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论文标准格式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09 07:12: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文论文标准格式

中文论文标准格式

导语:中文论文标准格式是怎样的?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中文论文标准格式及范文。欢迎阅读!

中文论文标准格式及范文

中文论文标准格式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

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中文论文标准范文

企业网intranet的构建方案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intranet的功能和技术特点,并阐述了构建intranet的实施方案及其关键技术。

【关键词】internet intranet 局域网

internet在全球的发展和普及,企业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成了企业网的形成。intranet是传统企业网与internet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网络,是一个采用internet技术建立的机构内联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它通过简单的浏览界面,方便地提供诸如e-mail、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和新闻、数据查询等服务,并且可与internet连接,实现企业内部网上用户对internet的浏览、查询,同时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发布本企业信息。

1、intranet 的主要特征

企业建立intranet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在管理、信息获取和发布、资源共享及提高效率等方面的要求,是基于企业内部的需求。因此虽然intranet是在internet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和internet有着一定的差别。并且intranet也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企业网intranet 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intranet 除了可实现internet的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功能外,更主要的是其可作为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生产管理、进销存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这种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能更加方便有效地进行管理、维护,可方便快捷地发布、更新企业的各种信息。

(2)在internet上信息主要以静态页面为主,用户对信息的访问以查询为主,其信息由制作公司制作后放在web服务器上。而intranet 则不同,其信息主要为企业内部使用,并且大部分业务都和数据库有关,因此要求intranet 的页面是动态的,能够实时反应数据库的内容,用户除了查询数据库外,还可以增加、修改和删除数据库的内容。

(3)intranet 的管理侧重于机构内部的管理,其安全防范措施要求非常严格,对网上用户有严格的权限控制,以确定用户是否可访问某部门的数据。并且通过防火墙等安全机制,控制外部用户对企业内部数据的获取。

(4)intranet 与传统的企业网相比,虽然还是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或多个局域网相连的广域网),但它在技术上则以internet的tcp/ip协议和web技术规范为基础,可实现任意的点对点的通信,而且通过web服务器和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完成以往无法实现的功能。

2、intranet 的构建要点

企业建立intranet 的目的是为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来确立所建立的intranet 所应具有那些具体功能以及如何去实现这样一个intranet 。所以不同的企业构建intranet 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intranet 的实现有其共同的、基本的构建要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拓扑结构的规划

在规划intranet 的网络拓扑结构时,应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布、对多媒体的需求等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一般可按以下原则来确立:

(1)费用低

一般地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同时便大致确立了所要选取的传输介质、专用设备、安装方式等。例如选择总线网络拓扑结构时一般选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选择星形拓扑结构时需要选用集线器产品,因此每一种网络拓扑结构对应的所需初期投资、以后的安装维护费用都是不等的,在满足其它要求的同时,应尽量选择投资费用较低的网络拓扑结构。

(2)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应考虑企业将来的发展,并且网络中的设备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一些设备的更新换代或设备位置的变动,所选取的网络拓扑结构应该能够方便容易地进行配置以满足新的要求。

(3)稳定性高

稳定性对于一个网络拓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中会经常发生节点故障或传输介质故障,一个稳定性高的网络拓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故障诊断和故障隔离能力,以使这些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减至最小。

(4)因地制宜

选择网络拓扑结构应根据网络中各节点的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例如对于节点比较集中的场合多选用星形拓扑结构,而节点比较分散时则可以选用总线型拓扑结构。另外,若单一的网络拓扑结构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选择混合的拓扑结构。例如,假设一个网络中节点主要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则可以在该两个节点密集的场所选用星型拓扑结构,然后使用总线拓扑结构将这两个地方连接起来。

目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atm等多种。其中交换式快速以太网以其技术成熟、组网灵活方便、设备支持厂家多、工程造价低、性能优良等特点,在局域网中被广泛采用。对于网络传输性能要求特别高的网络可考虑采用atm技术,但其网络造价相当高,技术也较复杂。

为获取internet上的各种资源及internet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规划intranet时还应考虑接入internet。目前,接入internet方式主要有:通过公共分组网接入、通过帧中继接入、通过isdn接入或通过数字租用线路接入,及目前较新的远程连接技术asdl。在选择以何种方式接入internet时应根据intranet的规模、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及企业的经济实力来确定。数字租用线路方式可提供较高的带宽和较高的数据传输质量,但是费用昂贵。公共分组网方式数据传输质量较高,费用也较低,但数据传输量较小。isdn可提供较高的带宽,可同时传输数据和声音,并且费用相对较低,是中小规模intranet接入internet的较佳方式。

2.2 intranet 的硬件配置

在选择组成intranet 的硬件时,着重应考虑服务器的选择。由于服务器在网络中运行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网络管理或是提供网络上可用共享资源,因此对服务器的选择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客户机,同时应该按照服务器的不同类型,如www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而应该有所侧重。一般要求所选用的服务器具有大的存储容量,数吉(g)或数十吉(g),以及具有足够的内存和较高的运行速度,内存128m或以上,cpu主频在500mhz或以上,而且可为多个cpu处理器,并且具有良好和可扩展性,以满足将来更新换代的需要,保证当前的投资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便被消耗掉。

其余的硬件设备有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卡和传输介质等。所选择的这些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性能,能使网络稳定地运行。此外,在此前提下,还应遵循经济性的原则。

2.3 intranet 的软件配置

软件是intranet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intranet的运行方式、用户对信息的浏览方式、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方式等,是网络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intranet的软件可分为服务器端软件和客户端软件。客户端软件主要为浏览器,目前常用的浏览器软件有netscape navigator、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等。服务器端软件较为复杂,主要有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系统软件、安全防火墙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等。选择网络操作系统时,应考虑其是否是一个高性能的网络操作系统,是否支持多种网络协议,是否支持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硬件平台,是否具有容错技术和网络管理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有unix、novell netware和windows nt等。如果企业网intranet中大多数是于pc机为主体,建议选用novell netware和windows nt。

3、企业网intranet构建的关键技术

3.1防火墙技术

由于intranet一般都与internet互连,因此易受到非法用户的入侵。为确保企业信息和机密的安全,需要在intranet与internet之间设置防火墙。防火墙可看作是一个过滤器,用于监视和检查流动信息的合法性。目前防火墙技术有以下几种,即包过滤技术(packet filter)、电路级网关(circuit gateway)、应用级网关(application)、规则检查防火墙(stalaful inspection)。 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单纯采用某一种,而是几种的结合。

3.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数据保护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把数据变成不可读的格式,防止企业的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删除和替换。

目前,数据加密技术大致可分为专用密匙加密(对称密匙加密)和公用密匙加密(不对称密匙加密)两大类。在密码通信中,这两种加密方法都是常用的。专用密匙加密时需用户双方共同享有密匙,如des方法,由于采用对称编码技术,使得专用密匙加密具有加密和解密非常快的最大优点,能有硬件实现,使用于交换大量数据。但其最大问题是把密匙分发到使用该密码的用户手中。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很可能在密匙传送过程中发生失密现象(密匙被偷或被修改)。公用密匙加密采用与专用密匙加密不同的数学算法。有一把公用的加密密匙,如rsa方法。其优点是非法用户无法通过公用密匙推导出解密密匙,因此保密性好,但运行效率低,不适于大量数据。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将两者结合使用,如通过公用密匙在通信开始时进行授权确认,并确定一个公用的临时专用密匙,然后再用专用密匙数据加密方式进行通信。

3.3系统容错技术

网络中心是整个企业网络和信息的枢纽,为了确保其能不间断地运行,需采取一定的系统容错技术:

(1)网络设备和链路冗余备份。网络设备易发生故障的接口卡都保留适当的冗余,保证网络的关键部分无单点故障。

(2)服务器冷备份。采用双服务器,它们都安装数据库管理系统和web服务器软件,但两台服务器同时运行不同的任务,一台运行数据库系统,一台运行web服务器软件,它们共享外部磁盘陈列,万一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通过键入预先编好的命令,把任务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确保系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3)数据的实时备份。对数据进行实时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系统安全而稳定低运行。如通过arc srever对数据提供双镜象冗余备份,或由sna server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热备份。

结束语:

企业网intranet的构建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较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建立适合自己的intranet,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intranet,真正达到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张孟顺,向intranet的迁移[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4):22~24

张金隆,现代管理信息技术[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韩建民,基于b/s模式的生产管理图查询系统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1995(5):15~28

蔡建,网络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机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9,28(1):32~34

第2篇:ISO14000 中文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2004 目录

1、范围 Scope----------------42、引用标准 Normative references----------------------------43、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4 3.1 审核员 auditor---------4 3.2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5 3.3 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5 3.4 文件 document-----------5 3.5 环境 environment--------5 3.6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 aspect----------------------------5 3.7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5 3.8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5 3.9 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0 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6 3.11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2 环境指标 environmental target-------------------------6 3.13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6 3.14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6 3.15 不符合 nonconformity---6

ISO14001:2004 3.16 组织 organization------6 3.17 预防措施 prevention action----------------------------7 3.18 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7 3.19 程序 procedure---------7 3.20 记录 record------------7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7 4.1 总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7 4.2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7 4.3 规划(策划)Planning-----8

4.3.1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s--------------------8

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legal and other requirements-------8 4.3.3 目标, 指标和方案 Objectives, targets and programmes---8 4.4 实施与运行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9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Resources, roles, responsibilities9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Competence, training and awarene9 ` 4.4.3 信息交流 Communication----------------------------9

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ocumentation--------------------10

4.4.5 文件控制 Control of documents---------------------10

4.4.6 运行控制 Operation control------------------------10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Emergency preparedne and response 4.5 检查 Checking-----------11

4.5.1监测和测量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11 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11

ISO14001:2004

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Nonconformity, corrective action and preventive action---------11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要求和其他要求和重大环境影响信息,制定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可为组织所控制,以及那些能为组织所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它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用以下方式向外界展示对本标准的符合性; 1)进行自我鉴定及自我声明,或

2)为组织具有利害的一方,如消费者,寻求符合性的确认 3)由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符合性寻求确认;

ISO14001:2004 3 4.5.4 记录控制Control of records-----------------------12 4.5.5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12 4.6管理评审 Management review-----------------------------12 d)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

本标准中所有的要求都适用于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性质、产品和服务、地理位置及其运行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规范提供了提示性的指南。2.引用标准

目前尚无引用标准。本条款的使用是为了与原ISO14001:1996版本一致。3.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ISO9000:2000,3.9.9] 3.2持续改进

连续的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3.3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而采取的行动.3.4 文件

ISO14001:2004 4 信息及其承载的媒体.注:媒体可以以纸张、磁性材料、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本,或他们的组合.[ISO9000:2000, 3.7.2] 3.5 环境

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3.6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具有重大的环境影响。3.7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8 环境管理体系

整个管理体系中用于建立、实施其环境方针和管理其环境因素的部分.注1: 一个管理体系是一组内在相关的要素,用于建立方针,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ISO14001:2004 5 注2: 一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3.9 环境目标

组织规定的,与环境方针一致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3.10 环境绩效

可测量的,组织管理其环境因素的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结果应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其他环境表现要求的进行测量.3.11 环境方针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表明的组织对其环境绩效的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方针为提供了组织的行为框架及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的框架。3.12 环境指标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3.1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14内部审核

ISO14001:2004 6 系统化的,独立的,文件化的过程,以获得审核证据,客观评估组织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注: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小型组织,独立性需应表现出被审核活动与职责间的独立性.3.15不符合未满足要求.[ISO9000:2000 3.6.2] 3.16 组织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3.17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而采取的措施.3.18 污染预防

为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释放或排放,而独立或综合采用的各种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和能源,以减少负面的环境影响。

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消除或消减,过程更改,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和能源物质的替代,再用,再回收,再循环,再生及处理等。

ISO14001:2004 7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3.19 程序

为进行某一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ISO9000:2000 3.4.5] 注:程序可以也可以不形成文件.3.20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性文件.[3.7.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建立、形成文件、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决定如何满足这些要求.ISO14001:2004 8 组织应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并形成文件。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针对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包括对遵守适用其环境因素的有关法律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c)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d)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e)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及以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的人员;

f)可为公众所获取。4.3 规划(策划)

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和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考虑那些计划中的,新的开发,新的或更改的活动与产和服务.ISO14001:2004 9 b)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如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将这些信息文件化,并保持更新.组织应确保这些重要因素在建立,实施,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时加以考虑。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和获取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适用的法律,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

b)明确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环境因素;组织应确保这些法律与其他要求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加以考虑.4.3.3 目标和指标和方案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相关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目标与指标在可行时应予以量化,并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包括对污染预防,符合适用组织的法律与其他要求及持续改进的承诺;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ISO14001:2004 10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用以实现环境目标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应包括: a)规定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4.4 实施与运行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包括改进的建议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组织应确保其工作中可能带来组织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影响的人员,包括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所有人员,应具备能力。能力应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验。组织应保存有关记录。

ISO14001:2004 11 组织应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组织应提供培训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并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使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中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决定是否与外界沟通其重要的环境因素,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果决定是需要外部沟通,组织应建立、实施与外部沟通的方法。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ISO14001:2004 12 b)环境管理体系范围的描述;

c)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及参考的相关文件; d)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由组织决定的为确保重大环境因素有效地策划、运行和控制过程所必须的文件,包括记录。4.4.5 文件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应得到控制。记录是文件的一种物质形成,应按4.5.4中的要求进行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使: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的适用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运行所必须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放;

g)防止失效文件的误用,出于任何保存的目的而留存的文件应适当标识。

ISO14001:2004 13 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并策划与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并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情况,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b)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已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包括合同方。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确定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及组织将如何响应这些事故和紧急情况。

组织应对实际的紧急情况和事故进行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负面环境影响。

组织应定期评估,必要时修订其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测试上述程序。4.5 检查

4.5.1 监测和测量

ISO14001:2004 14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应包括文件化相关的监测信息,包括环境绩效、适宜的运行和对目标指标的符合情况。

组织应确保使用得到校准或验证的监测和测量设备,设备应得到维护,并保存有关记录。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

4.5.2.1 为符合其遵守法规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定期评价期对适用法律法规符合性程序;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4.5.2.2 组织应定期评估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组织可以与法规的符合性评价一起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处理实际和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以下要求:

a)识别,纠正不符合,并减少其环境影响;

b)调查不符合,确定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其再次发生; c)评价需采取的措施以预防不符合,实施相关措施防止偶然发生;

ISO14001:2004 15 d)记录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4.5.4 记录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来证明对环境管理体系和本标准的符合性,及其所取得的结果。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保护、恢复、保留与处置记录。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4.5.5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目的是: 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b)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审核方案的制定、实施与保持应立足于所涉及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审核程序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并规定:

ISO14001:2004 16 ——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确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选择审核员及实施审核过程应确保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6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修订的需要,包括方针、目标与指标。应保存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的结果,对法规及其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评价的结果; b)与外部相关方沟通的情况,包括投诉; c)组织的环境绩效; d)目标与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与预防措施的状态; f)前次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与其他要求的发展; h)改进的建议;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因环境方针、目标与指标的修订后做出决定和措施,并与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

ISO14001:2004 17

第3篇:标准中文简历模板

标准中文简历模板

求职意向;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性别:

________

出生年月:

____年 __月__日

所在地区:

___________

学历:

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

婚姻状况:

_______________

目前年薪:

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 :
住宅电话: 公司电话:_____________
BP: _____________ 手机:_____________
个人主页: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文书信标准格式

楼层: 1

中文书信标准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

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文论文标准格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文论文标准格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