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搭一搭(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106页“搭一搭”,107页“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搭一搭
二、动手实践。
1、以下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
(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然后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同组同学交流对比。各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3、交流讨论。
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
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
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
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看不见的是
哪一个?(让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
三、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1)出示课本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
面图形的形状。
(上面)(正面)
(2)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根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图形)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也可以根据上面的形状,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
四、反馈练习,深化体会认识。
1、从二个方向观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
(1)出示课本78页试一试第一题图
(正面)(左面)
(2)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4)注意到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状不一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能说一说为什么搭的不一样吗?(让生认识到根据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形状)
2、二个方向观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图
(2)引导生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从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有几个?进行充分想象。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摆放实物搭出这样的立体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虽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图形,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五、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感受。
(2)观察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或从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都需要想象,要注意到哪是暴露的看得见的,哪是被遮挡的看不见,就找到了应当画什么和不能画出什么。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画出的图形并不代表现实中存在的所有小立方块。只有从三个方向观察才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二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观察的范围(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108页例题、“试一试”,109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猴子爬上树张望墙里桃子的情境。(课本108页的图)
你知道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是哪一点吗?
指名回答。启发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为数学中的“线”,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
你能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在哪里吗?请你试一试。
2、操作感知。
3、展示发现。
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草图,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组织学生评价交流。
4、小结: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我们要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巩固练习。
课本109页“试一试”。
第1题:将电灯和杆子的上端看做两点,过这两点画线。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告诉他们影子的长短与杆离路灯的距离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这一点要到初中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才能学习到。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再次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2题: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步缩小。可以画出客车在不同的位置时司机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
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了,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
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当车继续向A行驶时一直到过了建筑物A,所观察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的变化。
第3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四、布置作业。
课本109页“实践活动”。
(1)足球场内的声音(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110页例题及111页“试一试”。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足球比赛教学情境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关于足球比赛,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场足球比赛过程中,足球场内的声音变化情况。
板书课题:足球场内的声音
二、观察、思考与发现
出示课本110页拆线统计图
1、初步理解图意。
审一幅什么样的统计图?
在这幅拆线统计图中,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
你知道拆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吗?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
a、独立思考。
b、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说答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过了2时45分(即165)。
(2)解决问题(2)。比赛开始前半时,足球场内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a、独立思考。
b、合作交流。
老师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从图中得出结论的。
引导学生理解:比赛开始前半小时,足球场内的声音逐渐变大,从开始没有声音逐渐变成声音大。(因为拆线斜着往上伸)
(3)解决问题(3)。上半场什么时间足球场的声音变得非常大?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a、独立思考。
b、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上半场20分,足球场的声音变得非常大,可能是主场球队进了球,球迷在欢呼。
(4)解决问题(4)。在半场休息时,足球场内的声音如何?
a、独立思考。
b、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半场休息时,足球场内的声音变化不大,一直比较安静。(因为折线比较平稳)
(5)解决问题(5)。描述下半场足球场内音量变化的情况以及比赛的情形。
a、独立思考。
b、合作交流。
(6)解决问题(6)。比赛结束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变得如何?
a、独立思考。
b、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比赛结束时,足球场内的声音一下子变得非常大,估计是获胜的球迷在欢呼(因为拆线直线往上伸)。
3、小结
通过刚才的思考与讨论,你有什么体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11页中的“试一试”。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112页中的“练一练”。
2、成员间的关系(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3页例题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交流体会图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根据图分析一些简单关系的问题。
板书课题:成员间的关系
二、观察、思考与交流。
呈现课本113页的图。
理解图意。
这幅图反映了什么内容?
小冬家祖孙三代有哪些成员?
解决问题:小冬和小丽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小冬和小丽是堂兄妹或堂姐弟的关系。
用字母表示个家庭成员。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成员并画出图来吗?
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画一画,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每个字母表示的含义。
出示课本113页的关系图。
想一想:
如果A代表爷爷和奶奶,B代表爸爸和妈妈,那么C、G、F分别代表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114页的“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图能清晰、简洁表达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2篇: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观察5~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内容: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多看到的形状。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物体,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学习过观察物体,回忆一下,关于观察物体,你知道些什么?
二、学习例题:
1、分组,先取4个正方体,按照例题的样子摆一摆添1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
分组操作。在操作中,思考:你有几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1)正面看到的是什么样的?
老师随学生回答画一画:
(2)你有哪几种摆法?在摆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2、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学生分组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几种摆法?怎么摆能较快地摆出多种摆法?
全班交流:
3、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呢?
学生继续分组操作。
再交流:先随学生回答,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形状: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观察,然后再连线。
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立体图来说说可以怎样找到不同方位看 601
到的形状。
2、先照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看一看。这三个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3、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分别摆一摆
先让学生分组去摆一摆,摆完之后再交流,如果有多种摆法,最好建议学生能从自己摆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角度来说。
4、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再摆一摆
可指名学生说一说,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自己是怎么数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观察物体,和以前学的比,你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观察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教学内容: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由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的组合图形,感受物体的相对位置和空间位置关系。
2、通过观察视图,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读“视图”,学习例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请大家看看书上第54页,说说图上的男孩、女孩分别是怎么摆5个正方体?
与书上第52页的摆法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这样的摆法。
2、学习例题:
观察这张例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会有什么结果?
全班交流:从正面看到的是不相同的。2个和3个的位置交换了一下。
3、试一试
如果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与原来相同,还可以怎样摆?
先指名再说一说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再请学生想这样的形状,先要怎么摆?然后接着怎么摆?
如果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与原来相同,还可以怎样摆?请学生模仿刚才的方法,比较有序地边说边摆。
二、完成想想做做
1、看左边的视图,连线。
如果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再请学生说说自己连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2、用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摆。如果右图(略)是从正面看到的,应该怎样摆?
补充:能否从侧面看到这个样子呢?怎么摆?
3、下面的房子模型,有的从某一面看到的是(图略),先找一找是哪几个,再分别说一说是从哪面看到的。
老师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简单画出分别从三个面看到的示意图。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从众多的示意图中,你发现还有相同的观察结果吗?说说是什么形状和几号模型的哪个角度看到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4、思考题:
把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右边的样子,从哪两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还有一个面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呢?
三、学生的操作活动
我们今天又研究了观察物体,请有兴趣的的学习小组,可以用5个小正方体继续摆,可以像书上的样子,考考你周围的同学。
第3篇: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第六单元:走进商场――观察物体
信息窗1:辨认组合的实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2~80页。
教材简析
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它是“空间与图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选取的素材是生活场景,这样的素材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观察与交流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同时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
第4篇:《观察物体》教案设计
《观察物体》教案设计
在三年级上、下两册教材里,先后教学了由2个、3个或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学生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上再摆一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新摆成的物体的某个视图与原来保持不变;第二段是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正方体,这组正方体摆成并列的、不相连的两部分。安排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摆一摆、看一看是本单元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切不能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画来代替观察实物。
1 在摆正方体的活动中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第52页例题里已经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了一个物体,学生已
第5篇:《观察物体》教案设计
观察物体
(二)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信息窗2 第1课时 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新授)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难点: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教具、学具:
教具:教学课件,大正方体 学具:每人六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商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