固态的直接变成了气态升华了。)

2、升华吸热可迅速致冷。例如人工降雨时在空中撒固态的CO2(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雨水;舞台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气”造成雾的效果;生活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运输的食品保持低温防变质。

3凝华定义: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例如初冬早晨地面和屋顶出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在夜间遭遇低温凝华直接变成了白色的霜(固态);再如很冷的冬天早晨发现屋子的窗玻璃上会结一层冰花(固态,同霜),它也是室内的热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极低的玻璃而凝华成的小冰晶;灯泡壁用久后会变黑,是钨丝在亮灯时的高温下先升华变成钨蒸气,灯熄灭后温度降低又凝华成固态的钨颗粒附在灯泡的壁上形成的。

附录:

一、 自然界中的水的三态变化

雨:地表上的和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汽化)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遇冷液化形成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成为雨。

雾: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白气”

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树叶、草叶上形成的。

霜:很冷的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夜间低温而发生凝华形成的白色冰晶。

雪:同霜的形成一样,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冷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雹:先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然后小水滴又遇到更冷的低温而凝固成小冰球儿。

二、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规律

物质分子间距离大小关系:固体分子排列紧,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稍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

物质的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变大,需要吸热来实现。固态→液态→气态。

分子间距离由大变小,要放出热量。气态→液态→固态。

第2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__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4、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5、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7、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8、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9、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0、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2、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3、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4、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5、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6、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7、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3篇: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对于初中生而言,物态变化是中考的一大考点,但其实该知识点难度不大,下面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的含义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共6篇)由网友 “Petrichorlover”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态变化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汇总

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一大考点,那么相关的知识点又有什么呢?下面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汇总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汇总

物态变化的含义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

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物态变化归纳总结

物态变化归纳总结

物态变化归纳总结

一、 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量程分度值用 法

体温计玻璃泡35-42℃0.1℃① 离人读数上方有细管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20-11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不能甩

寒暑表 -30-50℃1℃ 同上

二、 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