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天河散文
天河散文
我暂时寄身的这个地方,人们叫它天河。
一年前初到广州,我曾经长久地俯看着天桥下车流蠕动的场景,万千灯光,闪烁相逐,耀眼处如同星光倾泻,一片辉煌。
这确乎是神话中天河的景象了。那一刻,我和许多来到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渴望能在不远的将来,汇入这壮丽的河流中,哪怕只是其中一朵微小的浪花。
一年后,在离天桥不远的街面上,当我再望着前方依旧繁华的街灯车影时,心里却徒生一阵悲凉:到底只是一个看客罢了,这天河,热闹的,只是他们而已。我只是众多沙丁鱼中的小小一尾,浅游于巨流河的某一支流罢了。
在人海艰难的游溯中,我一再遭遇了那些非主流的表情,那目光中弥散的悲凉和聚合的痛苦:地铁口旁的乞讨者正唱着飘渺的流浪歌;街边医院的门口,几名身陷医患纠纷的病人家属,拉开了冰冷的求助横幅,它颜色苍白,如同一层静静展开的裹尸布——而到了夜间,霓虹闪闪,啤酒浑浊,熏天的烧烤味道里,杂糅着年轻女子身上好闻的香水的气息,这光影声色的奏歌,早已将白天发生的幸与不幸,彻底遗忘了吧?
但我相信,总有一些人和事,见那么一次,听那么一回,就再也难以释怀了。
比如,在这街上不期相遇的某个女孩。
黑夜里,我们沉默着相对,我甚至能听到她小兽般轻声喘息的美好声音。良久,她告诉我她是湘西人。我笑着说,湘西我知道,沈从文的边城沱江的流水还有山歌呀。她却一脸茫然地说,我才十七岁,你说的那些,我听不懂。
我一时语塞。但我真的无法理解,这个十七岁的湘西少女为什么要从边城来到广州,这个叫做天河的地方,仅仅是为了生计么?我更难想象,从事服务行业的她,每天该怎样强拧起机械刻板的微笑,去迎接来往的各色客人,面对那随时都可能投来的猥琐目光的打量。那一刻,我甚至觉得坐着和她闲聊,都是一种对纯洁的.侵犯——我凭什么打探一个十七岁少女的心事,难道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对湘西女子好奇的想象?
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是在这天河,我有机会接触了更多来自湘西的女子。她们面容姣好,谈吐风趣,有着清脆如铃的声音,却频频出落于灯红酒绿之处。我一再想把她们的形象和沈从文小说里的湘西女子联系起来,然而我不能,在翠翠、潇潇和她们之间的对比,常使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痛苦。
直到有一天,另一个湘西女孩突然对我说,广州这个地方,房价太贵了,等攒了钱,还是回老家吧,那儿还有梯田和腊肉,盖了房,还能看看不远的雪峰山。她说她住在番禺,周末时候常有城里的老板开车去那里,过上一两天所谓的乡村生活,她觉得那样的日子很无聊。
她说这话的时候,正是整个天河一夜中最繁华热闹的时候,也是她们这家店生意最好的黄金时刻。我在一片忙碌的氛围中和她告别,当然,我并没有告诉她,身处闹市,我其实和她一样,内心也充满了无聊的挣扎,也想象着能从繁华的天河回到那安静祥和的南方。
那是夏夜,我独自在这热闹的夜市中游荡,凌晨时分,喧嚣的街道突然间安静下来,除了零散食客的笑声,就只剩一阵女子刺耳的高跟鞋声,空空回荡。人流消散,商场歇业,而这一切的一切,几乎就发生在一刻钟之内。
我茫然地立于街头,脚下一阵滑腻,这是长久烧烤残留在地面的厚厚油污。黑色污渍累积处,铺满垃圾一地,黄色果皮腐烂于一片暧昧闪烁的街灯下。
有一瞬间,有夏夜凉风吹过,我有种被掏空的虚无,突然想起《桃花扇》中《哀江南》的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一刻,我多么想迎风流泪,纵情吟唱,在这天河的灯影里,在他们所说的安稳盛世。
第2篇:天河口风景扫描散文
天河口风景扫描散文
天河从陕西照川跌跌撞撞地奔流了八十四公里后,七弯八拐地穿峡越谷,最后从湖北省郧西县观音镇垭子湾绕了一个大大圆圈,哗啦啦地汇入汉江,构成了许多绮丽的景致,造就了不少神奇的传说。
女儿寨
观音镇垭子湾村与天河口村交界处,有一座古山寨,当地人都叫它作“女儿寨”。
为什么叫作“女儿寨”?说起来,还有一段古老的传奇故事哩。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姓李的武举人,被朝廷派授上津守备。李守备三十六那年,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李果儿,李果儿自幼聪慧,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只是这李果儿自幼不爱女红,专爱练习刀枪棍棒,并在父亲的指导下,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二、三十个男子都不是她的对手。
李果儿成年后,父亲将她许配给柳州王提督的儿子为妻,原定于当年八月十五日完婚。就在这时,李守备和王提督同时被人参了一本,说他们蓄意谋反。朝廷闻奏震怒,派商洛府将二人及男性后裔押解进京。当时,昏庸的朝廷也不加勘问,就以参奏为据,将李守备、王提督和王公子斩首示众。可怜李果儿,还没有完婚,就成了寡妇。李果儿一气之下,拉起一杆人马,连夜回到天河口老家,挑选了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头,就在上面筑城为寨。
李果儿占山为王后,给山寨立下了一条铁打的规距:一不准打劫民商,二不准骚扰民众,三不准恃强凌弱,只同贪的官污吏和昏庸的朝廷作对。
大约在北宋时期,女儿寨已经啸聚了三千余众,李果儿为了扩大女儿寨的势力,增强与昏庸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本,决定从经济上入手,达到割据封候的目的。于是,李果儿在山寨上大肆铸造钱币,并在天河与汉江一带大量流通,从而有效地扼制了朝廷的经济。
李果儿在铸造钱币时,特意设计了一种正面有字,背面无字的古怪钱币,目的在于同朝廷铸造的钱币相区别。因为这种一面有字一面无字的钱,是李果儿的山寨铸造的,而她又是一位未婚丧夫的寡妇,当地人就把这种钱叫作“寡妇钱”。
据老辈人讲,女儿寨先后红火了百余年,李果儿也一直未再改嫁,活到八十九岁,无疾而终。
铙钹山
观音镇垭子湾天河故道入口处,有两座非常奇怪的小山包,中间相隔不到十米,当地人叫作“铙钹山”。
铙钹是寺院法会时所用的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两种不同的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而流传至今。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铙钹是一对金属圆片,中间凸起,各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演奏时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但也可以通过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响来,它一般用于音乐高潮处。
相传,天河口黄龙湾曾经有一条恶龙,经常掀翻商船,祸害行人,而且经常跟天河黄龙和水神杨泗斗法,搅得天河口码头不得太平。
真武祖师从天竺山借钟回来,路过天河口时,恶龙仗着自己有几分法力,现身在天河湾上空,准备跟名扬三界的真武祖师斗上一番。
真武祖师正行之间,突然被一条张牙舞爪的恶龙拦住去路,便不慌不忙地从肩头上的褡裢里取出一对金铙钹,“咣嘁”就是一下,震得恶龙头晕眼花。真武祖师又连续击打铙钹,把恶龙震得绻缩成一团,身体绵绵地卧在河湾边的梁埂上。
真武祖师担心恶龙缓醒转来后,再次祸害行人和商船,毅然将手中的金铙钹反扣在恶龙的头部和尾巴上。果然,恶龙缓醒转来后,又准备行凶作恶,却发现真武祖师的金铙钹,死死地压在它的头上和尾巴上。它很想通过扭动身体来摆脱金铙钹的扣压,但只要它一动,金铙钹便发出“咣嘁、咣嘁”的响声,直到把恶龙震晕为止。
由于真武祖师的金铙钹镇压着恶龙,天河口码头一直风平浪静,太平无事,而且越来越兴旺。时间一久,这对金铙钹便化作两座小山包,稳稳地矗立在天河故道入口的西岸。
兵书宝剑岩
三峡中有一处兵书宝剑峡,天河口有一座兵书宝剑岩。
从垭子湾冷风沟口往东数的第三个岩头,就是有名的“兵书宝剑岩”。
相传,当年诸葛亮协助刘备入川发展时,曾经乘船经过天河口,看到天河口秀丽的风光后,心生感慨,对入川发展前途未卜。他想到自己一生致力研究兵书战策,帮助刘备成就霸业,不知道后人该是怎样评价他诸葛亮的。如果有后人鉴赏他诸葛亮,自己是不是应该给后人留下一点什么呢?
诸葛亮想到这里,就把自己亲自刻印的一套兵书战策,装进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子里,又在天河口找了一个老石匠,请老石匠帮他打凿了一个比檀木匣子略大一倍的石头箱子,小心地将兵书匣子装进石头箱子里,箱子口上用蜡封死。
诸葛亮做好这一切后,当即安排一名力大无比,又善于攀岩的部将,把石头箱子和一把宝剑,安放在天河口上游的一个岩头中间。
后来,有一个江洋大盗乘船路过天河口时,发现了岩头中间有什么东西,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便攀岩上去盗取宝贝。等他攀上岩头一看,发现是一把宝剑压在一个方方正正的石头箱子上,箱子口被蜡封得严丝合缝。他不知道石头箱子里装着什么宝贝,便用随身带的刀子撬了老半天,不仅没有撬开,还把石头箱子撬滚了,箱子连同宝剑一起,“呼啦”一家伙跌落汉江河里,再也找不到了。
后来,那个江洋大盗跟别人说起此事时,才从别人口中得知,那只石头箱子里装着诸葛亮封存的一套兵书战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人们才听说,诸葛亮曾将一套兵书和一把宝剑,寄存在天河口上游的'一个岩头中间,“兵书宝剑岩”便成了那座岩头正式的名号。
孙大人庙
天河口狮子岩头背后,原先有一座宏大的庙宇,当地人都叫作“孙大人庙”。
据天河口的老年人讲,孙大人是一个治军严明的将军,他带的军队从不滥杀无辜,对老百姓也是秋毫无犯。
有一年,孙将军只带了几个随从,乘船溯江而上,刚好经过天河口。当他看到天河口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时,就命令随从把船停泊在天河口的码头上,自己下船到岸上去游玩一番。当他登上狮子岩,放眼眺望四周景色后,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一生征战不息,杀敌无数,虽然到过很多地方,却一直无暇欣赏名山大川的风光景色,如果自己将来死后,能葬在这样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该有多美妙啊!
孙大人想到这里,便在岩头上找了一块大青石坐下,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戎装,然后双手拄着战刀,正襟危坐,目视前方。随后跟上来的两个随从,看到孙将军坐在青石上歇息,眼睛望向远方,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就没有打扰孙将军。可是,眼看几个时辰过去了,孙将军还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随从便试探着叫了一声:“将军,咱们该回船上用餐了。”随从连叫了三声,孙将军都没有答应,另外一个随从小心地上前搀扶将军起来,却发现孙将军早已停止了呼吸。
两个随从一声恸哭,喊来船上的所有随从,大家到狮子头上一看,将军依然端坐在青石上,两眼望向远方,像是在思考下一场战役该如何布局。
随从们派人回到船上,取来将军坐过的太师椅,又从岸边渔家找来两根抬杆和绳索,连同椅子一起,捆扎成滑杆的形状,然后,小心地掇起将军业已僵硬的躯体,轻轻地放在椅子上,再用绳索把将军的遗体固定在椅子上,悲悲切切地抬上船去。
孙将军死后,天河口的很多人作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孙将军对他们说:“我姓孙,是一个征战半生,杀敌无数的将军,前日看中了天河口的风光,坐化在狮子岩头上,你们要是能为我修建一座庙,我将保佑你们这里风调雨顺,码头兴旺。”第二天,大家不约而同地背砖送瓦,来到狮子岩头上,就在孙将军坐过的青石壳上动土奠基,修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孙大人庙。
庙宇建起后,孙大人果然遵守诺言,一直保佑着天河码头和周边百姓风调雨顺、人兴财旺。当地百姓和远远近近的香客,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来朝拜孙大人,鞭炮从早上一直响到晌午。
螃蠏石
观音镇庹家湾有一座焦赞寨,焦赞寨下的江边山嘴上,有一个张牙舞爪、栩栩如生的螃蠏石。
据一些年长的艄公讲,这是一个很有灵性的螃蠏石,它曾经现身江中,用它那对坚硬的双钳和坚硬的躯壳,托起过许多即将侧翻的商船,挽救过许多船工和纤夫的生命哩。
有一年,汉江突发大水,浪头如一座座小山一样,从上游席卷而下。一艘从武汉发往安康的商船,刚刚行驶到焦赞寨下,正准备提帆加速,来不及避让,被汹涌的浪头猛地一冲,险些侧翻在江中!这时,从江边的山嘴上,跳一下一只巨大的螃蠏,直扑商船,用它那坚硬的躯壳顶住倾斜的商船,又用它身上的两把铁钳撑起商船,一直托到火麦沟口的回水湾里。
商船上的人经此一险,都吓得闭上了眼睛,等他们睁开眼睛时,商船已经安全地停泊在回水湾里。这时,一个船工看到江面上有一只巨大的螃蠏,慢慢地游到山嘴处,又慢慢地爬上岸,钻进一个很小的石窝里不见了。
激浪过后,商船重新启航。船工们故意沿着山嘴行驶,想看一看救了他们一命的巨型螃蠏,打算给螃蠏磕几个头,感谢螃蠏的救命之恩。可是,当商船行驶到山嘴时,他们只看到了一个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螃蠏石,根本就没有什么巨型螃蠏。一些船工便打消了给螃蠏磕头的念头,只有一个老艄公,照样恭恭敬敬地爬在甲板上,给螃蠏石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杨泗庙
观音镇天河口老街中间,原先有一座杨泗庙,庙中供奉着水神杨泗的塑像,每年六月初六日,码头上的船老板们,还要凑钱在杨泗庙前举行盛大的庙会,给杨泗爷过生日,用三牲祭礼祭祀杨泗将军。
南水北调内安移民工程启动后,郧西县移民局拆除了天河口古老的杨泗庙,并在原庙基上建了一座具有庙宇风格的“WC”,当地人因为忌讳在庙基上建的公厕里大小便,这座风景式公厕,一直锁到现在也未有人敢去里面方便。
杨泗庙每年春天在水口把关检查。如果是兴云作雨的正龙,杨泗将军便放他过去;如果是害人的孽龙,便用宝剑将它斩为几段,汉江边有一块红色巨石,据说就是杨泗斩孽龙的地方。石上那三道刀砍似的裂痕,便是杨泗斩龙留下的痕迹。船工敬奉杨四将军的习俗相当普遍,许多临水的地方,都修有杨泗庙,天河口沙坝里边的杨泗庙,还由庙而形成了一个集镇。有人曾在杨泗庙中发现一块石碑,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时席卷荆湖地区七个州所属十九个县的农民起义英雄杨幺。人民为避免统治者的禁止和降罪,故隐其名,只称杨泗将军。
据史料记载,南宋农民起义首领杨幺。建炎四年(1130)从钟相起义,在首领中年龄最幼而故名。钟相牺牲后,与夏诚、周伦等建大寨于子母城。被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二十万。兵农相兼,陆耕水战。势力东起岳阳,西到鼎、澧、北抵公安,南到长沙界内,屡破宋军。绍兴五年因被叛徒黄佐、杨钦出卖,投水未死,被擒牺牲。因杨幺极力推行“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很受人们尊敬,并立庙祀奉。为了避讳朝廷敬仰农民起义首领,并按照首领中年幼排行第四(居钟相、夏诚、周伦之后),加上他投湖未死而视为水神,故名“杨泗庙”,常年香火,以水神祀奉。
第3篇:星星流过天河的声音散文
星星流过天河的声音散文
星星流过天河的声音,闪烁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轮回在青春与黄昏的边境,仿佛天与地的交接,相互辉映着曾经与期许,或许,人生路上,停留与前进,都是一份追寻;或许天河里的星星,重生与坠落,都是天命!无论追寻还是天命,生命就是一丝流过岁月的声音!
——题记
我喜欢看天上的星星,那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便有了的,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喜好。每每期待着晴朗的夜空下,静悄悄的世界里,就这样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没有人看见的角落里,昂首欣赏着夜空中那一闪一闪、一撮一撮、密密麻麻的小星星,它们一颗颗悬挂在黑色的幕布上,从头顶伸向地平线与天空交接的那个地方,布满了整个夜空,沾满了整个眼睑,闪耀着美丽的光芒。
很小很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人间少一个人,天上就会多一颗星,他们从人间消散,便飞向像大幕布一样的黑色的天
第4篇:天河煤矿札记的经典散文
天河煤矿札记的经典散文
层林尽染的深秋,我忽然有一个想法,去天河煤矿拍摄矿工和他们的家属,为了和他们一同感受一天之中的早晨和黄昏,我还打算在天河煤矿住上一晚。
天河煤矿在江西省吉安县境内,是赣中南最大的工业用煤生产基地,矿区有东区、西区、洲平、分路牌、铁林府、天河六个居民生活区。听老职工说,当年,天河煤矿最红火的时候,职工有三千多人,加上家属,有一万多人哩。现在,老职工大多退休了,煤炭资源随着挖掘的进展,储量也不多了,从事这个特殊行业的人也相对较少,整个矿区显得很是落寞和冷清。
与我的好搭档梅姐一商量,我们决定尽早成行。选择一个晴天,先坐公交车,再换班车,摇摇晃晃接近中午了,一辆红色的小三轮车才把我们从天河镇带到天河煤矿。不去不知道,一去,才知道天河煤矿的范围这么大。
中午,放学的孩子们穿着五颜六色的
第5篇:《天河》观后感
《天河》观后感
我们在12月12日时,去了电影院看了《天河》这部赞扬“南水北调”这样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的一部影片。我国的南部大部分的水都白白流入了大海,而北方地大水少,又高于南方,所以这项工程是很伟大的。
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董望川这个人:董望川和他的妻子周晓丹都是搞水利工作的。他们聚少离多,还有可能在一起时也在各自说着工作。周晓丹老在埋怨丈夫每天在外面跑来跑去、把父母丢给自己、孩子也不管。原本稳固的感情出现了破裂。就在这时,麻烦接踵而来:他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他,跳槽到一家高薪企业。同时住在他老家的亲属坚决反对移民搬迁,反对搬移祖坟。尽管种种压力纷至沓来,但他还是对“南水北调”的工程充满信心,他发誓让北方人喝上丹江甘甜的水。后来他推荐他的妻子干了移民的工作,她也想为丈夫分担,她为了干好这
第6篇:天河现代诗歌
天河现代诗歌
一丝俗念
隔开了红尘中的你我
遥望浩瀚的海风
泪雨婆娑
白萱之上
把你的容颜轻笔描摹
风雨寰尘
情天恨海诉离别
一缕月光
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承诺
一丝微风
足以驱走心中倾城的寂寞
孑然而立
上古仙池浩淼烟波
鹊桥望断
潇湘深处桃花月
牵念之泪
淹没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携手之旅
已胜过那无法逾越的银河
可否告我
你心中有无自划的.天河
我想知道
空中可有思念我的魂魄
有你做伴
一笑红尘何顾季节错落
与你相依
年华岂能空斑驳
当你的心不再脆弱
当你化作窗前的花朵
你我将在檐下相遇满脸洒落的泪花
定将汇成一道绮丽的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