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
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在唐代,道教得到了李唐王朝的特别尊崇,迎来了其发展的全盛期。唐代统治者为顺应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阀世族的传统,追崇老子为自己的祖先,以提高自身的身份。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道教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即所谓“道举”。道教自然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又是一个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时代,在思想领域,儒、释、道三教调和,文人大都周流三教,取其所需。虽然整个唐代的宗教信仰仍以佛教略占优势,但道教在唐代社会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以“儒家子”自居的白居易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以礼佛出名,其实他同时也是道教信徒。白居易在诗中说:“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 1988 年版)白居易与同时代士人一样,服饵炼丹、求仙访道,佛、道的修养形成了白居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行为方式。白居易的人生观实际上是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并把道教教义身体力行地运用在现实人生中,他的诗歌中也处处洋溢着道教情怀。
一、“贵生”的人生观念
道教贵生重生,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像神仙一样自在逍遥和长生。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太平经》说:“人命至重,不可须臾。”东晋神仙家葛洪明确地肯定生命的意义是“天地之大德曰生。”(《抱朴子·内篇·勤求》)司马承祯也说“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坐忘序》)“道教信仰的核心是对生命的肯定和对永生的追求。”(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所以道教从根本上肯定了现实人生,形成了珍视生命的“贵生”人生哲学。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明显可见作者对衰老、疾病、死亡的关注,他极其敏感于自己生命的流逝,“白发”、“病”、“老”、“死”等字眼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例如以“病”为题的诗歌,如“卧病”、“咏病”、“病中”、“疾”等。经统计,白居易诗歌中“病”字出现竟然多达 400 多处,数量之大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白居易本来身体欠佳,所以他极其关注身体上的细微变化。白居易又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生命意识,故而他比其他健康人更痛楚地感受到疾病对于生命的威胁,屡屡在诗中吟咏自己的衰老与疾病,如“老辞游冶寻花伴,病别荒狂旧酒徒。更恐五年三岁后,些些谈笑亦应无?”(《衰病》)“眼渐昏昏耳渐聋,满头霜雪半身风。”(《老病幽独偶吟所怀》)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自觉二首》)不管是哀叹感伤还是故作旷达,其深层心理都是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死亡的无奈与恐惧,都充分体现了白居易的“贵生”思想。
另外,白居易的“重人贵生”思想还体现在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命运的关注上。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女性题材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白居易笔下的女性形象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举凡失宠的妃子、艰辛的贫女、遭黜的宫女、失意的伎人,都被他一一描绘,用以揭露女性命运的不公,批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如《长恨歌》中对于杨贵妃与唐明皇爱情不由自主的歌咏与赞美;《上阳白发人》、《后宫词》、《陵园妾》对于禁锢宫中的宫女的悲惨命运的大声疾呼;还有《代卖薪女赠诸妓》对底层劳动妇女的苦痛的同情,无不倾注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他感叹“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简简吟》)从白诗中看,白居易的女性观与道教的思想也有不谋而合之处。道教继承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其“贵生”思想也包括“爱阴”、“护阴”的内容,尤其关注女性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力。《太平经》主张要使女性找到各自的夫家,自食其力,不要让她们被休弃回家而使父母愁苦,还认为人皆具有使生命延续的本能,若不从事传宗接代的任务,对天地来说是一件凶事,“不敢复传类,不而复相生成,故凶也”。
道教的“贵生”思想还体现在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凡万物生自有神”,道教教义认为世界上一切生命都受命于天,都有求生的本能和成仙的可能。人类作为万物之一,也应该尊重多样的生物,保障它们的生命权,不可随意杀戮哪怕是不起眼的小生物,所以要“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无取幼稚给人食者。”(《太平经》)白居易的“贵生”思想也是推己及人,直至世间万物。白居易是一个敏感多情的诗人,他对世上一切美好的情事,山川树木、花鸟鱼虫、清风明月、季节迁换都有着比旁人多的爱恋与珍惜之情。白居易惯骑的白马死去,他“稠桑驿门外,吟罢涕双垂”。(《有小白马乘驭多时奉使东行至稠桑驿溘然而毙足可惊伤不能忌情题二十韵》)以至于黯然神伤,久久不能忘怀。
二、“乐生”的人生策略
佛教祈求来生的解脱,而道教对生命则积极追求,在“贵生”的基础上,提出“乐生”的达观态度,追求现世的快乐享受,追求个体生命自身的安全与长寿。《太平经》认为“乐生恶死”是天地之性赋予天下人共有的本性,是人的真实本质,其《乐生得天心法》章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将乐生提到与天地本性的地位。道教还把能够活到最高的寿命作为修炼的目标。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说:“道教是以生存为乐,以生存的舒服为大乐,以舒服的永远生存为极乐的。”既免除生老寿夭之苦,又安享尘世之乐,就是享受现世的快乐和生存的美好洽意,这就是道教的追求目标。
白居易接受了道教重视物质、享受的人生态度。而中唐的社会风气本就“主生”、“主乐”。人们面对现实的苦难都尽可能追求长生,追求享乐;在社会风气、宗教信仰和自身性格的共同铸造下,白居易选择了“中隐”的道路,保证自己在获得物质方面享受的前提下,还能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特别是他晚年经济状况尤其优裕,他更是过着及时行乐的生活,极其重视物质的享受和精神的富足。在白居易的诗中,经常渲染着日常生活的慵懒和肢体的舒适,如“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南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锦袍拥两膝,竹几支双臂。从旦直至昏,身心一无事。”(《闲居》)他注重生活环境的优美,对于旅游、饮食、音乐、舞蹈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精心营造自己居处的环境,“所至处必筑居”(葛立方《韵语阳秋》),在退居渭村时“构亭台”,被贬江州时造“草堂”,卜居洛阳时兴致勃勃地指挥手下“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春葺新居》),不管处境如何,他都尽可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舒适和美观。白居易还游山玩水、交游唱和、饮酒赋诗、弹琴绘画,甚至兴味盎然的指导家妓编排乐舞《霓裳羽衣曲》,他自称“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醉吟先生传》)可以说他动用了一切手段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快意乐趣,尽情地享受夜夜笙歌的世俗之乐,过着“人间欢乐无过此,上界西方即不知”(《与牛家妓乐雨夜合宴》)的欢乐生活。白居易积极享受人生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实践了他所信奉的道教的“乐生”理论。
三、自由超脱的人生境界
道教从道家与玄学中吸取了自由逍遥、放任无拘的精神追求,葛洪的《抱朴子·金丹卷》中说:“任意所欲,无所禁也。”《太平经》中还说:“夫道者各为其身,不为他人也。”所以道教更追求精神的放任自由与无拘无束,看破虚名浮利,凌傲王侯富贵,对现实支配法则持不屑和反抗的态度,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当文人在仕途上遭受挫折的时候都以此来求得心理的平衡和精神上的满足,白居易也是如此。
白居易早年“志在兼济”,江州被贬后,宦情日减。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超脱于党争之外,留连于诗酒之中,摒弃功利欲望,白居易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隐”理论,并且亲自实践。“中隐”既不是隐于山林的小隐,也有别于隐于朝市的大隐,而是以闲官、散官为隐。这样既照顾到个人生计问题,又与仕途保持安全的距离,虽然不如真正的隐士那般清高脱俗,但是在内蕴上更符合平凡人的气质。其根本上是将人生的价值关怀由出仕转变为自适,投注到自我真实的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中,在平凡的生活中达到审美的提升。
《抱朴子·内篇》说神仙分为三个等级:“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道教中的“地仙”就是大多如闲云野鹤般四处游览,借清幽山水让精神获得相对的恣放和自由。白居易被道教奉为“地仙”, 但是他对此有更深的理解。他说“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身闲当富真天爵,官散无忧即地仙”(《池上即事》)只要是内心保持超脱名利的非功利人生的态度,那就是“地仙”了。白居易还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时时以通达的态度面对不如意,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超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境。陈寅恪的《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指出:“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而且“白居易的‘知足’源自老子的‘知足不辱’。”笔者认为白居易随缘自足的思想可能也受了禅宗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白居易的思想与道教知足守分、遂性自适的思想也不无干系。
不过,白居易对道教并不是完全服膺的,他也写过怀疑道教神仙术、炼丹术的诗歌,如《新乐府·海漫漫》、《梦仙》、《对酒》、《罢药》等。白居易一方面否定丹药一方面又热心尝试炼丹服药,这样前后矛盾的行为也恰好反映了白居易宗教观念的驳杂与其思想的复杂、矛盾。
第2篇:白居易诗歌的闲适情怀
白居易诗歌的闲适情怀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峰,名家名作不胜枚举。说起唐代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切,明畅通俗。
白居易认为文学是能够反映自己人生哲学的工具。而依自己的现况,又可分为“兼济”、与“独善”两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而他本人特别重视两类诗文:其一是作为“兼济”工具的讽谕诗,其一是则是反映自己“独善”心志的闲适诗。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基本上是在他的晚年时期,那是白居易的仕途遇到不顺,所出的作品甚少涉及到政治生活,更多的提到他的个人生活。有不少人认为白居易的闲适诗具有“消极避世”的态度,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对于白居易的“闲适”之作持有赞赏的态度。诗中所呈现出的淡泊知足之情和对清爽自然之景的描述细细品读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样是诗人爱写的秋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由秋雨飘零中的茅屋,想到了山河破败的国家不由得悲从中来,如此博大的胸怀与理想着实令人敬仰,但白乐天的《秋雨夜眠》则是这样写的:“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将一个在秋雨之夜难以入睡的老翁闲散,漫不经心的闲适心境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他的.闲适气息是在雪夜与朋友喝上一杯美酒的逍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闲适的生活与诗酒人生在这首短诗中一览无余。
白居易的闲时情怀在他的晚年时期体现的尤为突出。他的一首《钱塘湖春行》写的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其实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乐天出任杭州刺史时,已是五十几岁的的老人。“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悲凉,令他怅然动怀。然而面对西湖早春旖旎的风光,心下又再无惆怅之情。关于西湖,从古到今都是文人墨客竞相画大笔墨描绘的地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边苏小小和那多情的公子阮郁,白娘子与那许仙的的过往又是如何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从、那一的鲜花目不暇接,小草才刚刚长出,浅浅低低,闲适的情怀融入了景中。白居易是个仕途坎坷之人。身处朋党之争,他不但不能有所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恐再遭权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这首《钱塘湖春行》,正是作于杭州刺史任,那时:“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白居易任职杭州。在这和煦春风中,忘掉了朋党之争与污浊。这种超然天地之外的洒脱与淡然,又有几人能悟的明白?
白居易晚年时期形成的对万事淡然闲适的情怀其实与少年战乱时在江南避难的经历有不少关联。从白居易大部分闲适诗中看得出来白居易对于江南也是有着极深的眷恋的。在江南避难的时期一方面受到江南优美山水及浓郁人文氛围的字样熏陶,为后期适宜人生态度的形成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韦应物,顾况等著名诗人的行为与创作又给其直接的启示,也对他日后的人生与文学创作产生了一种示范效应。成年后白居易人生思想中适宜达观的态度,流连诗酒亦官亦隐的放达生活,寻根朔源应始于这个时期。
在杭州时期,白居易自称“诗酒主”:“杭州风光诗酒主,相看更合是何人”。在苏州则自称“诗太岁”:“何似姑苏诗太岁,吟诗相继有三人”;“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高声咏诗什,大笑飞杯盂。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用兹送日月,君以为如何?。我们因此看到,与远近师友赠答酬唱,举办诗文酒会,欣赏吴越歌舞,携妓览名胜访佛寺等等,成为他此时公务之外的重要生活内容。在杭州、苏州三年多的时间里,白居易显示,杂律诗数量大增,诗歌创作继任职翰林之后又进入一个丰收时期。
白居易有首世是这样写的:“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今虽在疏远,竟岁无牵役。长歌醉通夕……”一般人都想把升官晋职当做最得意的事,而白居易此诗说,原来他是“风阁郎”(中书侍郎,正三品),现在是“二千石”(刺史,五品),大家都说他混得不好了,官职降了。而他自己却觉得现在降了官远离了朝中倒是好事。
拓展:
白居易作品介绍
一圣二仙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中国三大诗人,人们尊杜甫为“诗圣”、“诗史”,尊李白为“诗仙”,对白居易称“诗魔”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而李白的“诗仙”是清代文人给予的称呼。因此,学者认为:中国诗坛应该是一圣二仙。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主要作品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放言》《池上》等。
第3篇:白居易的闲适情怀
白居易的闲适情怀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峰,名家名作不胜枚举。说起唐代的伟大诗人,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恐怕唯有“诗魔”白居易能与之媲美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闲适情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切,明畅通俗,据北宋初惠洪《冷斋夜话》记“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解之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不复集。”老妪能读懂,就连孩童都会背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此见得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较于李白、杜甫毫不逊色。
白居易认为文学是能够反映自己人生哲学的工具。而依自己的现况,又可分为“兼济”、与“独善”两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而他本人特别重视两类诗文:其一是作为“兼济”工具的讽谕
第4篇:诗歌情怀
诗歌情怀
刘宏伟
诗歌是文字的载体,语言也是文字的载体,诗歌和语言都是思想的折射和反映。诗歌是最简洁和高贵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歌是画,我们看到漫天的大雪,立刻闻到像画一样的冬天写意:如果我的满身都是冬天,那么雪地里会不会有闪动的脚步,破冰的木船,还有抖动生机复苏的春天?雪——新一年无声的雪,我将进入你滴落的宁静,消失在冬日的远方,轮回出绿色的风景!
诗歌是出征将士的英姿和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修;更有韩愈的《塞上曲》:少年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更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程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的千古绝唱。
诗歌是生死相依、相互扶持、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的婚姻承诺:想你的时候我看看天上的太阳,想你的时候我闻闻四季的花香,想你的时候我听听风
第5篇:情怀诗歌
情怀诗歌
仰望星空,遥想十万里银河
滔滔水声,沾湿牛郎织女的相思
鹊桥,在短短二十四小时之后
轰然坍塌,无影无踪
惟有漫长期待长存人间
股股情怀,滋生千条万条
淡淡的哀愁和凄美的传说
孤独的身影,两颗心仍旧缠绵
俯首大地,耕耘出纵横阡陌
沟沟壑壑,盛过满圆的月
八月的葵花抵近秋天
在一场滚落的大雨里
倾听没有序列的风
不愿让舞蹈的精灵消融于泥土
捡拾红枫,连同午间最温暖的阳光
送给远方的游子一封家书
寄情于山水,种下芬芳的誓言
告别从不在眼泪的滂沱中显影
鸟语花香是曲调悠扬的乐章
是抛却浮躁和狂热之后的清寂
用一场细如牛毛的`春雨
解读青草和叶子的枯荣兴衰
奔涌着点燃激情的渴望
牵引着如炬的目光
翱翔于蓝天,雪花白的云彩
唯恐踩下一朵落入尘埃
那是属于心灵夏天的季节
串起回忆的碎片入眠
幽幽蝉鸣砸痛了无悔的青春
一句梦呓照亮返回春天的路
缤纷的色彩冲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