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留坝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留坝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十五”时期我县商品流通业充分发挥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流
通市场日益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传统业态为主向现代业态为主转变开始形成,加速了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我县商贸流通业的规模1、2007年底,全县从事商品零售商户713 家,批发10家,从
业人员1423 人,200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0312万元,2006年为 8799万元,2005年为7651万元,每年增长率超过10%,特点是非共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有商贸企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逐渐退出了市场;以传统业态为主向现代业态为主转变开始形成;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热点和消费层次不断升级。
2、全县共有农资商品经营户 35 家,其中农资批发 15 家,主要经营商品为化肥、农药、农械、种子。
3、2007年,全县粮、油、肉、蛋、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
约26780吨,实现产值11235万元。
(二)我县流通现代化发展情况
1、随着我县经济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和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商贾云集,市场活跃,品种繁多,价格平稳,购物方便的流通新局面
2、全县共有农贸市场 3 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8个,分别是
西洋参、无公害蔬菜、板栗、银杏、核桃、养猪、生态养鸡、养蜂专
业合作社(协会)。粮、油、肉、蛋、蔬菜、水果等产量较小,大部
分是农户满足自给。
3、农村商业网络建设正积极推进。依托商务部“万村千乡”
工程,为保障农民放心消费、方便消费、安全消费的要求,加快建立
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将连锁经营推向农村,目前“桃心岛”超市
已在我县建立农村连锁店30家。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市场建设滞后,缺乏能够带动
区域流通业发展的、有一定影响的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市场和商业零售
企业,连锁经营发展落后,目前县城仅有私营超市 5 家。企业规模
不大、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小,经济实力弱,缺乏竞争力,在开拓
新市场方面步履维艰。
2、连锁经营规模不大。尚未有一户商品流通企业建立现代物流
配送中心,各超市及其分店均自行进货,采购成本大,难以形成集中
采购优势,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3、商业网点布局不够科学,农村消费市场不够规范。农村市场
体系建设滞后,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农村消费水平低,商品质量
差,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城乡消费差距进一
步拉大。
4、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低,流通方式单
一、陈旧,人才匮乏、管理方式落后。
三、我县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思路
加快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结合我县产业特色,建设、启动各类专业市场,重点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超市,推行连锁经营,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发展。
1、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流通业的发展,离不开设施这个基本的平台,而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筹措资金的力度。一要通过多种手段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二要通过拍卖、出让现有的流通设施,以资产换资金;三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专项资金的扶持和支持,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流通企业竞争能力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流通企业改组改制,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规模太小资源浪费的企业,采取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形式将资产向骨干龙头企业倾斜,一方面解决困难企业资产闲置浪费,另一方面解决优势企业资金和资产不足的问题,促进骨干企业的发展,实现规模扩张,引导优势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股份制等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商品流通,为发展商贸流通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行为主体,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能力。
3、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以连锁经营为切入点,推动我县流通业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要在完善连锁经营的基础上倡导和推广专卖、仓储式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从事物流配送业,推进流通业从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变,从日用消费品为主向综合经营的大流通转变,建设专业化经营的新型批发体系,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我县各种流通业态共同繁荣发展。
4、积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工作是加快商品物流网络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积极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资金参与我县市场建设,利用其资金、技术、设备将市场做大,保持我县内贸的持续发展。
5、各方大力支持,为流通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商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安排社会就业潜力大,但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慢。我县这几年之所以市场建设慢,主要的原因是投资者缺乏信心。因此,要促进我县流通业进一步发展,除政府要更加重视支持外,城建部门要在商网设施和市场建设的各项费用收取上给予减免;国土部门在土地使用政策上将国家有关支持流通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工商部门在市场管理费收取上给予最大优惠;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各自的工作上给予商贸流通业最大的支持,为我县流通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我县商贸流通业 “十一五”期间再上新台阶。
6、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督。发挥商务部门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内贸企业的发展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认
真开展内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强化市场监督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为促进我县商品流通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2篇:县域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西安市现辖9区4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3.85万人,农业人口476.69万人,XX年年人均gdp21017元。
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商务厅的安排部署,我局对全市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基本情况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发展规模
1、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XX年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9.20 亿元,占全市社消总额的9.68%,XX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75.79亿元,XX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5.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15.66 %和13.65%。
2、商品零售网络初具规模。XX年全市县及县以下批发和零售商业网点43664个,从业人员96951人,其中县级批发贸易业网店1035个,从业人员5739人,县以下949个,从业人员5299人;县级零售贸易业网店20131个,从业人员53839人,县以下21549个,从业人员32074人;餐饮业网点4093个,从业人员16459人,县以下3301个,从业人员7827人。
3、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热点和消费层次不断升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商业设施、购物环境都有了较大改观,大中型超市分布较多、专业市场发展迅速,综合性市场,专业街投入使用成为流通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农村市场近几年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质量不断提高。XX年至XX年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5%左右,摩托已成为农民主要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电视机已在农村普及,空调、洗衣机、冰箱、电磁灶、热水器在农村销售不断升温。
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
4、商贸流通领域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化流通方式稳步发展。各区县政府加大了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原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等部门所属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个体工商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填补了空间并快速发展。
5、县城商贸中心地位逐步凸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大中型购物场所不断增加,零售业态不断丰富,摩托、建材、综合集贸市场不断扩大,餐饮住宿业快速发展,其他服务业蓬勃兴起,县城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县城经济中心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较快,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村流通网络。
6、农副产品销售总体良好。我市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蔬菜、瓜果为主。近几年蔬菜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已实现由过去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供求平衡、品种多样、丰富充盈的历史性转变,蔬菜成为我市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种植作物。
XX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212.8万吨,蔬菜产量208.39万吨,油料总产量1.15万吨,水果产量55万吨,年末猪150多万头,家禽1404.23万只,肉类总产量19.6万吨,奶类总产量47.1万吨。禽蛋12.5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399元,同比增长15.5%。通过国家和省级蔬菜质量认证的基地有33个,设施、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成为西安市农业增速、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设施蔬菜面积已达20.2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2.89万亩,大棚面积6.74万亩,中小棚面积10.6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67.6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87.8%。无公害蔬菜认定面积12.99万亩,无公害技术推广面积15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7、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基础。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11439户,实现销售收入134.5亿元,实现增加值25.36亿元,利润总额6.98亿元,上缴税金1.91亿元,出口创汇1785万元;从业人员达18.9万人。以银桥、东方、伊利泰普克为龙头的乳产品加工业,以国维、火箭、亚宏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业,以天人、华圣为龙头的鲜果加工业,以兆龙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企业,以高墙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等已经成为我市区县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主体。XX年底,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有5家、省级龙头企业有2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家。
(二)县及县以下流通现代化发展情况
1、连锁经营发展迅猛。逐步形成了县级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华润万家、爱家、人人乐、新合作西果、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民生百货等很多大中型商业企业通过在区县投资布点,积极推行连锁化经营,统一物流配送,取得了较好成效。
新型业态加速发展。以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业态的发展,已经深入到餐饮、零售、批发和生产资料流通等商贸领域之中。特许经营、专卖店在较发达的集镇逐步推广,开架式经营方式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柜台式经营方式。
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为保障农民放心消费、方便消费、安全消费的要求,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将连锁经营推向农村,运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农家店”,截至XX年年底,在农村建立配送中心13个,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1020个,其中日用消费品农家店507个,农资农家店513个;乡级店280个,村级店740个。
2、现代物流业发展凸现。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商品流通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我市区县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以长安区引镇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县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各区县物流企业业务活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为提高货物周转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域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逐年增加,配送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充分利用配送中心向各乡镇开展配送业务。
3、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在各区县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大都建有配送中心,为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率和商品化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也带动了粮食、生猪、水果、蔬菜和部分特色农产品销售。
4、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在县城中心区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和管理技术,在零售行业和物流行业逐步推广应用。如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的应用等。我市开辟了“信息田园”专业农产品网上交易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固定电话、手机信息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发布、信息共享、专家咨询、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服务。
(三)农产品流通的基本情况
全市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4个,年交易额达32.1亿元。其中,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6个。全市101家大型超市中,24%的商品与农副产品有关。我市农副产品的流通模式多样,大宗农副产品主要通过大型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约占农产品流通的70%;农副产品直接通过超市进入零售领域约占10%,以销售蔬菜为专营主业的蔬菜店以及小摊贩,农民自产自销占农产品销售的20%。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流通现代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商业网点规划滞后,布局不尽合理。城市建设与商贸项目开发常常不能协调一致。流通企业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布局以及各种商业网点的规模、数量、聚集区比例不协调。大多数规模商业网点聚集市区内,而广大农村、乡镇都很少有3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带来不便。
二是企业规模较小,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小。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数商业网点处于单店经营。这些门店商圈小,成本高,效益低,很难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各县商业门店中,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占80%,大多数在50-300平方米甚至更少。
三是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各区县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形成大流通格局的企业不多,在全社会的流通总量中只占有较小的比重。而传统流通企业体制不顺,机制不全,缺乏竞争力,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均有待提高。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忽视涉及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的更新改造投资。通过订单配送、电子商务等方式交易的商品很少。
四是流通企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有关职能部门存在对流通企业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等问题。各区县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不够。
五是流通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门店、商业网点对新兴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运作机制尚属学习阶段,超前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消费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近几年我市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几年占全市的10%左右,从长期趋势看,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将呈继续扩大趋势。
二是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落后。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落后。
三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商业设施主要是依托原商业、供销、粮食、农业等部门改制后遗留的经营场所,从布局、构造上很难适用现
第3篇: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关于扶强做大商贸企业的措施及建议(讨论稿)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县商贸流通业体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优化布局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管理创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和大集团,建设几个独具特色的能叫得响的大市场,倡导发展几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吸纳大量中小店铺成为大公司的加盟连锁店,建起我县现代商贸流通业体制的主体框架,建设大型物流中心,专业市,初步建立起一个与清流县情相符的、具有鲜明经营特色的、能够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商业网络。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要把构筑我县大商贸流通业发展摆上应有地位,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三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作为议事协调职能的三产办和作为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三产促
第4篇: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XX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根据通知精神,我将XX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区的商贸流通业有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商贸流通业户共有XXXX户,其中个体工商户XXX户,私营企业XXX户,国有及集体企业XXX户。1-8月份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XXX万元,增长XX%;私营经济XXX万元,增长XXX%;集体经济XXX万元,增长XXX4%。商贸流通业纳税实现XXX万元。同时,大型商贸企业安臵人员岗位达到XXX余人,对解决人员就业,缓解社会压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发展成效
(一)企业经营规范灵活。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新兴的商业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
第5篇: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现代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产业的支柱,它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能够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正确认识当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对于宝塔区调整经济结构、引导生产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城市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这次城市经济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深入全区5个市场、2个流通企业,通过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区商贸流通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商贸流通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繁荣市场、保障供给为目标,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以国有商业主渠道向民营经济占主体的转变;传统商业模式向各类新型业态的转变;单一经营向一
第6篇:商贸流通业调研报告(精选19篇)
报告是一种对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的文本,它可以用来向上级领导或相关人员汇报工作进展和成果,也可以用来向公众传达有效信息。报告的写作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调研,同时要清晰地陈述问题、分析原因以及提出解决方案。写报告的时候需要先确定写作的目标和受众。通过学习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报告的写作要点和技巧。
商贸流通业调研报告篇一
1今年粮食产量和收购形势。
我旗估算今年粮食总产量10,3亿斤左右,玉米产量大约在38万吨左右。我旗总体收购形势很好,现在各收储企业都完成收购机械设备检修和基础设施建设。广泛联系客商,想法设法筹集资金,积极为新粮接收做准备。
2、加强粮食市场监督。
商务局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积极争取国家临时储备任务,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圆满完成了18.5万吨国家临储玉米和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