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觅芳踪诗歌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29 07:12: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何处觅芳踪诗歌

何处觅芳踪诗歌

姑娘悄无声息地走了

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当年欢快的乒乓声

只能成为日渐远去的回忆

他想把那些美好的时光

寻觅,再寻觅

却只能让那隐约的情缘

成为永远的秘密

那相逢一笑、羞答答的欢喜

慢慢地,会变成相顾无言的陌生

她穿花寻路的背影

只能重现在他的梦中

美丽的人啊,他还没来得及对她说些什么

就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带走了纯真的回忆

却给他留下了无尽的.情思

他在思念的歌声里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多少往事,只能回味

读一曲《浣溪纱》

叹一声“伤心明月凭栏杆”

诵一曲《苏幕遮》

却只能独自倚窗观霄汉

夜深了

他把渐行渐远的回忆

深情地写进泛黄的纸笺

多少年后

人面不知何处

绿波依旧东流

多少年后

我们都成皓首

只有那纯洁的情怀依旧

第2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4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课题:觅渡觅渡渡何处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教法: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梁衡的生平、作品等情况;

2、熟读课文,感受瞿秋白伟大的人格魅力;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的写作特点。

4、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重点:作者对瞿秋白的评价 难点: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监狱写的《多余的话》的题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人们为什么永远纪念他?今天,我们来学习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板书)

二、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瞿秋白简介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分赴苏俄采访,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入党。1927年8月,在汉口主持召开中共“八七”紧急会议,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30年8月回国。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从1931年夏至1933年秋,在上海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2月来到苏区,任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队逮捕。6月18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

四、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深邃suì

自诩xǔ

濒于bīn

解剖pōu

罗裳luó cháng

飨xiǎng

五、课文品鉴、探究

1、本文的层次如何划分?

2、作者对瞿秋白的总体评价是什么?这样评价的根据是什么?

3、作者以“觅渡”为切入口来品读瞿秋白这幅名画,这样切入有何好处?

4、本文既没有客观叙述人物的生平业绩,也没有一般意义上主观抒情和直接议论,说说作 者是如何展开文章的?

5、如何理解“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和“瞿秋白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这两句话?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4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第2课时

一、学生自主看书,小组合作讨论。

二、教师明确:

1、本文的层次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1-2)、介绍写作瞿秋白的缘起和瞿秋白的人生悲剧。第二部分(3-5)、从瞿秋白对生、死、名的态度,探索并由衷赞颂其伟大的人格。第三部分(6)、高度赞扬瞿秋白“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不朽精神。

2、作者对瞿秋白的总体评价是什么?这样评价的根据又是什么?

对生:心忧天下 秋白不朽

对死:视死如归

对名:坦荡真实

3、作者以“觅渡”为切入口来品读瞿秋白这幅名画,这样切入有何好处? ①“觅渡”恰好交待了瞿秋白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因为瞿家旧祠堂前原来就有一条觅渡河,这是瞿秋白曾生活过的地方。

②“觅渡”正好是瞿秋白一生探索却无果的象征。因为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一生都在觅渡,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

4、本文既没有客观叙述人物的生平业绩,也没有一般意义上主观抒情和直接议论,说说作 者是如何展开文章的?

本文不是以时间为顺序客观叙述人物的生平业绩,而是以人物的才华和视死如归、淡泊名利、“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格为脉络,并辅之以作者深沉的议论和感伤的抒情来展开文章的。

全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水乳交融。

5、如何理解“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舍其事”的“事”是指瞿秋白所热爱的文学事业和身为共产党领导人的名誉;“成其心”的“心”是指他自己所希望的人生和生活,以及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之心。

6、如何理解“瞿秋白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内心纵横交错”是指他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的人,而非被简单化的革命家或者文人。

“坦荡如一张白纸”是说他人格磊落,勇敢地把自己复杂内心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不顾自 己已经获得的荣耀。多余的话并不多余,正是他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的呈现。

教后小记:

第3篇:何处觅母爱的散文

何处觅母爱的散文

好羡慕那种儿女长大了,自己依然有妈妈叫的人。心想无论什么事都有人为你操忧多好!有妈妈在你困难的时候,偶尔搬来跟你住,为你煲煲汤,让你撒撒娇多好。

可是我无福消受这样的人间乐事。妈妈走得好匆匆,在我未成年时,她就已撒手西去。妈妈健在时,我年少不更事,并不懂得爱惜妈妈。有一次我骑车驮她去看望姐姐,半路上一个坎里把她摔下来,我问也不多问一声;还有一次,我从学校赶回来,半路上遇见她徒步来寻,心里充满恨意,独自骑车回去,把她甩在路上,我哪晓得一个母亲想女的错乱的心?但当我晓得时,已经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妈妈走得匆忙,我们的.天空撒下了不尽的阴霾。幸好有奶奶,她让我们的生活重见阳光,她弥补了我们兄弟姐妹母爱的缺失,让我们觉得有无尽的牵挂和操劳。我知道我们兄弟姐妹为什么那么紧张奶奶了。我知道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何处觅春天作文800字

何处觅春天作文800字

一幅漫画中,四周是高楼林立的城市,有一个孩子站在高楼之巅,手中的风筝迎风飞扬。而放风筝孩子显得很孤独。而漫画的标题为“春天来了放风筝”。在这钢筋混凝土凝固死气沉沉一般高楼林立中,也许只有看见风筝,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才知道春天来了吧。

如今的城市,摩天大楼竞相耸立,简直到了秘不透风的程度。也许开发商仍然觉得房子盖的不够多,赚取的利润不够,因此不断压榨着留给人们呼吸的空间,似乎想让整座城市成为楼房的海。

以至于走进城市,满眼望去,除了高楼大厦外仍然还是高楼大厦。人们整天把自己关在钢筋混凝土浇制的笼子中,过着你外面的世界隔绝的生活,这也许是对人类极大的自我讽刺。城市中似乎只有夏天和冬天,当夏先生带着滚滚热浪,带着巨大的热量进入这个楼的海洋,让其中的人们热得死去活来;当冬姑娘带着白雪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问流水残瓣,何处驻芳踪散文

问流水残瓣,何处驻芳踪散文

若离的若梦,一世琉璃,不诉离殇,如烟昨日且回眸。

——题记

滔滔逝水,谁与谁擦肩而过?流年匆匆,谁成了谁的过客?青石板上印记依旧,只是,岁月朱颜改,错别的昨日已成往昔。

看到一朵花的凋零,才想起曾经它是多么绚烂;

看到一滴雨的飘落,才想起曾经它是多么骄傲;

看到一场雪的纷扬,才想起曾经它是多么高洁。

开启岁月的锦盒,沉睡千年的雾霭,弥漫着时间荒芜的气息,一滴胭脂泪,碎了红颜朱砂,流淌在光年之外。

流光似水,似水流光。如何在青春的年华里点缀最美眷的光景?白落梅说:“时间是一支散步千年的笔,从开始到结局,看似花团锦簇的人生,却不知从何说起。”我多么希望时间是一杯清澈透明的白开水,纵然尘事渲染,依旧是亘古不变的朴素,简单。

浮生若梦,若梦浮生。如何在明媚的流年里谱写最动人的乐章?交错的黑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何处觅芳踪诗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何处觅芳踪诗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