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27 07:12: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学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它可以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隐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道德与价值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青少年也因此受到冲击,一方面,这种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三观”尚未成熟,所以产生了道德认知方面的偏差。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些高中生的道德现状实在不容乐观,一是缺乏公德心与责任感,部分学生过于重视自我,崇拜“个人主义”;二是缺乏长远的人生目标,即使树立了目标,也因为缺少意志力而选择放弃。这些现状都说明对高中生加强德育是当务之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德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之义。而文言文是我国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介绍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可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可以以史为托,介绍相关的史实背景,调动学生融入课堂的兴趣。确实,优秀的文言文作品绝不可能是作者的信手涂鸦,背后必然隐含着作者的理想追求或人生阅历,浓缩了他们的生活态度,有着不容小觑的德育价值。当前的高中生整天忙于“题海战术”,文学知识面十分狭窄。通过讲述文言文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可以以作者的人生阅历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人文魅力的影响,有意识地“见贤思齐”,提升自身素质。比如孔子被誉为“至圣”,他对天下苍生充满了仁爱。他面对着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为了实现仁政德治,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率领众多弟子来回奔波于诸国之间,他的仁爱之心令人钦佩;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领域一直不如意,所著之书甚至被视为“伪学”,但是朱熹依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当时的教育事业中,设院讲学,对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执着之心令人钦佩;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厌倦了黑暗的官场,选择回归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洒脱之心令人叹服。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古人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二、整合教材,全方位渗透德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所谓精读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站稳出发点之后,应该以此为基础向四面八方延伸。”由此可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教材内容,还应该有所拓展,深化学生的.视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整合教材,引导学生“生成”相关知识。一方面,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微调具体课文的排列顺序,结合教学计划,将具有相似点或共通点的现代文与文言文结合在一起教学,以此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将《孟子见梁惠王》与现代文《孔孟》相结合;将《逍遥游》与现代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相结合等等,现代文通俗易懂,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交相辉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感,使其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思想影响。另一方面,鉴于高中生对传记类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穿插这类知识,比如在讲解《过秦论》《兰亭集序》时,适当穿插贾谊、王羲之小传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代知识分子高洁的品质;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适当穿插李白“高力士脱鞋”等小故事,让学生感受李白傲视权贵的高尚品格。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吟诵涵咏,体会道德情感

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指出:“旧诗词与文言文,一部分生命在声调中,不诵读不可能完全感悟它们的味道。”这说明吟诵在学习文言文中的作用。确实,文言文蕴含声情韵律,通过反复吟诵,方能体会其文情之妙、意境之美,进而掌握文章中的自强、自律、仁爱等文化内涵,以此陶冶情操,内化为个人底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用心感悟个中妙处,提升道德情感。

四、古文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育家刘国正教授指出:“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打开其中一翼,势必飞行不远,要双翼并举,方能自由翱翔。”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比较有限,所以要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还要将眼光延伸至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古文竞赛活动,比如名家故事比赛、古文主题辩论赛、文言文诵读比赛等,学生通过辩论屈原之死是他不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愚昧,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通过朗诵《琵琶行》,感受文章中琵琶女的情感起伏。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总之,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师要挖掘文言文中隐含的德育因子,让学生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晓文.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郭梅、薛丽.新课标下的文学欣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

[3]何晓文.学科德育的探索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第2篇: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刘程灵

现在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仁义、忠孝、诚信、勤俭等中华道德文明已茫然无知,他们“缺少的不是头脑,而是道德感”,对此作为“风化之源”的学校,尤其是担任着思想教育的语文教师来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文言文教学各个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有意传道

题解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最能传达出文章的精神和特色。教学中认真审察题目,领悟思想内容,点拨渗透,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七个字褒扬了一个头脑清醒,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谏威王的忠臣和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贤君,题目既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又使那美好的形象,动人的故事跃然纸上,此时教师稍加提点,学生就会被深深的吸引,激起学习热情,诱导学生初步领略课文的思想内容。

同时,题解除包括解题之外,还包括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等。新课伊始,有意识地把德育成分渗透其中,同样可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屈原的《离骚》一文时,就巧妙的运用了作者介绍,把德育教育溶于作者简介之中。我通过介绍屈原的爱国精神感染学生。屈原因品性高洁,誓死坚持“美政”理想,爱国忧民,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遭小人陷害,被贬流放。但在流放中依然对祖国念念不忘,写下大量的爱国诗篇。当听到楚国都城沦陷,楚国将亡的消息时,他毅然抱石愤投汨罗江而殉国。至今,人们在每一年的端午节仍纪念着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忧国忧民、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与黑暗势力斗争的不妥协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效仿。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更能感受到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实质。

时代背景的介绍,虽说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有时却必不可少。如我在讲授韩愈的《师说》一文时,集中介绍了中唐封建士大夫阶层中间普遍存在的鄙视从师求教,以从为耻的不良风气,就既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价值和针对性,又使其加深对当前尊师重教意义的认识。

总之,题解渗透思想教育,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就既能让学生对新课的思想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引起学习新课文的兴趣,又能使学生零星了解我国古代名家名作和文学史知识,激发起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的自信心。

二、有机传道

讲读渗透

讲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中传授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环节。讲读课进行德育渗透,重点可从诵读课文、讲析课文等几个方面入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让学生多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就结合文章一唱三叹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悟,让学生跟随着李白的生花妙笔,雄奇的想象,绚丽的仙境,去体会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山川的壮美,引发其自豪感,以及澎湃的爱国热情。

此外要提倡学生多读,不但对教材内的文言文多读,而且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例如:学了《鸿门宴》,引导学生读《史记·项羽本纪》;学了《促织》,引导学生读《聊斋志异》;学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读杜甫的《三吏》、《三别》。鼓励、提倡学生到古代文学的殿堂里去游览,去自主感悟与体验,吸取古代文学的营养,“增添赏美的兴趣”,扩大眼光,充实经验,使“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的方向发展”,提高文言文阅读的素质。

讲析,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关键性阶段。它要求教师积极启发学生踊跃思维,开动机器动脑动手动口,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进行分析;分析要围绕重点抓住特点突破难点弄清一点。在完成上面四点时,要用心抓住教育点,特别是隐含较深的教育点,善于发现,充分发挥,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1、抽出名言警句重点讲解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古代文言文作品中,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这些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对于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力。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习作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的进取精神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感受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站着统治地位”。(车而尼雪夫斯基语)美好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进取的力量。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物,从而产生爱慕的感情,学习的愿望以至于行动。

文言文中记述的许多优秀人物的伟大形象,不仅反映出他们坚韧、顽强、善良、无私、热爱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品质,而且刻画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大智大勇、对外不辱使命、对内以国事为重的令人景仰的贤士形象;廉颇老成持重、英勇威武和勇于改过的一代名将的形象。《五人墓碑记》中,五位平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从容就义的英雄形象,“激于义而死”的崇高精神,都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崇高品质,宽阔胸怀,很自然地就会在学生心里引起共鸣,激发他们追求正义,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

再如《庖丁解牛》中那位技术高超、工作谨慎、善于思考的庖丁形象,也启示学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就像庖丁那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3、联系现实精讲细讲主题延伸

如果说题解、诵读、形象分析中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激动、感染、思想感情在不断升华之中是入情,是一个初级阶段,那么联系现实引导学生着眼文章整体内涵,理解文势,归结主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就是入理,是较高层次了。这个过程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时机,务必重视,牢牢的把握住。

如在教学文言文《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时,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高尚美德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者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又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不断地逐步地塑造自我。

三、有利传道

练习渗透 通过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感情激动,心灵震颤,神往真善美,憎恨假恶丑,就会产生宣泄自身情感的强烈欲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时候,教师如果因势利导,适时指引练习,让学生动口或动手,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塑造理想的“我”,那么收效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练习,要根据课文中教育点的情况,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形式生发出来。

1、通过“课本剧”进行德育渗透

“课本剧”表演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历史故事将其改写成课本剧,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基本上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机智,“渑池会”表现蔺相如的勇敢,“将相和”表现蔺相如谦以待人.以大局为重,表现廉颇勇于改过。而学生也在这一表演中,学习蔺相如不以功大位高自傲,学习廉蔺两人赤胆忠心,学习蔺相如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通过“课本剧”表演所有学生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2、运用“随笔法”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随笔法,就是学习一篇课文后,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启发、感受写在日记本上,以促进自己思想认识的提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之后,我就孟子的政治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谈到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民贵君轻。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那种封建人治社会里,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是不切合实际,因而也是无法实现的。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其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也有学生谈到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民富才能国强。要想使百姓富裕,必须休养生息。可谓一语中的。还有学生谈到,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传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德育渗透,就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相信在我们不断的熏陶感染下,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的民族素质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3篇: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学科渗透是中小学德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小学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成功的学科渗透能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拼音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但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不注重思想情感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处于相对抽象和枯燥之中,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使低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学科中出现了空白,这将散失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是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巧编故事,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

一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仁怀市沙滩学校第三届教学经验交流论文比赛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简介:姓名:漆双双,性别:男,2013年9月参加工作,现在仁怀市沙滩学校任教。

摘要:就当前数学教育的热门话题,本文选择了“德育渗透”之说,结合教学实践又悟到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德育应该注意的十处问题对叫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教学要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就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的一些问题,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思考,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该论点作为当前数学教育的热门话题,虽取得得成果颇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严格遵循原则要求

(一)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由于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如何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论文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教育更注重了知识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需要。实质上,人才的质量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素质和修养更关系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体现出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行为模式、价值观、生命观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独生子女比例较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合作相处能力变差。同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因此降低,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的发展,学生有了做人的思想素质,才能具备成才的知识素质。

通过在教学中的发现,现在的学生多少都存在着品德上的缺陷:有些学生学习很好,但是自私、冷酷、狭隘;有些学生虽然不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