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23 07:13: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精选14篇)由网友“偽電氣白蘭”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作者]  岫岩县教师进修学校  胡英年  姜殿珍

[内容]

小学教材中的看图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重要凭借,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语言的重要依托。因此,“学文”固然重要,但“看图”也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加强“看图”教学以促进学文呢?笔者认为:一般地讲,应在学文前、学文中、学文后,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去指导看图,去理解图意,使图文并重。完成“看图学文”的教学任务。

一、学文前指导看图,要明确目标根据画面,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看,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或有什么),在干什么之类的内容。多幅图的,要看有几幅图,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奠定基础。

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统编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温暖》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看图训练。其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答出“周总理和清洁工人”“在马路上谈话”,就应属达标。至于谈些什么之类深层次的内容,应该在学文中再次指导学生看图解决;其二,通过理解文题“温暖”的意思,进一步指导看图。思考图中是什么时间,与文题“温暖”有什么关系?注意不要马上“揭底”,要带着悬念去指导学文。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文前指导看图时间不能过长,学生初步了解图意,教师就应立即转入学文,学文中再加深理解。老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万不可引导学生一次性把图‘看透看懂”,更忌放纵学生离开课文内容漫无边际地去想像,去争议,致使学生思维混乱,造成教学耗时低效。

二、学文中指导看图,要抓准契机

讲读课文,在对重点句段、中心句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再一次指导看图,图文并重地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句段,抽象生僻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再次指导看图去感知形象,减小理解难度。

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是:要把握好指导看图的契机。思考题指向要明确,指导看的部位要确切。对学生的要求是:看得细致,想得充分,说得到位。总之,要做到图文并重,把图看明白,把意思说明白。

还以《温暖》一课为例。这课讲的是敬爱的周总理亲切问候一位普通清洁工人的感人情景,歌颂了周总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周总理和清洁工人亲切握手、谈话的场面,是中心句段,重点句段。要按由人物到景物、由近及远的顺序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去观察,充分合理地去想象,入情入境地去表达。要通过引导观察、提示想像、表达交流三个训练层次,使学生观察想像到:近处,周总理面带笑容,双手紧紧握着清洁工人的手;远处,人民大会堂里还亮着灯,门口停着周总理的汽车,司机(或警卫员)在车边等着周总理。路上没有别人,树上有几片黄叶落下,说明周总理又工作了整整一夜。训练学生能结合书上的语言表达出:周总理又整整工作了一夜,刚要上车,看见远处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扫街道。他走过去,双手紧紧地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里对“远处、走过来、紧紧握妆等词语和“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句话的理解,要通过图文结合去处理,训练到位。使学生观有所感,读有所思,情景交融,受到教育。还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风、落叶、深秋、清晨的景色,体会周总理“给人民带来春天般温暖”的作用,理解用“温暖”命题之巧处。

三、学文后指导看图,要明确目的

学文后指导看图,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看图方法。知道这篇看图学文,看图是怎么看的;如果不受课文约束,还可以怎么看。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看图说话、写话能力。

总之,“看图学文”从阅读角度讲,是给学生学习课文搭的过渡性桥梁,在学文前和学文中都应该注意指导看图;从作文角度讲,是给学生看图说话、写活树立的样板,应该在学文后总结并延伸看图方法,为作文打好基础。“看图学文”绝不可以只在学文前注意指导看图,并把看图教学任务“完成”,学文中和学文后不再涉猎。这种“两层皮”的教法,有悖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材的目的要求。

篇2:“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

[作者]  岫岩县教师进修学校  胡英年  姜殿珍

[内容]

小学教材中的看图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重要凭借,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语言的重要依托。因此,“学文”固然重要,但“看图”也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加强“看图”教学以促进学文呢?笔者认为:一般地讲,应在学文前、学文中、学文后,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去指导看图,去理解图意,使图文并重。完成“看图学文”的教学任务。

一、学文前指导看图,要明确目标根据画面,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看,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或有什么),在干什么之类的内容。多幅图的,要看有几幅图,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奠定基础。

如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六年制小语统编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温暖》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看图训练。其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答出“周总理和清洁工人”“在马路上谈话”,就应属达标。至于谈些什么之类深层次的内容,应该在学文中再次指导学生看图解决;其二,通过理解文题“温暖”的意思,进一步指导看图。思考图中是什么时间,与文题“温暖”有什么关系?注意不要马上“揭底”,要带着悬念去指导学文。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文前指导看图时间不能过长,学生初步了解图意,教师就应立即转入学文,学文中再加深理解。老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万不可引导学生一次性把图‘看透看懂”,更忌放纵学生离开课文内容漫无边际地去想像,去争议,致使学生思维混乱,造成教学耗时低效。

二、学文中指导看图,要抓准契机

讲读课文,在对重点句段、中心句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再一次指导看图,图文并重地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句段,抽象生僻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再次指导看图去感知形象,减小理解难度。

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是:要把握好指导看图的契机。思考题指向要明确,指导看的'部位要确切。对学生的要求是:看得细致,想得充分,说得到位。总之,要做到图文并重,把图看明白,把意思说明白。

还以《温暖》一课为例。这课讲的是敬爱的周总理亲切问候一位普通清洁工人的感人情景,歌颂了周总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周总理和清洁工人亲切握手、谈话的场面,是中心句

[1] [2]

篇3:《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  江苏南通市实验小学 汪如凤

[内容]

一 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周总理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篇4:《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  江苏南通市实验小学 汪如凤

[内容]

一 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周总理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篇5:论文:看图学文的教学体会

论文:关于看图学文的教学体会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论文:看图学文如何教教学体会,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如何使用好看图学文这种教材,使学生在看图和学文的过程中,既学得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发展了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看图学文的第一步应该是看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步是学文,通过学文,从文中抽象出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第三步,用得到的方法再回到看图,用以指导观察实践,增强对图的理解,提高观察能力。下面以《燕子》这课为例,试谈具体教法。

第一步:各观所见,自我感受。

观察是在大脑神经参与下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活动。由于感觉器官素质的差异、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虽是观察同一事物,往往各人的观察方法和想象活动不尽相同。学生观察图画,应该允许他们这样观察,这样想象,也应该允许学生那样观察,那样想象,这样做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如果教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把课文的全部内容,硬是要他们看出来,照书上的话一句一句地讲出来,这样做显然是不妥当的。这不但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学文也十分不利。课文里的话,学生已经都讲出来,看图后再去学文,前后重复,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我认为这一步可本着“各观所见,自我感受”的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就拿《燕子》这课来说,开始不妨要学生看看图上都画的什么,这些东西(燕子、青草、野花、柳树、稻田、湖水等)都处于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这些景物都有什么变化,等等,要他们各观所见,培养他们的能力。

当学生观察到春季大自然的变化时,可以再追问一下:你们看到春天里万物都在变化,有什么想法或感触?这时可要求学生围绕本课的题目《燕子》,看看燕子的外形特点和飞行时的形态特点,把燕子的“来”“飞”和大自然的变化联系起来,抓住题目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既指给学生思路,又不拘于书上文字的框框,要学生各观所见,各谈自我感受,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步: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这一步的图文对照,可分为文对照图和图对照文两个方面。

文对照图:

(一)不懂的词语,如《燕子》这课中的“光彩夺目”等,可指导学生看图,观察图中形象进行理解。

(二)学生能够理解,但对文字的意境体会不深,如本课中“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这两个句子中的“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和“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仔细地看图,通过看图,体会文字的意境,加深理解。

图对照文:

(一)文中有些描述,图中本来就有,而学生看图时容易马虎过去,或观察得不细。如《燕子》这课中的“微风”“阳光”“天空”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导他们认真地看图,培养他们细心观察图的能力和写真情实感的文风。

(二)对课文中作者的想象成分,而学生看图时根本不曾想到的,如本课中的“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这两个句子中“蒙蒙的细雨”和“唧唧地叫着”,都是作者想象的成分,从图中观察不到。读这些句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再次看图,使他们从图的意境中体会到图外的图画和图中真实生活的情与景,从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抓住图外联想理解课文能力。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这一步,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看图学文活动,这一步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议、看,对学生在读、思、议、看中有些把握不了的词、句、段、篇中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恰当的讲解和必要的双基训练,切不可不闻不问,放弃主导作用。

第三步:文中学法,指导实践。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文的时候,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后,还要指导他们通过分析概括,从文中抽象出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如教学《燕子》这篇课文,应该指导学生从“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因而“活泼机灵”,抽象出这是作者抓住燕子的色彩、动作和它的外形特点观察燕子的。从“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和“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抽象出这是作者抓住燕子的活动特点观察燕子的,同时从燕子从南方“赶来”等一系列活动与“微风”“阳光”“稻田”“柳树”“湖面”等相联系的描写,可以抽象出作者是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观察事物的,因而才具体写出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作者抓住燕子的色彩、动作和它的外形特点观察燕子,抓住燕子的活动特点观察燕子,抓住燕子的动态和大自然的静态、动静相联系相结合地观察事物,这就是从课文中抽象出来的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生抽象出这些方法后,看图学文教学就应该转入再次观察本课的图画,运用学到本课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从而加深他们对图画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此外,为了使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堂上或课后还可以布置一些观察性的作文,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如果图文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那么“看图学文”就徒有其名而无实,教师必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篇6:《艰苦的岁月》看图学文教学建议

1.由图入手,学习基本的观察方法。要把会看图、看懂图意作为初步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先学文再看图,会导致学生形成观察惰性,会看图、看懂图意的核心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艰苦的岁月》这幅图可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观察。先认识画面上是一老一少红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吹笛、听笛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对局部作细致观察,可按人物的衣着、形体、面容、动作、表情等几个层次进行观察。要注意启发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握画面主要内容。在指导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课文作者的叙述顺序,利于学生学文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图文对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看图学文要图文对照,充分发挥图文互补的优势,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上的某部分画的是什么,然后引导他们品读课文中描述这一部分的.段落,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画面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的。这样将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对照着学习、思考,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比如,课文的标题是“艰苦的岁月”,可紧扣题目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当年环境的“艰苦”,再读一读课文,看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艰苦”的。

又如,“思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通常,学生只会用课文中描写红军战士的表情和神态的句子来回答。此时,如能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画面。注意老红军一边吹笛一边翘起赤脚板打拍节的动作细节,回答必定更加完美。因为在这十分艰苦的战斗岁月,老红军居然还有板有眼地吹笛,如果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还能这样一板三眼地演奏吗?

3.据图联想,发展思维。要用文字准确、生动地描述一幅图画内容,除了细心观察外,还必须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课文中的第3自然段;“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第4自然段:“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些都是课文作者根据图意展开的合理想象,这样,就使“文”显得更丰富、更有情趣。学习了作者的这些联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据图想象:小红军听到笛声,“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未来”和“希望”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品质。

篇7:《艰苦的岁月》看图学文教学建议

“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的“文”有什么特点呢?描写具体、想象合情合理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教学中,不能把这一特点简单地抄给学生

[1] [2]

篇8:第二册第二单元看图学文教学建议

第二册第二单元看图学文教学建议

[作者]  江苏 建豪

[内容]

统编六年制小语第二册第二单元课文,是由四篇看图学文组成的。其特点是,图文并茂且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现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谈谈如何以基础训练为主线,突破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一、观察训练教“看图学文”,看图是基矗对此,本组四篇课文后作业的第1题,编者都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再读课文,然后回答所提出来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看图入手,初步了解图上讲的是什么,从而为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打下基矗

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可出示幻灯或挂图设问:1.请小朋友依次看三幅图,再各用一句话把图上的意思概括出来。2.请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又如教学《司马光》,揭题后,可要求:1.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2.图上有几个人?哪个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将观察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之中,做到图文对照。如教《乌鸦喝水》第二段时,可这样进行:1.轻声读课文,看看第二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2.乌鸦看到瓶子里有水,心里会怎样?请用高兴的语气读这句话。3.瓶子里有水,乌鸦为什么喝不着呢?先看看图,再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4.再观察图上乌鸦的'表情,想想这时乌鸦的心情怎样?5.乌鸦看见瓶子里有水,心里很高兴,结果喝不着,心里很着急。这前后两句话意思正好相反,中间是用了一个什么词把两句话连起来的?6.“怎么办呢?”是什么意思?

又如教《司马光》第四段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1.仔细看图,说说这样危急的时候,除司马光外,别的小朋友都表现得怎样?2.课文第几段是写这些小朋友的?“别的小朋友”在这幅图上是指哪几个小朋友?3.这一段讲别的小朋友都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从图上你是怎么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课文里又是怎样写别的小朋友都慌了?4.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小朋友惊慌的样子。

从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采取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加深理解图意,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达到了学文的目的。

二、词、句训练词句训练是看图学文的重点之一。对此,本组课文后面的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安排了这方面的训练。教学中,我们要把词句训练放到具体的语文环境中进行,并与仔细看图结合起来。

如理解《画》中“近、无、来”的意思。在教学中,我们可这样进行:1.读读诗的第一、二句,比较这两句有什么不同?2.找出其中的反义词。3.谁能用“近”和“远”连起来说一句话。4.诗中还有意思相反的词吗?

又如理解《乌鸦喝水》中“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时,我们可先出示“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与之比较,设问: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个什么词?课文为什么要用第2句?再此基础上,可再用实物演示: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让学生体会“渐渐”的意思,从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再如教《司马光》第五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举”、“使劲”和“司马光用石头使劲砸缸”的意思。教学中,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1.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2.“举”是什么意思?谁能把这个动作做给大家看一看?如果把“举”换成“拿”好不好?为什么?3.“使劲”是什么意思?请做一个“使劲砸”的动作。

4.比较“司马光砸缸”与“司马光用石头使劲砸缸”这两句话,设问: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用石头使劲砸缸?

[1] [2]

篇9:《艰苦的岁月》看图学文教学建议

《艰苦的岁月》(看图学文)教学建议

[作者]  宣威市教师进修学校 杨光永

[内容]

“看图学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特殊课型,它由图和文两部分有机构成。主要是通过仔细看图帮助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图意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此类课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应有别于“看图说话”。在教学程序上应先“看图”再“学文”,然后图文对照,优势互补,以提高看图学文的效果。如果程序搞反了,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阻碍对相应课文的理解。根据上述己见,本文就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提出两点教学建议。

一、突出“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1.由图入手,学习基本的观察方法。要把会看图、看懂图意作为初步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先学文再看图,会导致学生形成观察惰性,会看图、看懂图意的核心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艰苦的岁月》这幅图可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观察。先认识画面上是一老一少红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吹笛、听笛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对局部作细致观察,可按人物的衣着、形体、面容、动作、表情等几个层次进行观察。要注意启发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握画面主要内容。在指导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课文作者的叙述顺序,利于学生学文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图文对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看图学文要图文对照,充分发挥图文互补的优势,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上的某部分画的是什么,然后引导他们品读课文中描述这一部分的段落,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画面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的。这样将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对照着学习、思考,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比如,课文的标题是“艰苦的岁月”,可紧扣题目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当年环境的“艰苦”,再读一读课文,看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艰苦”的。

又如,“思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通常,学生只会用课文中描写红军战士的表情和神态的句子来回答。此时,如能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画面。注意老红军一边吹笛一边翘起赤脚板打拍节的动作细节,回答必定更加完美。因为在这十分艰苦的战斗岁月,老红军居然还有板有眼地吹笛,如果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还能这样一板三眼地演奏吗?

3.据图联想,发展思维。要用文字准确、生动地描述一幅图画内容,除了细心观察外,还必须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课文中的第3自然段;“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第4自然段:“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些都是课文作者根据图意展开的合理想象,这样,就使“文”显得更丰富、更有情趣。学习了作者的这些联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据图想象:小红军听到笛声,“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未来”和“希望”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品质。

二、突出课文的写作特点“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的“文”有什么特点呢?描写具体、想象合情合理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教学中,不能把这一特点简单地抄给学生,而应该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这一特点,学到写作方法。

比如,教师可先把第2自然段中描写老红军外貌和神态的内容概括为“老红军很瘦,却很精神”,继之引导学生赏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生动地描写“消瘦”和突出“很精神”的。通过学生的阅读比较,教师加以恰当点拨,就能使学生悟出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各自的好处,并把这种具体描写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又如,认识本文想象的合理性,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1自然段中,作者由塑像背景及人物身上的光与影,想象出时间是在黄昏;由红军坐的石墩、土堆想象出地点是在山坡上;由特定的时间、地点想象出周围一片寂静;由寂静的环境及红军的情态想象出笛声的悠扬。这一切的描写显得既合情又合理。

再比如,在第3自然段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以下词句:“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去掉加点的字词读一读,比较一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想想为什么要加这几个字词,进而认识到:作文应有联想或想象,但一定要合情合理。

篇10:充分看图学文 经历发现过程

充分看图学文 经历发现过程

郭沫若同志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目标的变化,与时俱进而产生的必然要求。根据新大纲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创造的精神。我在人教版第四册第八课看图学文《难忘的泼水节》中进行了一次开放式教学尝试,完全摒弃了教师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读文,在图文中探究发现,从而“自得”。

首先,我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挂出一幅彩图,故意设疑:这幅图你们在哪里看到过?因为不少同学都翻阅过课本,很容易知道这是第八课的插图。然后,拿出一些“学习星”、“小问号”等奖励性道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励学生:“大学看图读文,然后,老师看哪些同学的收获多,哪个组得到的学习星、小问号多?”学生听后笑逐颜开,马上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一边仔细看图,一边认真读文;一会儿勾勾画画,一会儿同桌商讨;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琅琅有声。有的同学抬头看到教师微笑着注视自己,越发劲头十足,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老师都能感受到一股热气,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

在汇报读后收获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个学生率先说:“我知道了傣族人过泼水节”,我相机板书:泼水节。一石激起千层浪:“跟我们汉族过春节一样,傣族的泼水节也很热闹”“泼水节也是一年一次”……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畅所欲言:傣族人的服饰、泼水节的时间、傣族人怎样过泼水节,这一次的泼水节是哪一年……大家说自己的发现,讲这一发现的依据,并理解了“火红火红、一年一度”等词语。有的学生说:“我知道1961年的.泼水节不同寻常,因为这一年周总理也来过泼水节。”我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温暖》、《补丁》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同学们说说图中哪位是周总理,结果同学们纷纷指图,我则要求不能简单地一指了事,必须用一定的方法介绍人物,让别人一听就明白,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穿着,有的说身材,有的说动作,还有的从脸上的表情来叙述。我――肯定了同学们能从不同侧面介绍周总理,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介绍人物的方法,再请他们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连贯地介绍一下周总理,学生说得有条理、又完整。大家还从周总理高兴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世界,从傣族人民簇拥着周总理那热烈的场面体会到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人民爱戴月总理。同学们从图中、文中受到这欢乐气氛的感染,也不禁“欢呼”“笑容满面”,不仅理解了“四面八方、一条条、一串串……”等词,还在朗读中很自然地读出重音,读出语气,更深切地体会了感情,朗读富有感染力。

可以说,没有了老师问题的设置,没有了串问串答,没有了琐碎分析,学生反而看得更细致,读得更认真,感情体会得更真切。课堂真正成了一池活水,一池沸腾的水。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个学生说:为什么课文第七、八段写了两次“1961年的泼水节”,我没有直接回答,先大力肯定他爱钻研,会提问题,然后让同学们为他解答。大家都想当这个小“先生”,一个个同学从不同方面表述,有的认为写两次“1961年的泼水节”不是重复,而是强调,突出了题目中的“难忘”;有的从朗读中体会到这样写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还有的认为最后两节这样写读起来顺口一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体验感情,培养了语感。在质疑环节中,还有学生提出图中也有和课文描写不一致的地方,课文说:“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可是图上周总理并没有拿树枝。我也充分肯定了他这种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的品质,表扬他认真看图、读文的学习作风。

这次开放式教学的尝试,从教学效果来看是较成功的: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

[1] [2]

篇11:看图

作者:文化路一小二一班 刘博强

一天,在文化路一小的操场上举行足球比赛,红队和蓝队对决,

看图

作文

比赛一开始,蓝队很容易的'就得到了一分。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红队的10号队员飞身地一击,把球踢进,得了一分。双方打成了平手。拉拉队们喊道:“红队进球啦!”比赛结束后,队员们都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篇12:第二册第二单元看图学文教学建议的语文论文

第二册第二单元看图学文教学建议的语文论文

统编六年制小语第二册第二单元课文,是由四篇看图学文组成的。其特点是,图文并茂且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现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谈谈如何以基础训练为主线,突破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一、观察训练教看图学文,看图是基矗对此,本组四篇课文后作业的第1题,编者都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再读课文,然后回答所提出来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看图入手,初步了解图上讲的是什么,从而为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打下基矗

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可出示幻灯或挂图设问:1.请小朋友依次看三幅图,再各用一句话把图上的意思概括出来。2.请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又如教学《司马光》,揭题后,可要求:1.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2.图上有几个人?哪个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将观察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之中,做到图文对照。如教《乌鸦喝水》第二段时,可这样进行:1.轻声读课文,看看第二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2.乌鸦看到瓶子里有水,心里会怎样?请用高兴的语气读这句话。3.瓶子里有水,乌鸦为什么喝不着呢?先看看图,再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4.再观察图上乌鸦的表情,想想这时乌鸦的心情怎样?5.乌鸦看见瓶子里有水,心里很高兴,结果喝不着,心里很着急。这前后两句话意思正好相反,中间是用了一个什么词把两句话连起来的?6.怎么办呢?是什么意思?

又如教《司马光》第四段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1.仔细看图,说说这样危急的时候,除司马光外,别的小朋友都表现得怎样?2.课文第几段是写这些小朋友的?别的小朋友在这幅图上是指哪几个小朋友?3.这一段讲别的小朋友都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从图上你是怎么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课文里又是怎样写别的小朋友都慌了?4.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小朋友惊慌的样子。

从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采取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加深理解图意,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达到了学文的目的。

二、词、句训练词句训练是看图学文的重点之一。对此,本组课文后面的`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安排了这方面的训练。教学中,我们要把词句训练放到具体的语文环境中进行,并与仔细看图结合起来。

如理解《画》中近、无、来的意思。在教学中,我们可这样进行:1.读读诗的第一、二句,比较这两句有什么不同?2.找出其中的反义词。3.谁能用近和远连起来说一句话。4.诗中还有意思相反的词吗?

又如理解《乌鸦喝水》中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时,我们可先出示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与之比较,设问: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个什么词?课文为什么要用第2句?再此基础上,可再用实物演示: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让学生体会渐渐的意思,从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再如教《司马光》第五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举、使劲和司马光用石头使劲砸缸的意思。教学中,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1.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2.举是什么意思?谁能把这个动作做给大家看一看?如果把举换成拿好不好?为什么?3.使劲是什么意思?请做一个使劲砸的动作。

4.比较司马光砸缸与司马光用石头使劲砸缸这两句话,设问: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用石头使劲砸缸?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缸很快就被砸破了?

三、朗读训练朗读训练也是看图学文的重点之一。

因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意思,提高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对此,本单元四篇课文,除第一篇要求背诵、默写外,其余都要求朗读课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可通过赛读、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抓住较为难读的长句子采用听录音、范读等方法,让学生练习断句的能力。

如《画》要着重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进行朗读。又如《乌鸦喝水》,朗读第一段时,要突出到处,读出乌鸦迫切要喝水的急切心情;第二段要读出乌鸦看见水很高兴,可是喝不着很着急的心情,最后一句怎么办呢?要读得轻而慢,表示有思考;第三段要读出想出了办法后的喜悦心情,速度稍快;第四段要用坚定有信心的语气朗读。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水渐渐升高要读得慢一些,乌鸦就喝着水了,要用轻松的语气朗读。

四、说话训练说话是小学语文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说话训练,并把说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观察图画时,可让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图意连起来说一说。如学习、观察了《小猴子下山》五幅图后,可引导学生用上先、再、又、最后等词把五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理解词义时,可让学生用每个词说一句话。学习了一段话后,可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还可把诗改说成散文。如《画》在学生理解图意和词句的意思以后,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五、识字、写字训练识字、写字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共安排了39个生字。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发挥教材的优势,先看图、学文、学句、学词,再识字。也就是说,先让学生运用拼音学文、学句、学词,在学文、学句、学词中渗透识字教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二是发挥学生已有的识字能力,在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分析字形,自学书写。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怎、旁、办、候、朋等字的读音指导;同时,要重点指导好喝、渴、片、瓜、兔、真、候、跑等字的写法。从而确保学生音读得准,字写得好。

最后在教学这组教材时,我们还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要能像细雨润物一样,将思想教育潜移默化、自然地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在看图学文中自觉地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篇13:看图作文教学反思

看图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看图作文,“图”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文”是对客观事物的文字叙述。“看图”,是通过观察思考来了解图像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作文”,是运用文字语言表达观察到的客观事物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由此可见,看图作文包括读图、思考、口头试说和文字表述四个方面,即“看、想、说、写”四个环节。因此在看图作文教学中,就要着重抓住这四个环节。

一、指导学生看。

看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看图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要指导学生全面地看,即看整幅图的全貌;细致地看,即看整幅图的每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有顺序地看,即或由近到远,或从左到右,或先总后分;分主次地看,先看主要部分,再看次要部分。只有看得全面,才能写得完整;只有看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看的顺序明确,写的层次就会清楚;抓住了图的主体,写时才能突出文章重点。

二、引导学生想。

“想”就是思考。学生看懂画面、理解画面含义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想开去,想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事物的发展和联系,想图所表达的含义。图画是形象的,通过看图,学生从感知开始到理性认识,逐步形成对画面内容的完整正确的理解。在理解图画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思考、想象,进而从静止的画面上概括出它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要会想象和联想,透过画中人物的表情、形态,分析、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动作,从眼前的活动场景,跳出画面,想象、联想事态发展的前因后果,使静止不动的画面变成一幅幅发展变化的`、活动着的“镜头”。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生动形象,充满生气、富有真情实感。

“想”,一是想画面内容。观察事物是根据画面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活动,所以,想要立足干画面,要高于画面,不能满足于客观描述;二是想图外之意,这是根据画面内容丰富想象、展开联想的思维活动。要搞清图的主题思想,据此生发开去,丰富看图作文的内容。“想”要做到:第一,让学生懂得思考在看图作文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积极动脑的自觉性,使学生明确图画上的人物和景物是静止不动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联想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第二,让学生明确想些什么,诸如画面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台行与心理活动,整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的目的和寓意等。第三,让学生懂得怎样想,首先要扣住画面主题想,其次联想、想象要合乎情理。

三、启发学生说。

“说”是看图和想图的语言表述,也体现着观察和思考的成果它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只有看得细、看得全、理解得透,才能说得通顺、说得有条理。因此要在看懂、想好的基础上说。说,要尽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要注意好中差学生之间的启发、学习、借鉴。说,不只是让学生客观地叙述自己的想法,更主要的是能使听的学生得到启发。

四、激励学生写。

“写”是看图作文的归宿,是学生作文能力的综合训练在“看”、“想”、“说”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图画上所反映的内容写下来,并要求把句子写完整,注意句子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式;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按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到连段成篇的作文过程进行训练,使之逐步了解完善这一复杂的写作过程。学生写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借鉴他人说得好的地方,进一步发挥想象,尽力把作文写好。

总之,只有做到从看到想,从想到说,从说到写,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看图作文”能力的目的。这几步缺一不可。

篇14:二年级看图作文教学

教学目的

1、学习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地观察画面的方法

2、学习有顺序地叙述画面内容的方法

3、培养连词成句的能力

教学程序

同学们,这节作文课我们学习什么呢?我想先让同学们观察一幅图画。这幅图大家几乎每天都要看到,你们知道这幅图在哪了吧?它就是我们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封面图。没想到吧?

(二)引导学生读图:

1、 引导学生先看图画的背景内容:天空、白云、小鸟、树林、草地、花朵、蜜蜂。让学生有顺序地把这些内容观察一遍。

2、 引导学生再看图画的主体内容:手拿放大镜看花的小姑娘、跪着看瓢虫的小姑娘、站着看蜘蛛的少年。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个小朋友的面部表情。

(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所看内容,看谁说的有声有色。每个小组评选一名说的最好的,准备参与全班的看图说话比赛。

2、让各小组选出的看图说话优秀的学生参与比赛,老师和学生作评委打分。

3、老师做总结,以欣赏语言激发学生看图说话兴趣。

(四)引导学生将说话变成写文:

1、老师读自己写的“下水文”,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图画内容。

2、引导学生为这幅图画起个名字,并提供以下词语,让学生依据图画内容连词成句,进而连句成篇。词语如下:飘浮、翱翔、五颜六色、翩翩起舞、专心致志、似乎、目不转睛、漫游、美丽。

3、学生看图作文,老师巡回指导。

附:(教师下水文)

野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封面”看图作文

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神奇的图画啊!

蓝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两只嫩黄色的小鸟,唱着欢乐的歌谣,翱翔在蓝天和白云之间。远处那茂密的树林,在天边堆起了绿色的云朵。金色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牵牛花抬起那彩色的喇叭,吹奏出歌颂自然的曲调,一只蜜蜂正随着这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

野外,三个天真可爱身背书包的小学生,快乐的倘佯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里。头扎独角辫的小姑娘,手拿放大镜,正在专心致志地观察一朵金黄色的无名花,似乎有了重大发现;那单腿跪着,两手撑地,头留齐肩短发的小姑娘,两只圆圆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面前草叶上爬行的七星瓢虫,似乎已经进入了瓢虫的童话世界;那伫立在大树下的蓬头少年,一手执画册,一手拿画笔,头微微扬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吊在一根细丝上的蜘蛛,似乎在等待描绘它织出“八卦阵”,勇捉“飞来将”的英姿。

他们是那样的入神,各自漫游在想象的天地里。头上的蓝天、白云,远处的树林,近处的花草,唱歌的小鸟,舞蹈的蜜蜂,宁静地陪衬着他们的身影;放大镜里的无名小花,爬行在草叶上的小虫,吊在细丝上的蜘蛛,透过他们的眼睛,活跃在他们的心灵。

一不留神,我也跌入画面,投进了大自然的怀抱里!

第2篇:《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论文

《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论文

《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论文

一 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周总理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

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第3篇:论文:关于看图学文的教学体会

论文:关于看图学文的教学体会

文章摘要: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论文:看图学文如何教教学体会,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如何使用好看图学文这种教材,使学生在看图和学文的过程中,既学得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发展了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看图学文的第一步应该是看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步是学文,通过学文,从文中抽象出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第三步,用得到的方法再回到看图,用以指导观察实践,增强对图的理解,提高观察能力。下面以《燕子》这课为例,试谈具体教法。

第一步:各观所见,自我感受。

观察是在大脑神经参与下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活动。由于感觉器官素质的差异、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虽是观察同一事物,往往各人的观察方法和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九九歌》教学设计(看图学文)

《九九歌》教学设计(看图学文)

教学目标:

1、感受农谚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魅力,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2、掌握随图、随文识字的方法。掌握引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等多种朗读和背诵的策略。在查资料、问父母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3、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感受农谚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魅力,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

寒冷的冬天快到了,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最冷吗?河水什么时候结冰?什么时候开化吗?你们知道大雁什么时候从南方飞回来吗?

我可都知道,因为我会《九九歌》。和老师一起书空,你注意到老师写“九”的笔顺了吗?再次共同书空。

你们也想知道这么多的秘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