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史记》的叙事特点 作文素材
《史记》的叙事特点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史记》的文笔是优美而生动的。《史记》文章,一是简明,二是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寥寥几笔,一个个活鲜鲜的历史人物,就跃然纸上。殷盘周诰中那些诘屈聱牙的文字,被改写为平直易解的词句;新鲜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被大胆吸收,与各地的方言土语并列;当时极为盛行的辞赋文章的骈偶形式被大胆扬弃,从而大大扩展了长短相错的散文领域。
状人物。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舍身剌秦王的荆轲,叱咤风云的项羽,豁达大度而又不拘小节的刘邦,指鹿为马的赵高,自作孽、不可活而又其为人也小有才的李斯等众多人物,莫不栩栩如生。为什么栩栩如生?司马迁写人注重写个性。为文学家立传,总要转录其作品,同样,为政治家立传,也一定转录他的奏议和著作。能够代表人物个性的言行,再小也要叙述,不足以表现个性的言行,再大也要放弃。以廉颇为例,写他8次胜仗的赫赫战功,不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这样寥寥数语,然而对于他如何与蔺相如呕气,如何负荆请罪,又如何表示不服老这些琐事,却用尽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为什么这样写?战术战功,每个良将莫不尽有,不足以表现廉颇的人格,到是这些小事,可以看出廉颇的忠诚、气量虽小却又能识大体的个性。
这种细节的描写,文笔上也是很精彩的。比如写“项籍少时,读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短短60个字,就写出了这霸王的志大才疏。
记事件。写重大事件,司马迁言简意赅,准确而生动。比如记述钜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有声有色!
“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9个字,打赢了这场战役;“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14个字,道尽了这场战役的赫赫战功。
写张良为长者拾履,韩信入人胯下这类细节,同样也入木三分。不仅入木三分,同时把人物也写活了。
记言语。一篇《仓公列传》,只是皇帝对仓公的策问与仓公的对答。这种特殊手法,历代史书绝无仅有,因为实在是太难以仿效。更妙的是,司马迁善于攫取历史人物的精彩语言,恰到好处地写进他的《太史公书》,惟妙惟肖地为历史人物画相,为他的文章生色。比如《滑稽列传》里齐宣王所说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淳于髡关于“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妙论;飞将军李广引刃自杀时所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谁能不与他的将士和百姓们一起哭泣!读到万石张叔之子张建发现奏事文书写错字时所说“误书!‘马’(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的诚惶诚恐,又有谁能不解颐?
品图书。关于儒家“六经”,司马迁一语中的地说道:“《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言简意赅,千载至今,遂为定论。他对《春秋》和《离骚》的点评,就写得更精彩: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矣。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这种观点,我们当然不能苟同。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锤定音的。关于《离骚》,司马迁说: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谤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剌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义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淤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游于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千古至今,遂为定评。
篇末论赞。好些篇章后面,都有司马迁以第一人称发表的议论,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太史公曰”。这些论赞,议论宏阔,笔势纵横,旨义深微,言词精练。或考证古史,或叙游历所得,或提求取材义例,或明其作述之旨,或褒贬人物,或纵论史事,或者隐含讥剌。要皆直抒胸臆,观点鲜明,构成系统的历史科学理论。从写作手法上看,这些论赞,无不都是从大处着眼,恰如其分,而又多是从小处着手,顺手拈来。《项羽本纪》的论赞是如此,《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等众多篇章的论赞,也莫不如此。
从形式上看,这些论赞整齐而又灵活。所谓整齐,是说《史记》篇前为序,篇后作赞,并在文中夹叙夹议以为史论。考虑到十表、八书和类传都是贯通古今的,把大段恢宏议论放在篇首作为序论,进行贯通性的概括,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色彩;本纪、世家、列传三者均叙人物,故在篇末作为赞论,褒贬人物,具有鲜明感情色彩;论传提示义例,《自序》集中阐明作述之旨,是为全书总纲。
所谓灵活,是说在整齐之中又有变通。《外戚世家》和《孟子荀卿列传》两篇,实质是类传,故作为序论以明其类。以孟、荀作为列传的标题,只是为了突出这两位儒学大师的历史地位,而其内容则是一篇先秦诸子类传。《剌客列传》作为一篇类传,本应编在《循吏列传》之后,却被有意安排在辅秦人物中间,与吕不韦、李斯、蒙恬诸人并列,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安排,是太史公反暴政思想的委婉展现,因为剌客就其实质来讲,都是反暴政的。
要而言之,破体为例是《史记》的一大特色。全书五体,无不都有破例。质的规定性需要通过格式进行反映,但必须要有变通,才能曲尽其妙。历史丰富多彩而又变化万端,只用死板的格式,是不能对之进行形象反映的。立例又破例,充分展现了司马迁的卓越史识。后世书生轻议冢中人,孰知冢中笑尔书生气!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蔚成了一脉相承的主流。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就是效法司马迁提倡古文。后来宋元诸大家,明七子和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的古文,都是《史记》主流中的波澜。它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以及诸如此类的笔记小说等等,无不都是受了《史记》的影响。
孙白
第2篇:史记选读作文素材
《史记选读》中可以用进作文中的材料
1、夏禹
勤勤恳恳
乐于奉献
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明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在治水的过程中,他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勤勉的精神感动过也感动着许多人。
2、刘邦
(1)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知错即改
刘邦带兵破关进入咸阳,按楚怀王与诸侯的约定,刘邦可以在关中称王,他一度也曾“欲留居之”,“舍咸阳宫”。当樊哙和张良为他分析这一做法的利害得失时,他果断地放弃原先的打算,不仅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2)仁慈宽厚
体恤百姓
刘邦进入咸阳后,和百姓约法三章,并且把秦朝不合理的法令制度全部废除。秦地的百姓为了感激他,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他的军队。刘邦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多,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这种仁爱品德自然会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拥戴他为王,这为他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李广
(1)仁爱士卒
不贪钱财
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在战场上,每遇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2)临危不乱
镇定自若
李广任上郡太守时,因中贵人被匈奴射雕人打败,李广率骑出击,射杀二人,俘获一人。准备回归时,忽然碰上几千名匈奴骑兵,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李广沉着冷静。“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首先分析战情,迅速作出判断,不“走”而“留”,以百骑迷惑数千敌人。继而当机立断,命令部下靠近匈奴的军队,解下马鞍,以示不走,以此让匈奴的军队以为汉军有埋伏。当白马将出阵时,李广主动出击,将其射死。返回后不仅把马鞍解下,让战马随意吃草,自己和士兵了都躺在地上休息。匈奴的士兵更认为汉军有埋伏,于是他们连夜带兵返回。(3)心胸狭窄
公报私仇
李广闲赋在家的时候,在一天夜里一其随从骑马外出,和别人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按规定禁止李广通行。当李广的随从说他是旧任的李将军时,霸陵尉仍然没有通融的意思,李广只好在霸陵亭下停宿。当汉武帝召见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就在汉武帝面前请求让霸陵尉与他一起赴任,可是,当霸陵尉刚来到军中,李广就找了一个理由杀死了曾经“冒犯”过他的霸陵尉。
4、孔子
(1)好学和善学
勤奋钻研
深思善悟
孔子去周朝廷问礼于老子,学业和见识大有长进,他从周地回到鲁国后,弟子渐渐地多了起来。他曾与齐国的太师谈及音乐,听了《韶》乐以后并用心学习,以至几个月都感觉不到肉是什么滋味,其精神受到了齐人的称赞。他在向师襄子学弹琴的过程中,连续十天仍不要求学习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他不仅追求“习其曲”、“得其数”、而且追求“得其志”、“得其为人”。孔子晚年喜读《易》并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由于日夜揣摩,连接书页的牛皮都被翻断了三次,“韦编三绝”的成语说的就是孔子勤奋的精神。(2)坚强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
孔子在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情况十分险急,身边的弟子们都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至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
5、鲍叔牙
(1)宽容
心胸广阔
不因为自己与管仲的政见不同而落井下石。当管仲追随公子纠陷入困境的时候,鲍叔牙主动向齐国国君推荐管仲,终于让管仲有施展才能的机会。(2)理解
管仲原先与鲍叔牙做生意分财分物时,常常多拿,鲍叔牙却并没有疏远他;由于管仲出谋划策不当,鲍叔牙时常陷入艰难的处境,但鲍叔牙从来没有认为管仲愚笨;管仲在作战中多次逃跑,鲍叔牙清楚地知道他并不是胆小;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和管仲一起追随公子纠的召忽自杀了,而管仲却选择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羞耻之心。以后的情况证明,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的确是很透彻的。
6、屈原
(1)爱国
他早已憎恨楚国的现状,然而在流放的过程中却始终眷恋着楚国,惦记着怀王,时刻想着能够早日回到朝廷,盼望楚怀王能幡然醒悟,社会现实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并希望国君和社会重走正道的意愿,在《离骚》中作了多次表达。在秦国攻下郢都后,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已轰然倒塌,于是就作了《怀沙》之赋,抱石投江。(2)坚守自己的人格节操
他在流放地行吟泽畔的时候,面对渔父的不理解和规劝,屈原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没有谁愿意自己洁白的身体受到脏物的污染,他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中,也不能让自己的高洁的品质蒙上浊世的污垢。
7、项羽
不苟且偷生
有羞愧之心
在兵败乌江时,乌江亭长曾劝他乘船到江东,以求东山再起。他作出了不肯过江东的回答,并把跟随他南征北战的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他想到自己曾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而现在却没有一个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责怪他,他也没有脸面去见他们,因为他感到对不起江东的百姓。于是,拿着兵器,杀了几百汉军,最后把自己的头颅送给了吕马童。
8、荆轲
(1)见义勇为
急人之难
扶助弱小
不畏强暴
他是卫国人,附庸于魏。魏被秦灭后,他四海漂流。燕国与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在秦国大兵有增压境的危机面前,也没有田光把他推荐给了燕太子丹,而荆轲任何推辞,就答应燕太子丹给他去当刺客了。荆轲这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他对秦国入侵者的仇恨,和他对东方六国人民的同情。他和战国时代的许多义一样,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一种不可侵犯、不可折服的崇高人格。
(2)不甘失败,破釜沉舟
战国后期,秦国最强,秦国的版图日益扩大,“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的形势,是当时 有识者都已经看清了的。问题是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东方的有志者,面对秦国日甚一日的蚕食、进攻、屠杀,是振奋自己,壮大自己,从斗争中求独立、求生存呢,还是自暴自弃,自甘失败,束手就擒,任人宰割呢?这后者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恐怕都是不应该的。有人说:秦国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荆轲之流反对秦国,简直是跳梁小丑,企螳臂当车。这样说法显然有失偏颇。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时候,背水一战,作困曽之斗的精神仍是可歌可泣的。
9、高渐离
坚毅顽强
秦国的军队追杀了太子丹后,太子丹的追随者都作鸟兽散。高渐离也隐姓埋名,当他接近秦始皇并暴露了真实身份时,秦始皇就刺瞎了他的双眼。当秦始皇认为自己已经征服了高渐离时,高渐离已经利用渐渐和秦王接近的机会,把铅块藏在筑中,等到进宫靠近秦始皇时,他就举起筑来扑打秦始皇,却没有打中。于是秦始皇便杀死了高渐离,但秦始皇至此以后,再也不敢接近诸侯国的人。
10、信陵君
(1)宽厚慈和
热诚仁爱
礼贤下士
侯嬴本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年老家贫,地位低下,可是当信陵君知道他是一个贤士的时候,就亲自“往请,欲厚遗之”。结果侯嬴不受。于是乎信陵君便“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皆已坐定,信陵君亲自“从车骑,虚左”,往迎侯嬴。当侯嬴“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时候,信陵君不嫌他“傲慢无礼”,而“为之执辔愈恭”;当侯嬴还要信陵君给他赶车子到市屠中去会朱亥时信陵君不顾市人的耻笑,“引车入市”,以至“色终不变”地等待着侯嬴的“久立,与其客语”;当信陵君把侯嬴迎到家中,满堂宾客都还正在恭敬地等候着信陵君迎来贵客一同举酒。信陵君把侯嬴请到上座,向客人们一一介绍,接着又亲自为侯嬴敬酒。信陵君对侯嬴这一系列的少有的恭敬,弄得“宾客皆惊”。另外,当信陵君得知朱亥也是一个隐于屠间的贤者时,他也多次地去集市上去拜访他。后来在赵国时他又结识了藏于博徒和卖浆家的毛公和薛公。
(2)从谏如流
闻过则改
当他“矫魏王令,夺晋鄙军”救赵后,赵王打算以五城相封时,信陵君开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这时有个宾客就对他说,他假托魏王的命令,杀了晋鄙,带领晋鄙的军队解救了赵国,对赵国是有功劳的,对魏国来说就不是忠心的了,并批评他骄傲自得是不对的。信陵君听后,“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当信陵君留在赵国。秦“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不得已,请信陵君回国时,信陵君怕魏王记着旧帐,不敢回去。他对门人说:“有敢为魏王使通报者,死。”旧有的宾客也没有人敢再劝了。这时毛公和薛公就出来说:“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何面目立天下乎?”两人的话尚未说完,信陵君“立色变,告车趋驾救魏”。这件事,从宾客的角度说,真是大义凛然,一语千钧;从信陵君的角度说,闻过则改,也真可谓是“从谏如流”了。
12、韩信
侯嬴
荆轲 知恩图报
一诺千金
“恩”有知遇之恩,受人帮助之恩。
韩信乞食漂母时曾许下诺言以后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当自己以后事业有成时,就为这位已故的老妇人修了一座豪华的坟墓,并每年都去为老妇人去扫墓。侯嬴在为信陵君献计后曾对信陵君说,在信陵君到晋鄙军后就北向自杀。当他估计信陵君已经到达晋鄙军后,就用自己的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荆轲也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知道自己深入秦国,要生擒秦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生擒不成,一定会凶多吉少,然而,他既已答应了太子丹,所以也就义无反顾地渡易水,入秦廷,献地图,刺秦王,直至身被八创,还笑骂秦王,威震秦廷。
11、韩信
忍辱负重
韩信在集市上闲逛时,遇到几个年轻人。他们看到韩信整天背着刀剑,就羞辱他说:“你虽然长得很高大,也喜欢整天带着兵器,但你不过是用这些来壮胆罢了。”并进一步侮辱他:“你如果把不怕死的话就用剑来刺我;你如果怕死,就从我的两腿间爬过去。”韩信狠狠地盯了他一眼,就弯下腰从他的两腿间爬了过去。
第3篇:史记素材作文(实用)
《史记》素材优秀作文示例(选编 吴细华)
1.所谓的高考优秀作文,绝大部分无非是巧妙的“抄袭”或高明的“仿写”;2.对于写作水平较差或是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此法不只是快速应对高考作文的“绝招”,其本质也是练习写作的良策; 3.背诵和仿写“精美语段”而不是一个“句子”或一则“素材”,才能真正起到文采和思想情感相统一的训练效果;4.从几个不同角度积累有关名人的语段,就可以“一材多用”地生发出完整的叙事文、抒情文,可以用来说明多种道理。5.积累和背诵自己真正熟悉、真正喜欢的几个名人的相关作文语段,兴趣高,负担轻;6.此类语段的仿写,就是创作的开端。
多面司马迁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
第4篇:《史记》探究 作文素材
《史记》探究 作文素材(精选25篇)由网友 “噢宁宁”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探究 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史记》探究 作文素材
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是《史记》成为史家绝唱的又一重要原因。文史共通。匪特文史,文史哲亦共通。《史记》是历史书,是文学书,也是考究“天人之际”的哲学书。这部鸿文巨制,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自无待言,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我们小时候,是把它当成文学书读的,现在的中学生,不也是在语文课上读《史记》的吗!
写书,总要经历立意(确定全书体例)选材、布局谋篇、命笔行文、选词炼句这样几个阶段。司马迁写《史记》,也不例外。
从立意上看,可以明显地看出《史记》亲民、求实、通变、不以名位、成败论英雄。
亲民。司马迁在感情上接近人民,重视民心的向背,
第5篇:《史记》探究 作文素材
文史共通,文史哲亦共通
----《史记》探究
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是《史记》成为史家绝唱的又一重要原因。文史共通。匪特文史,文史哲亦共通。《史记》是历史书,是文学书,也是考究“天人之际”的哲学书。这部鸿文巨制,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自无待言,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我们小时候,是把它当成文学书读的,现在的中学生,不也是在语文课上读《史记》的吗!
写书,总要经历立意(确定全书体例)选材、布局谋篇、命笔行文、选词炼句这样几个阶段。司马迁写《史记》,也不例外。
从立意上看,可以明显地看出《史记》亲民、求实、通变、不以名位、成败论英雄。
亲民。司马迁在感情上接近人民,重视民心的向背,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恶。他满腔热情地为出身下层的侯生、荆轲、朱家、郭解、司马季主等剌客、
第6篇:史记读后感叙事作文1500字
史记读后感叙事作文1500字
昨晚读完了《史记》中最大的篇幅列传篇,掩卷后久久不能入眠,为沉寂于历史长河中的那些曾经喧嚣于狼烟峰火中的诸侯将相、为那些曾经纷扰于后宫恩怨的绝代佳人。思绪万千,却久不能语,内里情感的蕴积溯逆于唇齿之间却无力开启。想来,确实如此,情到深处若似无。
《史记》于五十余万字中记录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记录的朝代更迭、人物命运许多亦轻轻带过。所以此贴说是《史记》的读后感亦不全然,其中有不少人物命运还是参见了我之前所看的《东周列国志》。
如同一百个人能看出一百个哈姆雷特,《史记》之于读者的亦是感悟万千,统治者从中学到驾驭臣民之法,臣子们从中学到了为臣为官之道,而如我等俗人却格外的关注起穿行于史书中的历代女子。
《史记》之于我如同在一件浸渗着血腥
第7篇:《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如果说本纪是车毂,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七十列传,是群星。《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史记》
第8篇:高中生叙事作文素材
高中生叙事作文素材
高中生叙事作文素材1
位于太平洋边陲的福建,在夏天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数个台风,而在今年暑假期间就有两三个台风侵略福建。
而这些台风来临前,看见新闻快报以及听到气象广播的农民都会因此而惊慌失措,因为,往往台风来袭都会造成农作物的损失,而努力的成果都会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而住在沿海边缘的县市,也常常因此淹大水、地层下陷,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而台风带给我的感觉,就是大风大雨,然后更严重就是学校要停课,而且踏出家门,外面到处都是水洼,因此走在行人道旁随时都有可能被车子溅起的水花喷到,不仅仅如此还让人感觉到处都湿答答的,一整天心情都被影响到了。
台风期间,新闻也几乎都是报导有关台风的事情,有人因为要救活自己的鱼塭内的鱼,因此失足身亡;有的果农为了救活自己的农作,在风雨交加的时候前往果园,一不
第9篇:人物特点的叙事作文
人物特点的叙事作文
导语:人物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种种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人作为个体区别于同类之总和。那么关于“人物特点的优秀作文”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人物特点的叙事作文
提起猴子,大家心里必须会浮现出猴子聪明伶俐,活泼机灵的顽皮样貌,而我的家里就有这样一只现实版的猴爸爸。
我家的猴爸爸特能吃,一吃起来就停不下来,好像总也吃不够。一日三餐,猴爸爸总是第一个敏捷地扑到餐桌,抓起筷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夹一夹地猛吃,吃蔬菜一口接一口,嘴巴都没一刻闲下来说一句话,吃肉时,大块大块的肉片,我得嚼好久才下肚,而猴爸爸吃肉片一下嘴就吞下肚,速度快得惊人,吃鱼头更是疯狂,每次猴爸爸吃鱼头,索性连筷子都不用,直接用手去对付那美味的鱼头,用嘴贪婪地啃着,还不停地咂着嘴巴,很享受的样貌,猴爸爸基本上
第10篇:《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试结合作品分析《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答: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艺术和写人的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的部分。《史记》以记人为核心,把叙事和记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而相成。先从总体上简要提示一下《史记》的传写人物的成就:
①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这是《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以写刘邦为例。《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毕竟刘邦是本朝的开国帝王。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