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八年级下古诗五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
教师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初读,浅识。
作记号。
学生回答。
可由学生完成,也可教师三言两语叙述。
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念《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学习《过零丁洋》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注意适时板书。
方法步骤大致同前。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读进行理解。
具体赏析见《教师教学用书》
仍然抓住学生的读,反复地读。具体分析见《优秀教案》P228。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归来感慨--用典--悲痛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感叹身世--写景--愤激水乳交融
(酬赠诗)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前两句------兴感之由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追忆过去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悲愤忧惧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第2篇:《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 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2、 诵读五篇作品,3、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同2、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3、也是张力很强,4、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5、有古诗,6、有乐府诗,7、有七言绝句,8、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9、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10、转入《采薇》的学习,11、先范读,12、再指13、导学生朗读,14、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15、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16、理解诗的意境,17、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2、范读《十五从军征》,3、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4、样描写士兵,5、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2、学生诵读这首诗,3、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2、让学生朗读此诗,3、并讲述诗的大意。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认真读诗,2、体会诗的形象性。3、发挥自己的想象力,4、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5、这时去为友人送别,6、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7、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1、 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词的基本常识。2、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3、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4、范读《清平乐》,5、注意读准字音。6、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作好记录2、听教师介绍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2、 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背景知识介绍(1、)散曲知识介绍(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2、要学生诵读课文,3、设置问题,4、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5、理清文意,6、体会作者感情。7、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仔细听,2、了解相关知识,3、作好记录。4、诵读课文,5、理清文意,6、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7、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8、积极进行讨论,9、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3、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4、 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6、 活灵活现,7、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8、 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9、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11、 借托对喇叭的嘲讽,12、 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13、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第3篇: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4篇: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 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3、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的语言。
4、 俯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5、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 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介绍《诗经》,乐府和乐府诗。
2、 积累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雨雪霏霏载渴载饥冢狗窦雉舂谷羹贻著地垂
三、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学习《采薇》
(1)介绍写作背景。
(2)听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和节奏,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学生朗读。
(3)研读赏析。
a.请同学们找一
第5篇:诗词曲五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诗词曲五首 课型 诵读点拨
课时 四课时(1、2)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 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
第6篇:古诗三首(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楚水实验学校初中部八语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授 课时 授课时间
撰写人 韩明 交流时间 整合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重点 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难点 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突破
策略
课前
准备
教学设计详案 集体交流意见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