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育心理学科的本质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06 07:13: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探究教育心理学科的本质论文

探究教育心理学科的本质论文

从深层内涵角度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其内在发展本质进行系统化探究,突破传统髙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思想的束缚作用,结合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性、价值性以及功能性发展内在本质要素,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及研究对象形成具体深化,促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内在作用价值以及发展价值得到更为深刻的体现,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潜力,对人才科学性、可持续性培养思想的充分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当今时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以深层含义探索发展为切口,科学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对象

1.注重教育心理学社会层面认知,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进行本质含义的深化。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核心在于对其本质性进行全面探索,确立正确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研究领域及研究品质。社会性因素作为髙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切入点,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性质。通过社会性本质的全面探索,可以总结出其研究对象主要包含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两个方向。针对这两方面深入探索,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得到具体的颠覆,使教育心理学作用及引导方向与时代社会发展之间保持相互统一,并且对教育心理学人才内在发展方向形成有效转型,提升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专业品质。

2.依托表层化含义认知片面性特征,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表层化探究,针对研究范围而言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往往只通过作用性价值对学科内在发展本质进行具体表述。从发展层面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因素中包含社会价值因素等诸多方面,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从本质层面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在于对各方面发展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对其所具有的功能性以及发展性进行具体探究。这是对高校教育性理学表层认知进行全面深化的具体表现,有效拓展了研究范围构成要素,形成了对内在发展本质的具体挖掘。

二、强调教育心理学目标化发展,积极深化教育心理学科内在发展要素

1.突破目标泛化发展局限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目标性发展要素形成全面挖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性因素中,目标要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针对目标要素的具体研究与分析应结合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视角进行有效分析,从而确立目标要素本质层面的基本构成。传统高校教育心理学对目标要素的研究过于泛化,研究的普遍性较强,不能体现目标要素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研究。针对目标要素的本质性分析,一是结合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心理角度,对教育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全面探索。通过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责任目标进行具体深化,使目标性发展要素能够成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教育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及社会发展本质清晰化表征,强调目标性发展要素基本构成的`研究角度。二是以宏观功能目标为重要组成,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引导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促使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能够形成不断的突破,对发展性目标构成要素形成积极完善。这是有效摆脱目标泛化发展局限性的具体实施路径,对发展性目标构成进行了本质层面的具体探究。

2.增强价值目标发展带动作用,强调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性发展要素系统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目标的构成要素中,主要针对发展价值、功能价值以及作用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探究。在传统价值目标的构成因素中,主要针对作用价值进行全面深化,突出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具体作用,这往往只是从表面层次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并不具有深层实质性研究意义。结合发展价值以及功能价值,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进行具体探究,总结出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对教育心理学内在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实践组织形式进行具体分析,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目标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从功能性价值角度而言,其主要强调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引导功能、心理引导功能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进行全面增强,促使价值引导能够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在这样的价值目标发展背景下,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能够形成深层次的探索,而教育心理学目标因素的构成因素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深层分析,对发展因素的认知层面也能够逐级深化,从而进一步澄清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本质性要求。

3.满足持久目标发展可持续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要素进行整理与综合。高校教育心理学遵循可持续发展宏观思想,对目标化发展要素进行潜在研究,形成了以价值目标为中心的目标要素集合。价值目标要素通过上述论述已经得以充分体现,而发展性目标要素集合所包含的要素较为广泛,以阶段性发展目标以及持久性发展目标为主体,对教育心理学社会性发展目标、功能性发展目标以及引导性发展目标进行深入探索。针对社会性发展目标,围绕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构建,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性发展意识及心理进行全面培养,功能性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心理引导以及社会引导两方面功能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意识形态的准确认知形成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作用性功能集中表现于对人才社会发展的推动及辅助作用方面,通过时间组织模式的积极优化,全面转型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社会作用更为明显。从这三方面目标性要素构建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内部发展目标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对其目标本质进行了具体深化,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在本质性研究更为具体。

三、立足教育心理学发展新常态,对其内在发展要素本质进行清晰化表征

1.已知表层化研究要素特点,对教育心理学深层价值心理因素给予本质层面探究。从高校教育心理学传统表层化学科本质研究的基本特点中可以看出,表层化研究立足于对学科基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探索,体现的是模式化研究理念。但从深层次发展角度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本质研究则应立足各方面作用要素进行具体展开,由此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适应性。针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主观意识,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有效的引导过程,以价值观念来引导教育心理学人才深层次专业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结构的构建以及实践组织过程的积极参与都形成正面心理作用。从这一方面可以得出,社会价值因素作为深层研究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重要切入点,对功能性价值以及作用性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化,表达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在本质研究过程,逐步由表面化研究朝着内在作用要素方向全面深入,以此体现出更为确切的本质性特征,使发展意义更为明显,为全面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深层认知观念角度,对教育心理学目标心理本质性因素进行发展层面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认知过程需要结合不断的研究,对其发展的社会性、价值性、目标性、引导性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深化,其形成过程并没有终点。针对深层次内在本质的分析与研究过程,以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社会作用为重点,对社会教育心理的宏观构成要素进行紧密研究。全面构建目标心理本质因素,具体深化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目标科学形成的要素,总结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在性阻碍作用,进而形成对教育心理学功能性以及社会性的具体分析。针对目标心理本质因素,确立人才发展目标形成过程对目标取向准确性的全面研究,通过人才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的进一步渗透,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要素对人才社会发展价值能够准确认知,从而形成准确的社会发展心理,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目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这是从本质性要素角度深层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人才培养的实质性研究方向,建立了全新的、与人才社会发展目标心理相统一的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3.针对主观认知发展性因素,强化对教育心理学服务心理本质性要素的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宏观思想于对人才社会认知角度进行积极转变,以社会认知为主题,进一步深化教育学层面的心理学研究,使教育与心理之间能够相互作用,改变传统心理对社会教育的一般心理认知角度。从这一方面来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性发展集中体现在服务性的全面深化上,以服务为引导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本质性研究进行不断升华,通过主观意识层面全面加强心理服务功能,以此来促进教育心理学功能化发展新理念。结合主观认知发展性因素,对主观认知范围及层次进行具体分析,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发展心理以及服务与引导心理等三个部分。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引导过程,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调动,并对主观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引导及服务过程。结合发展心理,强调对教育心理学人才专业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使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以此形成有效的服务引导作用。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层认知过程全面深化了服务心理的本质性要素,促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服务功能充分体现,有效满足了当今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具体需求,与时代社会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保持相互吻合。

4.通过客观意识作用因素,对教育心理学新常态化发展因素本质性进行充分探索。从客观意识的构成要素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本质性因素构成较为广泛,其中作用因素、价值因素、目标因素以及发展因素对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层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也是对学科内在品质进行全面提升的关键。针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及作用对象,全面深化其内在发展价值以及功能价值,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目标能够与时代教育发展保持相互统一,并针对作用因素所具有的功能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客观认知角度形成积极指引,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宏观发展方向与微观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吻合,为推动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形成重要推动力。这是当今新常态发展下,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性形成全面研究与探索的具体方向及路径,对其发展本质进行了具体的要素分析,使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更为全面,对促进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化改革形成了直接推动力。

教育发展新背景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对其内在发展本质进行系统化深入探索,将逐步成为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立足内在发展本质要素的全面探究与分析,确立价值性、功能性以及发展性要素对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所具有的影响作用,有助于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新方向的形成,从而为实现教育心理学发展新常态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作用。

第2篇:物理学科探究论文

物理学科探究论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物理学科探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在物理学看来,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时它的总能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中所蕴含的能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既不会自行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思想———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这一定律只规定了能量的数量关系,并没有涉及到能量的转换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就解释了能量转换的基本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只会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制成的,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其中的熵不断增加,它永远没有减少的可能。最早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学者是麦克斯韦,后期有许多学者试图证明这一理论的错误性,但终究还是没有成功,直到1951年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将信息论与统计物理联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证实了麦克斯韦的这一假设。这一假设中的事物交换与信息交换存在本质的区别,在事物交换中不可能出现两者共同拥有的情况,一方的增加势必导致另一方的减少,但是信息交换则不同,它不必遵循热力学定律。

可以说信息替代能源是建筑节能的基础,从布里渊的研究可以看出,信息的传递不遵循热力学定律,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在热力学允许的范围内做许多事情,例如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孤立系统中熵的增长速率,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信息替代能源。能源是有限的,但是信息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发展导致能源在不断减少,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增加,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如果一直纠结于物质系统,很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而用信息资源代替物质能源就难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利用信息来降低能耗的实例:出行前预先在地图上标明线路,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降低汽车的能耗;在房间安装温控设施,随时了解房间的温度可以降低取暖能耗;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设备中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设备的能耗。信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同时信息在建筑节能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引起我国建筑界普遍关注的高层建筑节能问题,就是因为对建筑节能信息了解的缺乏,才导致了设计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忽视信息的建筑工程必然会对整个建筑造成极坏的影响。

物理学知识在建筑节能中的运用

(一)以物理手段实现太阳光照明

经医学专家研究证明,太阳光可以降低诸如忧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之类疾病产生的几率,采用物理方法将太阳光引进室内不仅可以增加晒太阳的机会,更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在没有机会到户外享受阳光的时候,采用导光管装置就能将阳光引入室内,它主要是通过物理学中的反射原理传递光线,但是光线的每一次传递都会造成能量的损失,这种导光管装置不适合长距离的光线传递。物理学家爱德曼兹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装置,这个装置的主体是一个塑料控板,控板上安装了许多由激光切割而成的镜片,这些镜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当太阳光照射到塑料控板上时亮度便会增强,然后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许多科学家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彩色荧光塑料上,他们试图采用荧光塑料来采集阳光,这项研究的原理是:白色是由红、绿、蓝三个颜色组合而成,科学家们尝试将由这三种颜色的塑料收集到的阳光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形成了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白色太阳光。通过这种物理手段形成的太阳光所发出的亮度相当于两个75瓦灯泡所发出的亮度。

(二)利用太阳能取暖

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就必须选用热阻和吸热系数较大的材料,热阻是指材阻挡能量进行传递的能力,吸热系数是指物体本身吸取热量的能力。在传统热学工艺中这种方式较为常见,为了满足工艺需求一般使用热阻与吸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在减缓热量传递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充分利用太阳能不仅有利于节能,更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建筑选址最好是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阳光的接受。建筑中的玻璃选用热阻与吸热系数较大的材料能够有效地进行能量储存,这些材料在白天吸收大量的热量,然后使用储热墙或者其他储热工具将热量储存起来,在夜间温度降低时这些储热工具便可释放出热量,增加室内温度。对于冬冷夏热地区的建筑,要组织调温,窗外应当设有可以操控的遮阳设备,夏日温度较高时这些遮阳设备可以阻挡高角度阳光的照射,冬季温度较高时这些遮阳设备又可以将低角度阳光引进室内;也可以在遮阳装置中安装双层玻璃,在冬季档有日照的时候双层玻璃的吸热作用能够提升室内温度,晚上关闭反射膜或者百叶窗,能够有效的组织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

(三)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纳米原本只是一种计量单位,当某种材料的粒径小于100nm时,它便可以称作是纳米材料。纳米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兴技术,制作具有小粒径材料的技术就是所谓的纳米技术,纳米科学是原子物理、量子物理等多种学科的聚集点,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尺寸小的特性,从而就成就了它不同于一般材料的特质,如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殊性质。纳米技术在混凝土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通过对碱骨反应的抑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光催化效应等性质,因此采用纳米技术制作而成的混凝土具有分解有毒物质、净化空气的功效。纳米材料的其它功能能够制成不同功能的混凝土材料,如能够进行智能报警与自我修复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能够使材料的刚度、强度、韧度等发生变化,利用这些特殊的性能就可以生产出各种不同的材料,如弹性水泥、延性水泥,抗菌陶瓷、保温隔热玻璃、抗菌塑料等具有高性能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更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有效的降低因能源消耗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四)毛细现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当液体接触到具有细微裂缝的物体或者具有较小管径的细管时,就会沿着裂缝与细管上升或下降,这种现象就被称作是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是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纸张吸水、地下水沿着细缝上升等都属于毛细现象,这种现象在建筑中的应用能够解决许多难题。例如在装有空调的室内,无论是夏天的冷风还是冬天的热风都会使人感觉不舒适,这主要是由于空调吹出的“风”会带走人体的水分,从而引发脱水等“空调病”,而新型建筑中的温控装置则用水这一传热载体取代了传统建筑中的空气,这种新型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体的不适感。这一技术正是使用了毛细现象的原理,建筑物的天花板上布满了网栅,它是由一根根细小的毛细管组成,这些毛细管纵横交错形成一张网,毛细管中流通着水,冬季温度较低时发电所产生的余热使管中的热水不断流动,热水的流动使室内温度上升,发电所产生的余热又使管中的冷水不断流动,从而降低室内温度。采用毛细现象制成的制冷系统大大优于传统的制冷模式,不仅能够降低能耗,更能降低身体的不舒适感。

(五)太阳墙技术的应用

太阳墙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太阳能技术应用的一个范畴,太阳能可再生、环保、便宜等特性一直是能源研究专家观众的焦点,人们不断开发探索新的途径来实现对太阳能的利用。采用太阳墙空气集热器可以回收墙体的散热,解决新风的预热问题,在增强室内空气供给量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省能源。制作太阳墙主要采用镀锌钢薄板或铝制薄板,这些薄板外拥有许多褶皱和小孔,薄板的表面颜色较深,这些板材一般安装在距离建筑外墙20厘米的地方,并和建筑物顶部的遮雨板连接在一起形成太阳墙即热系统一个组成部分,另外一个部分由室内风机与管道组成,这两大部分就构成太阳集热系统的整体。其中薄板上的褶皱主要是用来增加板材的强度,褶皱可以根据需要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形状,板材上孔洞的数量以及分布规律则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这主要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功能、特点、所处地理位置、阳光充足程度等。冬季,空气通过板材上的孔洞进入集热墙,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汲取板材上吸收的热量,随后空腔的温度上升,空气就受到气压的作用进入沿着管道进入各个房间,为房间供暖;在夜间可以用风扇将由室内散失到空腔中的热空气重新扇回室内,这样既能为房间供暖,又能够为房间不断输入新鲜空气。在夏季则停止风扇的运作,室外的热空气从孔洞中进入空腔,然后又沿着空腔上端和周围的空隙流出,空气源源不断的在空腔内流动,不仅带走了室内的热量,也阻挡了热量进入室内。

物理学知识在世博馆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到节能型建筑上,中国2010年第41届上海世博会上低碳节能型场馆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其场馆建设中许多技术与知识都和物理学息息相关。

(一)马德里竹屋和空气生态树

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马德里竹屋建筑材料同其它场馆的不同之处,其外墙用一层厚厚的竹窗进行覆盖,竹窗由纵横交织的竹子编制,在空气清新的早晨将竹窗打开既可以更新室内的空气又能降低温度,在中午将竹窗关上能够抵挡热量的进入但又不会闭塞阻挡室内的空气流通,竹子由于其空心的特质能够起到很好的隔热与保温效果。空气生态树整体是由钢铁构建而成,其外观为十边形,整个场馆的直径为12米,空气生态树内部安装有可以自动开合的百叶窗与直径为7米的大型“引风机”,建筑物顶端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整个建筑可以实现能源自给,不必消耗额外的能源。生态树外围用黑色遮阳网遮挡阳光,虽然白色遮阳网能有有效地反射太阳光,但由于遮阳网表面不平整,太阳光在其表面会形成漫反射,白色遮阳网不利于散热,而黑色遮阳网则能吸收太阳光,同时遮阳网的结构又能有效阻挡热量的扩散。

(二)伦敦零碳馆

伦敦零碳馆最为特别的就是安装在建筑物顶端的可以自由转动的风帽,由于夏天上海的温度较高,空气很难进入室内,风帽的自由转动就能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场馆中。另外工作人员将黄浦江底层的水通过管道引入场馆下方,底层的江水温度较低,用于对空气降温再好不过,由风帽采集而来的新鲜空气经过江水的降温后就被输入场馆中。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会使人感到沉闷,经过江水冷却后空气中的部分水蒸气会液化,空气湿度相对较低。零碳馆还采用了许多技术用于节能减排:屋顶铺设的太阳能电池与热水器能够有效的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供给室内的能量需求;场馆玻璃上安装的太阳能电池不仅能够增加室内的光亮度,又能为室内提供必要的电能;场馆外墙上涂有荧光材料,白天墙壁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将其储存起来,到了夜间就能发出光亮用于照明。这些节能技术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上,诸如太阳能电池、荧光涂料等能够有效降低场馆的能源消耗。

(三)汉堡之家馆

汉堡之家馆外形就如同是四个打开的抽屉,这个场馆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不消耗任何的能源而使场馆的温度永远维持在25℃左右。汉堡之家之所以具备如此生气的功能主要就在于其建筑中使用热传递与新能源。汉堡馆的朝向同一般建筑物有很大区别,它的整体设计是坐北朝南。设计师为了扩大北面墙体的面积,将北边一大部分墙体向抽屉一样向外延伸,而南向则采用了百叶窗与遮阳网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场馆内的光亮程度,又能有效地避免阳光直射,减少场馆的受热面积。汉堡馆的墙体有三层结构组成,其中设有很好的保温层,能够有效地阻挡室外的热量进入场馆内部;汉堡馆的每一块玻璃都是双层结构,其中充满了惰性气体,不仅能够进行保温,同时还能有效地隔绝室外噪音;汉堡馆只要能量来源就是太阳能和地热,地热所采用的就是地下水冬暖夏凉的原理,冬季温暖的地下水能够给场馆供暖,夏季凉爽的地下水又能降低室内温度,而其中地下水的抽取与输送则完全有场馆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提供。汉堡馆拥有完整的能源系统,完全不需要额外供电。

(四)新加坡馆

新加坡馆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场馆表面拥有许多开缝,这些开缝朝着不同方向延伸,场馆顶端一个横向的360度的大口子特别显眼。新加坡馆整体向内倾斜,下方的阴影带中不仅设有水池还有绿色植被,风从场馆上方的大口子吹入场馆内部,场馆顶端的空气流通速度同场馆内部形成极大的反差,由物理学知识可以知道空气流动迅速的地方具有较大的压强,这样场馆内部的热空气就从顶端的口子流向室外,而场馆外部的空气则经过阴影带流入场馆;空气流经阴影带时会使得阴影带中水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而水分蒸发需要吸收热量,场馆内部的热量就这样被阴影带降低,所以场馆内部即使没有开设空调也可以很凉爽。

总结

在中国的能源消耗排行榜中,建筑耗能位居榜首,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剧,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总共有16-20亿平方米,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年建筑面积的综合,这些建筑物95%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且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差不多是发达国家能耗的三倍。在这种形式下,相关部门迫切需要采取必要手段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以低能耗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建筑与物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学的理论与思想基本上都来源于物理学知识,物理科学在环保建筑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2010年中国世博会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世博会建筑的核心思想就是低碳、低能耗,而物理知识的应用恰恰就帮助其实现了这一目标,相信物理技术在今后势必会更多的应用与建筑节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第3篇:探究心理逻辑论文

探究心理逻辑论文

自弗雷格以来,逻辑学和心理学是相互隔绝的。弗雷格主张,逻辑学和数学要排斥心理因素来保持自己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种影响延续了大约一个世纪,直到认知科学建立。

逻辑学与其隶属的哲学是认知科学的来源学科。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与认知科学息息相关。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三大主流是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它们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其动因就是人类认知的发展和认知科学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哲学分析工具的逻辑学也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作为分析哲学工具的数学逻辑及其后发展形成的一阶逻辑、高阶逻辑(两者合称经典逻辑)以及由经典逻辑经过扩充和变异形成的整个的现代逻辑;作为语言哲学基础的自然语言逻辑,分为句法逻辑、语义逻辑和语用逻辑;以及作为心智哲学工具的认知逻辑(Cognitivelogi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教学本质探究

教学本质探究

教学本质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核心问题。概括和回顾近30年有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本质观,并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对于新世纪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30年教学本质研究的回顾

回顾教学本质探究30年,我国历经“十年”浩劫、全面拨乱反正后,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发了人们大胆探究。教育领域正本清源,重新重视并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为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事实的依据和理论上的准备。

(一)我国改革开放30年教学本质研究的纵向思考

回顾教学本质探究30年,我国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高峰期:开拓借鉴、多维思考阶段。从 1978 年开始复苏,到 1982 年达到研究的第一个高峰。在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探究教育心理学科的本质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教育心理学科的本质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