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加减法的估算》的数学教案
《加减法的估算》的数学教案
《加减法的估算》的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51—53
教学目标:
1、认识约等号,会读写约等号,会估算,理解估算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
3、体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恰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趣引入,感受估算(理解“大约”的含义,认识“≈”)
1、国庆节林老师家买了一台洗衣机售价大约500元(板书),同学们猜一猜,这台洗衣机实际价格是多少元?
请大家把猜的价格记在自己本子上。
学生猜价格教师选择后板书。如:498元,502元,515元
(多媒体出示洗衣机和价格)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2、师:其实刚才大家猜的价格都比较合理,为什么?
因为大家猜的价格都比较接近500元,也就是都约等于500元。(板书)
3、介绍“≈”的读法和写法
学生试写“≈”(看谁写的漂亮)
二、凑一凑。讨论交流,探求新知
1、同学们捐过款吗?我们学校经常组织献爱心捐款活动,老师对三年级的总捐款数据作了调查,大约1000元钱,学校准备用这些钱购买以下物品送给山区的小朋友(多媒体出示物品及价格),请大家帮助学校选购。
出示: 一套书 台灯 VCD 自行车 收录机
195元 399元 802元 598元 406元
(1)思考题: 怎样购买?(可以讨论)
选购时,怎样想最快?
(2)汇报交流
怎样买?你为什么选这几样?怎样想?
598+406≈1000 598+399≈1000
600+400=1000 600+400=1000
比较上下两个算式为什么分别用“=”和“≈”?
师:还可以怎样购买?
(3)汇报购买方法,老师板书,学生验证价格是否大约1000元。
如:802+195≈□ 195+399+406≈□
师:大家真能干,想出那么多购买方法。
三、试一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现在林老师把国庆节买的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组成了不完整的数学题:
一台录音机售价395元,一台洗衣机售价504元。估算一下, ?
(1)补充完整,列式计算
(2)比较一下与以前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还要注意什么?
师:是啊!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还要多带一点钱。
2、做P51试一试。
3、小结:计算时,把算式中的数看作整百或整千再进行计算的过程,叫“估算”。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把一些数看作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这样容易记,容易算,很方便。(板书:估算)
三、做一做。专项训练,巩固估算
1、P52—练一练:
估算下列各题:2002+3990≈ 596+1003≈
1001-208≈ 5998-4003≈
2、情景出示选择题:
(1)1032-799≈( )
A、200 B、300 C、400 D、500
(2)5695-803≈( )
A、4800 B、4900 C、4000 D、5000
(3)2996+805≈( )
A、3800 B、4000 C、2400 D、3700
(4)4005-584( )3400 A、≈ B、=
四、用一用。拓展练习,开阔思路
1、星期天,圆圆一家出门品尝风味小吃,下面是她家品尝风味小吃的帐单:
红烧鱼块 27元
老鸭煲 28元
炒虾仁 32元
芹菜肉片 19元
蘑菇豆腐 15元
你能估算一下这顿小吃花了多少钱吗?
(学生估算时,有的把15看成20,有的把15看成10)
教师肯定2种方法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把15元看成几元更合适。
2、F1大奖赛中国站的上海赛道,由14个不同转弯半径的变道和9条直道组成。你知道:象征上海的“上”字型赛道全长约多少米?(5400米)
□里可以填几? □-398≈5000(米)
第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万以内加减法估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万以内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估算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三。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学校有504米,约是( )米。 我校二年级有288人,约是( )人。养鸡场昨天收蛋192个,约是( )个。 电风扇售价235元,约是( )元。
2.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二(3)班这个月收集牛奶纸盒情况。出示统计表:
收集牛奶纸盒情况
第一周 195个
第二周 328个
第三周 217个
第四周 286个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这个月大约一共收集了几个牛奶纸盒?
2.列式:195+328+217+286=
独立进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汇报讨论结果。
(1)老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2)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
4.师:那么二年级6个班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那么全校6个年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全校学生在一个月里能收集这么多的牛奶纸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5.书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汇报时说说估算过程。
(2)如果每收集500个送一次,那么大约再收集几个,又可以送一次了?学生集体交流。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计: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收集了几个?
二(1)班一个月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出估算的过程和想法。
2.练习二十第5题。
3.练习二十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汇报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四、小结
布置作业《练习3》
练习三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85+356= 326-243 =
683-415 = 495+474 =
2、估算:
480-196 ≈ 185+379 ≈
607-494 ≈ 526-389 ≈
1890+890 ≈ 503-315 ≈
683-415 ≈ 495 +474 ≈
285 +306 ≈ 616-293 ≈
285+89+816 ≈ 1503-488-305≈
第3篇:加减法估算教案
《加、减法估算》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是对加减法计算的延伸,在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应用以解决现实问题。
【本课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正确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会加、减法的计算(整10数的加减法计算),且在生活中有一定估算的经验。
2.学生有一定动手操作的能力,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着热情与好奇心。三.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凑十数的学习,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2.通过交流,学生学会多种方法进行估算,并能够解释估算的过程。
3.通过练习以及交流,学生能在生活中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五.教学过程。【新课
第4篇:数学加减法估算教学计划
数学加减法估算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加、减法的估算”是学生在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虽然“估算”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只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教学中,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算法多样化;能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作用;并能运用估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计算与初步估算”的知识和经验,有了一定的数感,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对计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学生对数与计算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班级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县城,有的孩子是农村来的,但也在县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