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永别传作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23 07:13: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方仲永别传作文

方仲永别传作文

石桥上,站着一位青年男子,衣着华丽。他是谁?他就是我——新科状元方仲永。风景依旧,但看在我的眼里,却让我百感交集。

往事如烟……

那年,也是这样的一个夜晚。二十岁的我,已经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农民。我家世代以耕田为业,吃不饱,穿不暖,生活贫困。一想到今后就要过这样的日子,我的心就隐隐作痛。更没想到的是,我竟为一碗米受尽白眼。父亲久病不起,想喝上一碗白米粥,可是,家里早就断炊了。我只好拿着碗,腆着脸再想向乡邻借。米不仅没借到,反而受到了无尽的奚落。那些尖刻的语言,像无数把锋利的`刀,割着我的自尊。我的心在滴血。

过去,人们认为我是神童,想尽办法巴结我,恨不得把我捧上天。自从一个叫王安石的写了一篇《伤仲永》后,我就名声扫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被许多父母当做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不仅没人再请我写诗,就连做雇工也没人要。谁知祸不单行,父亲一病不起。开始,还有乡邻借米借面,后来人见人躲,弄得像现在这样,走投无路了。没想到,世态竟然这样的炎凉。端着空空的碗,站在石桥上,我万念俱灰。

不,不行,我不能这样颓废下去。想我还是幼童时便能作诗,上天其实待我不薄啊。我怎能辜负上天的宠爱,就这样草草地结束生命?“我——方仲永,在此立誓,此生定要发奋读书,光宗耀祖!”

回到家中,父亲告诉我,王安石王大人来过,送了米和一些钱,叮嘱我读书学习。

此后,父亲吃上了饱饭,病也好了。我便租了田,白天勤劳耕作,夜晚便挑灯夜读。一天,父亲对我说:“仲永,咱们家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业,当初不让你学习是为父的过错,如今你好好读书便是,田地为父一个人忙得过来!”我看见他眼里分明闪着泪光,我刚想拒绝,父亲便向我摇头,眼里尽是对我的浓浓爱意……

寒来暑往,一晃就过去了五年。这五年,除了耕田种地,我足不出户,埋头读书。

一个春天的清晨,我告别父亲,悄悄地踏上了进京赶考的道路。一路我省吃俭用,节省下铜板买书读。渐渐地,我明白了,父亲当年所谓的“贪小钱”,不让我学习,是为了让我经过一番磨练,戒骄戒躁。王安石王大人写《伤仲永》,也是为了让我振作起来。他们的用心何其良苦啊。要不是王大人不时的暗中资助接济,我方仲永还不知道是怎么个样子。世人其实都不明白!不明白啊!

考试结束后,我自我感觉良好。我在客栈静等结果,但是心里却早已乱成一团麻,我真害怕,害怕落第。

“放榜了!放榜了!”路边一阵喧闹,我急忙跑下楼去,胡乱扒开人群,在“金榜”上寻找着我的名字,心都快要要跳到嗓子眼儿了。“探花”李四,“榜眼”赵三,“状元”郑书……一路看下来,就是独独找不到“方仲永”三个字。不公,不公,老天不公啊!我拼死苦读,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个结果。当初立誓算什么?如今这样算什么?我颓然歪在地上,双目无神,好心人来拉我劝我,我不听不感不受。

“徐大人到,闲杂人等一律避开!”一侍卫高声叫道,看榜的秀才纷纷伏地,我也是。“刚才,不是皇榜,不知是哪个促狭鬼的恶作剧。圣上派下官徐某公布名次……‘探花’刘秀,‘榜眼’张合,‘状元’——方仲永!三日后举行‘状元游’大典!”

“父亲,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王大人,我真是要谢谢你啊!’’我兴奋得手舞足蹈。街上的人,目光纷纷投向我,都想一睹新科状元的风采。

现在,我回到家乡,屏退左右,独自来到这石桥上。我想了很多很多。读书改变命运,“泯然众人”只要发奋学习,同样能够“贤于材人”。我要兴办学校,以《伤仲永》和“状元方仲永”为活生生的教材,践行王大人的人才观,让更多的人“受于人”,成为社会需要的“材人”。

第2篇:《方仲永》翻译

《方仲永》翻译

方仲永通过对方仲永从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的惋惜之情,揭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方仲永》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

译:(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译: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他的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

10.卒之为众人。

译:最终成为普通的人。

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第3篇:方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是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主人公。公元1025年(北宋天圣三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声名鹊起,其拿手好戏是“指物作诗”。

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方仲永读后感

方仲永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仲永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方仲永读后感1

读完《伤仲永》,一种既惋惜又愤恨的心情油然而生。

仲永,他不仅是天才,还是国家将来的栋梁之才,天资通达聪慧,小小年纪便会作诗,但沦落到“泯然众人”的结果,无不让人遗憾。如何的问题让这样一个天赋过人的幼芽调零?罪魁祸首首先是他的父亲。在伤仲永小的时候,稍有成就便终止学习,四处作诗挣钱,这样的'贪图小利,愚昧无知使得天才未能及时受到教育而沦为“庸人”.这也时刻警示着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他最好的教育,不要白白荒废掉孩子的一生。

是啊,天资能够带来优势,省去许多弯路。但如果失去努力,一起将从零开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方仲永》读后感作文

《方仲永》读后感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仲永》读后感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方仲永》,它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可它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

方仲永变成了普通人,责任全在他的父亲,因为他不让方仲永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尽管方仲永的天赋是多么的高,他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那么点,而他不再更新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方仲永小学作文

方仲永小学作文

我们的整个世界是,什么都有,有句话说得好,“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像方仲永这样的“神童”。仲永在五岁那年就懂得作诗,这无疑可以称之为“神童”,他的才能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他进书院读书,长大之后,肯定是普天之下难得的人才,为国家效力,他那天生就有的才能,这可是他的福份,因为在他那时,有许多人不会作诗,还有的人考不上,而若读诗书,有的人都读到老还在考,有句话说得好:“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而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所以说知道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知识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无边无际,是我们学习学不完的,而仲永的父亲却不让仲永接受后天的教育,长大之,便成为智力比平常人都不如的人。

但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要好好的'学习,不要整天无所事事的,因为“书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古文《方仲永》读后感

古文《方仲永》读后感(共12篇)由网友 “世界第一设计师”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文《方仲永》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古文《方仲永》读后感

古文《方仲永》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方仲永》,它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可它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神童,没有摸过笔,就会写字;没有上过学,就会作诗。而且作出的诗“文理皆有可观者。”本来他是应该接受教育,使他的天分充分发挥出来的,可是他的爸爸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天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以此来赚钱,使方仲永小小年纪就成了一个卖艺的.!

转眼间,仲永已经15岁了,按道理来说,他应该诗作得更好的,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他虽然还能作诗,可是诗已经作得没有以前好了。

仲永21岁时,已经好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听说过他是神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方仲永的读后感

方仲永的读后感

方仲永读后感400字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方仲永》,它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可它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神童,没有摸过笔,就会写字;没有上过学,就会作诗。而且作出的诗“文理皆有可观者。”本来他是应该接受教育,使他的天分充分发挥出来的,可是他的爸爸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天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以此来赚钱,使方仲永小小年纪就成了一个卖艺的!

转眼间,仲永已经15岁了,按道理来说,他应该诗作得更好的,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他虽然还能作诗,可是诗已经作得没有以前好了。

仲永21岁时,已经好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听说过他是神童的人看到他绝对想不到他5岁时就能够作诗!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触——方仲永天资聪颖,可是因为后天没有去学习,接受教育,而导致长大后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王安石伤方仲永

王安石伤方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神童方仲永的不幸

神童方仲永的不幸

有個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個農人家庭。他家裏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一個文化人。他長到5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是個什麽模樣。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裏人要紙墨筆硯,說想寫詩。

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裏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4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

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一緻認爲他寫得不錯。于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知道的人不免個個稱奇。

從此,方仲永家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家玩,有的當場出題要小仲永作詩。

小仲永不論什麽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内容深刻雅緻,文采絢麗多姿,得到腥速澷p。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了縣裏,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都認爲他是個神童。縣裏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連他父親的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不少。

那些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方仲永别传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方仲永别传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