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
从五十年代的三反五反运动,偌大的中国,时隔六十年,再次吹起了反浪费的嘹亮号角。时下的中国,和五十年代相比,不知道要强多少。可是,即使是现在的中国,因为人口太多,每一年还要从国外进口粮食7200万吨,就是在这样的粮食供应情况下,在一些大型饭店,舌尖上的浪费十分惊人,上百元甚至几百元一盘的菜,竟然刚刚吃了一小半,就白白倒掉。这种浪费,与其说是可耻,还不如说是犯罪。近三天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拿出寸时寸金的宝贵时间,对于舌尖上的浪费进行了内容详实的报道,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中央坚决反对浪费的决心和毅力,让人们感觉到时下的党中央在“八荣八耻”基础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浪费,更反对公费浪费的口号。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这是朱子治家格言上的话。现在,许多人对于公费浪费形成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那就是,公费浪费是另一种形式的贪污。对于浪费,可以说形式五花八门,有人甚至指责城市建设的浪费,说商品房供大于求,而且即使门前濒临大道,还要留出几米宽的地方种树。但是,我觉得,这和饮食上的浪费相比,即舌尖上的浪费要好得多,换句话说,城市建设的浪费,即使一时半会儿有闲置的房产,可是,这些房产从总体来说毕竟不是食品,不会馊也不会坏,即使三年五年甚至更多一些时候没有派上用场,但是,迟早会有用的。可是,舌尖上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啊。一万元一平米的房子,十年后,除了涨价以外,房子依然还在。可是,一桌上千元的佳肴,二十桌要是浪费一半的话,也就是浪费一万元,舌尖上的一万元,倒进泔水桶,只要一分钟的时间。
用公款消费的人们,最好记住下面的话:尔禄尔俸,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从舌尖上的来源看,浪费也的确是欺心欺天的犯罪。为了挖松茸,人们要步行到二十公里的山里去,为了冬天的捕捞,七十七岁的东北老汉要冒着冰天雪地,破冰抓鱼,那是多大辛苦啊。
舌尖上的中国很美好,舌尖上的浪费很可耻。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应该从每一个人做起。
对于舌尖上的浪费,我觉得有两句俗语有必要提请大家记住,一句是中国人说的: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另一句是西班牙人说的: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为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繁荣下去,世世代代没有人只能披着破大氅,请珍惜我们手中的粮食,更珍惜我们桌上的佳肴。
第2篇:舌尖上的中国
普通人视角的味觉审美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王立影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0 摘要: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而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本文拟从纪录片的平民理念、艺术审美、社会认同以及商业化制作四个方面来探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平民理念、文化认同、营销方略
纪录片融合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它具有传递信息、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是以纪录片的纪实性为基础。纪实作为一种创作风格,在我国始于八十年代末期,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纪录片的纪实性从理论到创作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的时代,“纪实”成了影像时代高品位文化的重要代表,并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今年继《故宫100》和《春晚》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创大片,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担任顾问。剧组跨越国内60个地区,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全篇共分为7集。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7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
自2012年5月14日起每晚10点半开播连续七天,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第4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和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差不多,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虽然没有超过《故宫》播出时的0.6%,但由“舌尖”引起的排山倒海般的蝴蝶效应仍在继续。之所以引发这样的热捧,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平民理念、艺术审美、社会文化、商业化制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有所启示。
一、纪录片平民理念,善讲故事的探索
以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为基本出发点,以平等、理解的视角与百姓沟通
交流,这可以认为是纪录片平民化创作理念。平民化今天看来较易理解的观念在当时的转变却是相当的不容易,形式虽然不能决定一切,但纪录片的形式至少保障了为当时的中国建立一个平台,在这里以平视的视角对待观众,在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心建立了一个与普通老百姓交流的空间,中国的普通人第一次真切地关注着屏幕上的故事,每个人都开始相信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走向屏幕讲述自己的故事,接受别人的关心与问候。而这一切都与纪录片所具有的交流、沟通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即为如此,没有“高大全”的人物,没有“高高至上”的口号,故事里的人物是小人物,故事里的情感是素感情,故事里的感动是真感动。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
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有的只是“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以及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等等。“小人物”的故事用“蒙太奇”的手法串场,依主题排序出场,没有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得都是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重在趣味性上,一个故事或跟厨师,或跟获取食材的人或跟享用美食的人息息相关、处处有情。好的纪录片就是曲折的吸引人故事,让小人物的“小意义”生发出“大意义”,是在创作的虚拟与新闻的真实之间找寻平衡。
二、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
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个体来说,它在创作中所兴发的审美体验,应该是独创性的,否则就不具有创造价值和先锋性,但它同时又要求是普遍可传达的,表达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所以纪录片必须采用符合大众普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影片首次使用了SONY-F3等一系列最新技术设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在剪辑上,《舌尖上的中国》按照欧美流行纪录片拍摄模式,用碎片式的叙述方式来介绍美食,契合现在观众的观赏习惯。包括叙事的节奏,《舌尖》更加符合国际销售市场的喜好,节奏相对较快,转场较频繁、镜头切换较多、人物的故事讲述被切割成若干个带有“悬念”的片断,诱人不断地看下去,语言有质感、调句短而有力、信息量密集。先前的纪录片是一首诗词加上一段故事,播了十余分钟还没唤出正题,却唤来了观众的转台。《舌尖上的中国》则需要观众凝神来看。
另外,《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微距摄影”手法,把所有食材里面的天然图案都展现得非常唯美。以前的片子很少有用微距镜头展现事物的结构美、图像,而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了解一个微观世界。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的审美情趣。
三、社会文化认同,引发民族的情感共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而这部纪录片的思路要概括成四句话就是就地取材、就材化味、就味品人、就人成文。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地缘环境来寻找食物,就食材化成种种迷人的味道,然后我们从这些味道中品出了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最后通过讲述日常生活百态成就了中国文化的深沉呈现,可谓由俗见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流文化作品的吸引力与传播力,将美食作为切入点来传播中国文化,视野开阔,返璞归真,动人心魄。
《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和历史巧妙地掺绊在一起,通过美食展现历史的醇厚,展现中国人的人生百味。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网友表示边看、边饿、边流泪的原因。一道道美食除了勾起观众的馋虫,也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越是简单,越是家常的菜肴,反而让人越是容易泪流满面,“小时候的味道”、“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到影片中的一幅幅画面,尤其是和家乡有关的部分,亲切感溢于言表,但也让离家在外的莘莘游子更添了一分乡愁。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 《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片子其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舌尖上的中国》仅仅是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存在,更多的体现了温暖和人情味。“让世界了解中国”,这也是陈晓卿做《舌尖上的中国》的初衷,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2],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四、商业化制作,造就成功的营销方略
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艺术,它还是商品。制作人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制作周期、制作成本和投入支出。这样可以带来下面几个好处,首先,在创作者的组合上,就要考虑到编导的品味,考虑创作者驾驭的能力,这是一个脑力的支出,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上的收入和产出的均衡,也就是说,要考虑有没有利润空间,要改变过去那种由电视台出资,创作者只管把片子做出来,能否具有收视率,有多少观众爱看,能否销售出去作者一概不管的状况。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就在于它的商业化运作与营销上。
(一)好名字,营销的基础
国内各电视台拍摄的美食纪录片不少,多个美食节目也长年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能脱颖而出,和其片名让人眼前一亮不无关系。据早报记者了解,上月的戛纳电视节上,该片在所有中国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位居第二,电视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也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他说他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这部片子的制片人陈晓卿承认这个片名斟酌了很久,“我们希望大家能在纪录片里看到中国的变化。有句英文叫‘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就是这个意思。说到底,就是用这种味觉审美去观照我们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
某卫视总编室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片名非常重要,就像网络上的‘标题党’一样,不在瞬间抓住眼球,就不容易引起关注。其实央视有个节目《乡土》,也是介绍各地美食的纪录片,而且拍得非常好,不少人评价甚至比《舌尖上的中国》更好看,但有多少人听了‘乡土’这个名字还有兴趣去看呢?”
(二)新媒体,强大的网络传播力
这部7集纪录片刚刚播出,就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并在微博上迅速形成话题,成为微博话题榜首。总导演陈晓卿对影片一句简单的介绍,被先后转发了十几万条,一时间《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微博刷屏“利器”,不得不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当下强大的网络传播力。其次,在百度首页中,已经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链接,不得不说产生这种推广所带来的价值,一个可以推广自己美食独特性的专题页面,“民以食为天”在以经验为主题的栏目中,美食总是会勾起每个人的胃口;所以百度经验首页一个链接就可以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报道,从而为舌尖上的中国造势。[3] 另外,网购也间接给这纪录片“加温”了不少,双方达到共赢。据统计从2012年5月14日首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环比增长13.54%,尤其是在“舌尖”第三集出现的徽派土特产“毛豆腐”,搜索量暴涨了48倍。5月14日播出的第一集介绍了云南诺邓火腿之后,某售卖诺邓火腿的淘宝店立即产生了33笔订单,其中32笔都是在当晚11点后产生的。
虽然已经播出结束,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余热依然未退,不少观众还在期待着第二季、第三季。而影片中的旁白也被网友称为“舌尖体”迅速走红,《舌尖上的美国》、《舌尖上的英国》以及“舌尖上的母校”等等,网友们用《舌尖上的中国》旁白句式调侃着各国美食以及自己的母校。
(三)、央视一套,成功的助推力
该片子走红除了网络营销以外,还有两个先决条件,一、央视纪实频道成立,让许多纪录片导演有了一个很扎实的平台去拍摄;
二、央视一套从4月改版,给
出了黄金时间段播放放纪录片,功不可没。该片于今年4月16日央视综合频道开播的《魅力〃纪录》栏目,它替换了过去在这个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此举是坚持以文化和品质为先,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充分凸显中央电视台的媒体社会责任。《舌尖上的中国》作为《魅力〃纪录》栏目第一部首播的中国原创优秀纪录片,大大提升了纪录片在全国电视观众中的传播影响力,也充分证明了纪录片这一高端主流文化产品正在日益彰显出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4]。它不是文化领域的一个普通作品,而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事件。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实践,它为中国现实类纪录片的创造在题材上、制作上、传播上都提供了诸多可供思考、借鉴之处。我们要通过继续努力和创新,让纪录片更加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让观众在纪录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人民精神风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
参考文献
[1]任远:《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和创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5期。
[2]孙剑英《: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问题的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7期,第26页。
[3]张力峰:《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道路》[J].1《职业圈》2007年12期
[4]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0页
作者姓名:王立影;
作者单位: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职称:助教;
学历:硕士研究生;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年12月2日 年龄:30;
籍贯:吉林长春;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 作者详细住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龙首北路西段54号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二部 石科学(收)
邮编:710000 电子邮箱:wangliyingnews@126.com
作者电话:***,***
第3篇: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拍摄的七集美食专题纪录片。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引起巨大的反响。作为一名电视人,我也受益匪浅。
尤其是灵动而跳跃的背景音乐,香格里拉山坡上滴着露珠的松茸,黄土高原上大声吆喝叫卖黄馍馍的大爷,南海边上对着已故故丈夫照片沉思的虾酱奶奶,土锅中冒着香气汩汩作响的香辣鱼,解说员天籁般的画外音,以及现场同期声。。。到现在还是记忆很深,这就是很多现代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在央视,走红在网络。看了这部片,我觉得电视不再是可有可无,家庭主妇觉得美食不再是遥不可及,美食引发的各种讨论,铺天盖地。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成功,对于道德的回归,甚至是对于人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浩若星空的历史长
第4篇:舌尖上的中国
Who wants “A Bite of China”? That's the name of a new TV show that's sparked a wave of food buying among gourmet-seeking gastronomes, eager to taste something new.The CCTV Channel One show began just two weeks ago, featuring traditional regional specialty dishes.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unusual ingredients needed to make them!It's causing a spendin
第5篇:“舌尖上的中国”
现在很多人最喜欢看的是美食节目吧?现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即将开播了,让我们来回顾下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舌尖上的中国》一共分为七集: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
《自然的馈赠》展现了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因而带给人们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