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供给侧改革心得论文
供给侧改革心得论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侧短期刺激的理论基础在于: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增长缺口时,意味着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率提高现象,因此要刺激总需求以使实际增长率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但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这种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用处很小。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理论误读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
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从萨伊定律出发,市场不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显然并不一致。萨伊定律所提出的政府不干预原则,也显然难以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
供给经济学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几大问题集中体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外需下滑、基本增长动力源变化导致的增速下滑、产能过剩以及制度性与机制性问题累积下的结构扭曲等方面。供给学派所开出的减税和削减福利等药方,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结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主张用国家干预和大规模投资等措施来突破落后国家在“低水平均衡”上所面临的各种瓶颈性约束。其实质是主张干预主义和非均衡主义,明显与中国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均衡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改革目标相冲突。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是哈耶克的保守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以及拉弗的供给主义的混合体和变种,其在所有制上的完全私有化、在运行上的完全市场化不仅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与中国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而且难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复杂问题。
华盛顿共识以“快速私有化、快速自由化以及宏观平衡”为内容,拉美和东欧的结构性改革已经证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因此,以之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不仅在政治上不具有可行性,在经济上也存在致命缺陷,它所开出的药方自然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
新制度主义虽然抓住了改革在本质上是一场制度创新这一要点,但其简单的私有化逻辑难以适应当前中国多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肩负的“宏观稳定+消除扭曲+新动力机制培育”的大改革大调整任务,需要超越简单的产权体系改革。
深入研究这些理论误读,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共同的问题和困境:
一是简单分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等同于供给经济学,“结构性”等同于结构主义,“改革”等同于制度主义。这种简单化表象化的理论解读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容易使公众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于简单的减税、简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或者简单的政府管制或计划。事实上,这些简单化的政策主张都没有抓住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甚至与之南辕北辙。
二是先验假定需求管理和总量管理失灵了,因此各类政策应从需求侧管理全面转向供给侧管理,理论基础应当彻底转向各类反凯恩斯流派。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汇率大动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工业品市场萧条、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剩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实体经济危机与上述理论流派所适用的20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同样不是“滞胀”问题。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不拒绝需求侧管理,而且在很多环节需要需求侧管理进行配合。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把握三条原则 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桎梏。必须超越各种类型的凯恩斯主义和供给经济学的对立与争论,跳出“用需求管理来处理需求问题”和“用供给管理来处理供给问题”的二元主义困境,强化结构性视角、制度性视角和增长模式转换视角。在短期,应关注市场失灵带来的供求失衡问题,以政府适度干预对冲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以内需适度扩张弥补外需下滑带来的需求缺口并缓解产能过剩。在近期,适度启动供给侧调整,利用“看得见的手”和整体规划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在中期,全面实施结构性改革,从制度层面重构市场,释放市场活力,推动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结构调整,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超越左和右、市场与政府的简单分类。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结为以“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为核心的新古典思潮,也不能归结为以“整体主义+政府干预+部分计划化”为核心的左派结构主义。必须清晰地看到,中国目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不仅仅根源于市场失灵或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而是二者在不同层次的多元叠加。因此,有效之策不是简单地利用政府
第2篇:供给侧改革论文1000字
供给侧改革论文1000字
摘要:供给侧改革作为2015年提出的改革方针,属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制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浅析了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以及改革的关键点,以图寻找供给侧改革的途径及方向,同时探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在改革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资产管理公司 供需错配 内容:2015年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多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代表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换,即从重视传统“三驾马车”的需求动力转向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全要素的供给动力。
一、 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需求侧改革收效甚微,供给侧改制势在必行
由于2007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年下滑,今年甚至已经降到了7%的水平,而在之前通过拉动消费、拉动投资等的需求侧刺激已经收效甚微,而需求不足仅是一种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改革。从持续多年的抢购海外奶粉事件、到今年的抢购日本马桶盖事件以及不断升温海外代购规模,虽然国内也有类似的产品,但是国内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选择,更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不足、供需错配的矛盾。
2、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环境差需要供给侧改革
伴随着经济下行,许多问题更加暴露出来。由于我从事金融不良资产行业,遇到的企业多是遇到债务危机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忙不扩大产生资金链断裂、要么高融资成本入不敷出、要么没有核心竞争力被淘汰、要么行业竞争太过激烈被迫倒闭,企业盲目扩张、融资成本高、无核心竞争力、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都反映出供应侧的一些顽疾。
3、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
供给侧改革是顺应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供给侧搞个的大部分方针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相互交叉吻合。
二、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
1、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
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简化企业办事审批流程,由严格事前审核逐步发展为重视事后监管,可以改善高进入门槛低监督管理的模式,降低行政干预,严厉打击,降低企业隐形成本;二是落实财税改革方案,降低企业负税,能够直接提高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从而也推动了投资与消费。三是落实金融体系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解
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四是逐步打破垄断、放松监管,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台竞争,从而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率。
2、化解产能过剩,消化地产库存
由于之前投资型的经济拉动模式及资源的错配,导致了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这些行业既包括了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了光伏、风电等高新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不是一味淘汰,而应从“消化、转移、提升、淘汰”四个方向进行,鼓励优秀企业走出国门,防止新增产能项目,要多鼓励重组并购、减少破产清算,要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消化下岗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和经济稳定的职责,妥善解决员工问题。作为房地产行业供给侧的房地产企业,一是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二还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快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概念,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往往迸发出了极大了生产力。企业利用互联网手段,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沟通成本,提高供需两端的配置效率,还能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发掘潜在的消费者,并及时向消费者推送产品信息,更能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指导企业行业发展方向,及时的进行产业调整及产品转型。
4、鼓励企业创新,提升创新转化
在市场竞争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企业应当改变利益短视的行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政府,则应当通过成立私募股权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措施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
三、 资产管理公司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组成了不良资产行业的核心产业链。在供给侧改革中,我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继续发挥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维护金融环境的稳定;2、在对债务企业处理上,着重运用债务重组为切入点,降低企业负担,考虑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企业重组,盘活债务企业;3、对于过剩淘汰产能,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盘活资产;4、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团,在降低市场利率、扶植企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良好的补充作用。
结束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部门需要从自身开始改革,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以及资管管理公司也应当起到改革排头兵的作用,发挥自己的职责作用,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也应当积极创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第3篇: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提供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因而,它又是高层次的供给侧改革。如果职业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将严重制约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因此,当前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上述供给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一目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劳动力配置扭曲状况,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劳动力结构对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必须着力培养大国
第4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论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论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侧短期刺激的理论基础在于: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增长缺口时,意味着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率提高现象,因此要刺激总需求以使实际增长率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但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这种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用处很小。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理论误读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