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历史悠久、伏根深远而着称于世。在讨论中华民族体育的历史变迁时,我们有必要顺着历史的脉流,作一些概观的鸟瞰,以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大体轨迹。
1 原始杜会形成---民族传统体育的端倪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的古代文明史,从很早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作为通过整体运动达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养生活动和存在于各种祭祀、表演技艺中的类似近代体育活动,几千年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沿袭,它们是古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 原始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条件
据史料证明,从古猿到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中国大地上人类进化的顺序没有缺环。从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有一条较完善的文化进化线索。人从低级动物中脱颖而出,是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发展升华的结果。文化的起源,同步于人的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的发展。制造工具是人的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发生突变的标志,也是文明起源、荫动的标志。从石器、铜器到铁器、蒸汽机、电功机,再到电脑,工具标立了人类历史文明的界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伴随着中国人的出现而出现。最初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群居野处,靠简单的采集与捕猎为生,他们赤身裸体,生食,赤手空拳地与自然搏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随后,他们开始使用石器,学会了用火,并形成熟食习惯。于是,从动物界逐渐脱离出来。距今 7 000 年至 5 000 年的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和仰韶遗址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有一定数量。[1]
后来,弓箭、车、船等工具得到了发明和广泛使用。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区,以东北、内蒙和西北为中心的渔猎、游牧区,并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体系。[1]
1.2 物质文化的进步使民族传统体育出现端倪
“上古文化的萌动是以物质文化的制造为发轫标志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原始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2.1 原始人类思想的混浊,宗教活动呈现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处于人物混同的模糊状态。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活的改进,智力有了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对于不知的自然现象归之为神,巫教神灵的思想逐渐产生。伴随着物质文化的进步,语言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形成。原始先民开始创作神话与歌谣。这些神话与歌谣活动都蕴涵着诸多民族传统体育的因素,在以后的发展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2 原始各部落兼并战争,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出现,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尖锐化了就出现战争。军事武艺的产生发展与军队的训练有关,青铜兵器的出现正是武技由原始萌芽到正式产生的重要标志。部落之间的人类掌握兵器并进行相关的训练,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进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具有光辉灿烂体育传统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萌芽,这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远古时代的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2 华夏族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肇始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距今 5 000 年左右原始社会开始瓦解,逐步结束了“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奴隶制社会。作为炎黄两族胄裔的夏人、商人、周人先后建立了夏(公元前 2070 年~前 1600 年)、商(公元前 1600~前 1046 年)、周(公元前 1046 年~前 256 年)三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 770 年西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社会急剧动荡,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到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变阶段。[3]
2.1 先秦时期---汉族建立
据史学资料表明,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汇聚的中心,先民在使用木耒、石耜、骨铲等原始农耕工具的生产条件下,比其他地区易于耕作。因此,中原地区成为原始农耕业发展比较充分的地区。
2.2 百家竞起,文化发煌,民族传统体育举足起步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文化初步发展的时期,开始出现文字;夏以前只是文字符号,商代则有了甲骨文,西周出现金文。文字的发明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
随着文字的进化,着作文献开始问世,从而大大加速了思想意识、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周人的哲学观念,在承袭夏、商信奉神权、尊奉天命的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迁徙与融会
汉族是华夏族融合了许多古代民族或氏族部落集团而形成的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从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中国的世居民族各自经历了一个融合、演变、形成、发展的过程。
3.1 民族传统养生术融合发展
魏晋南北朝,社会矛盾复杂。除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外,还有皇家与士族的矛盾、士族与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形成南北对峙。政治上动荡不安,相互对立厮杀,争权夺利,社会秩序紊乱,使得一些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地主阶级分子,一方面不满现实,梦想靠神仙方术以求长生;另一方面又采取及时行乐的方式打发时光。
3.2 民族习武风尚日渐规范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各民族融合最为迅速的时期。军队训练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东晋十六国以来,“取士拔才”“必先弓马”,随着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大规模进入中原,形成了以骑兵为主的步骑联合的新型阵战方式,这就要求士兵更熟练地使用长短兵器,步射与骑射技艺得到了较大发展,技术训练出现了程序化的趋势。[1][8]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回光交替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统一体发展与巩固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回光交替的重要时期。
4.1 社会发展的进程
唐朝贞观盛世之后,国家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代。公元 960 年,赵匡胤建宋,与并立的辽、金、西夏、葱岭西回鹘、大理等政权相对峙。虽属不同族体所建,但尚未窒息封建文化繁荣盛期的余波,浪峰迭起,光华四射,各自在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这就为中华民族在元、明、清 700 年间的统一发展铺平了道路。
4.2 民族传统体育的新发展
4.2.1 宋明理学导致重文轻武理学亦称道学,肇始于唐代,形成于两宋,发展于明清,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派别。理学提出的封建伦常道德、存养、克治等理论,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进取开放。像汉、唐兴盛的蹴鞠,由多球门互相争强的踢法改为一门踢,而且是先队长后队员轮流踢,因为长幼有序。到了明代,球门也没有了,只有“一般场户”的踢法。
4.2.2 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武术的产生自有文字记载,随着社会发展的质的变化,明清时各种武术流派此起被伏,这时的武术从理论到实践,从练功方法到演练手段,逐步形成了-个独立的体系,开始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发展,与宗教组织和秘密宗教相联系的民间习武,寺院僧侣的练武和表演艺术等的长期浸润、积淀、凝聚,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特征。
综上所述,两宋明清期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武术的形成,全民尚武、内涵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特别是养生学着述的大量问世,标志着我国传统体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
市民文化的兴起,促使体育娱乐活动进一步深入民间。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广泛的开展和流传。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空前活跃并达到了基本完善的时代。
5 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的盛兴
中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 30 年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省-级的民族运动会此起彼伏,全国性的民族运动会四年一次,并逐步形成了较正规的竞赛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和文史办都把民族体育资料的挖掘整理纳入到工作范围,出版了一些书刊,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空前的传播与交流。[13]
5.1 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普遍开展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新的内容,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新的发展,已成为体现国家兴旺、民族发达的象征。改革开放 30 年来,党和政府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普遍提倡、重点扶持、逐步发展的方针,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如:反映民族繁衍的西南许多民族的丢包、黎族的跳竹竿、侗族的哆毽、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羌族的推杆、朝鲜族的跳板、旧时汉族妇女的走夜等;反映生产劳动的回族掼牛、蒙古族的布鲁、回族的斗牛、瑶族的跳鼓、苗族的划龙舟、白族的耍海、高山族的杆球、赫哲族的叉草球;反映军事活动性质的各个民族的武术;反映民族起源、复兴、发展等有关历史或神话人物的赛龙舟、彝族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地域特征的南人善舟、北人善骑等民族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狭小的地域内放射性地迅速扩大范围,并随着各民族的密切交往迅速推广。
5.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世界
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使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造福人类,国家通过对武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理,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发扬光大方针的指导下,加强外部联系,传播武术文化,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
继而,不同国家、地区成立武术联合会。世界武术锦标赛和洲际武术锦标赛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举行。
1990 年北京举行第十一届亚运会,武术被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迈出了“把武术推向世界”的第-步,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看到武术的最终历史使命---进入奥运会,代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运动项目即将全面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个过程正在加速。各民族通过长期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各自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继承中发展,在历史进程中,通过民族文化融合积淀,最终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会被全人类所接受。
第2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体育文化的互补作用,笔者认为加强理论完善,宏扬文化传统;加强国际化趋势,融入世界文化;强化中国特色,继承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共生之路。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化自觉
1全球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在体育上的影响,集中地展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及各单项运动会上,无一渗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及评判标准,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理念出现了差异乃至于“冲突”。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一切都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极力想在国际体育舞台上表现中华民族的国力,经历了多次改造的武术,终于按照西方体育的标准和模式逐渐在国际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以至于形成现在的“舞术”,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武术内涵的精髓。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进程中丢失了传统,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忘记了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留下生存的空间,一度造成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身份和定位出现了危机,文化认同越来越困难。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统一体,具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56个民族创造了上千种的传统体育文化,犹如一个浩瀚的文化宝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革故鼎新,继往开来,悉心呵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身份。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区别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是不仅要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长处,还应了解自己文化的短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推己及人,以健康的和豁达的心胸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深受儒家、道家、法家文化的影响,与当今的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前行,人们越来越关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中的价值体系,对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1)产生于工业文明的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与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含蓄深邃、朴质内向、天人合一的'理念,达到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与西方体育相比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烈的个性,对于平衡西方体育文化的偏颇,可以起到一种难能可贵的互补作用。(2)现代西方体育的伦理学基础薄弱,许多项目是缺乏传统文化滋润的“试管婴儿”,因而带来了暴力、、服用禁药,过分职业化和商业化弊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讲究集团利益和宗教等传统的伦理观念恰恰可以对此产生良好的互补作用。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术、气功和传统的养身保健法,因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正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被重新认识和研究,日益明确地被赋予防病保健等意义,逐渐聚合进入现代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
3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系统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认为,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和民族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全球共生共长,不同以利于相辅相成。因此,保存和强化56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殊性,从而达到保持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属性,强化身份认同,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3。1激活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与认同
发展人类学常用的两个概念,参与和赋权,既是理论,也是方法。一些地方发展项目采用了这两种理论和方法,结果表明当社区和社区成员参与发展项目的计划和决策过程、被授权管理和控制他们自己的资源和未来时,平等发展最有可能实现。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的民众,而不是政府机构,更不是专家、学者。
3。2“求同存异”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2。1加强国际化趋势,融入世界体育文化
我们要利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的条件,借鉴现代体育文化的组织制度和以奋发与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现阶段,武术、中国式摔跤、龙舟竞渡、围棋、中国象棋、风筝等项目在国际上也举办了多次的赛事,并成立了国际单项组织,入会的国家有扩大的趋势,这对项目的在国际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数量太少,需要体育界的有识之士筛选有特色的、在国内开展得比较好的项目,经过适当的改造,使其尽可能地靠近或是符合现代体育的评价标准,并且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底蕴。
3。2。2强化民族特色,立足本土,发扬传统文化
全球化时代表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要以进入奥运会为最终发展目标。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这是由各民族所处的特殊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只适于在本民族内开展,有的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如我国彝族的阿细跳月、苗族的跳芦笙、瑶族的长鼓舞、黎族的跳竹竿、纳西族的东巴跳等,这些项目都是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近两年体育界对“东巴跳”的多项研究证明,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说明它能够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3。3加快理论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扎根“沃土”
1997年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学,随后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时至今日已有20年的时间。民族传统体育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近几年呈下降的趋势,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涵盖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各个领域,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属于一门超级交叉的学科,包含了文化学、教育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人类学等。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历程漫长,而现在分得很清楚的各种文化艺术门类,在其原始积淀期是共生体,融和了宗教、艺术、教育等诸种成分,因此,文献古籍中没有“体育”一词。当它被冠以“体育”这一称谓之初,自然的出现了各种分歧,至今学术界仍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如“醒狮”,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项目,融武术为一体,当之无愧的属于体育项目。但是,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上赫然冠以“民间舞蹈”的范畴,成为了舞蹈项目,到底是体育还是艺术,民族传统体育学需要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一位文化巨人曾经说过,理论的命运取决于它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难道说民族传统体育真的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了吗?答案很明显。因此,尽快建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莉。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J]。思想战线,2011(6):16—20。
[2]杨生平。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发展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3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文化也是我国历经多年文化沉淀而结成的体育文化结晶。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世界体育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给传统体育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立足于全球化的视野,在分析传统体育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提若干意见。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传承与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成为当代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对象。但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传统体育文化在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因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的情况。想要更好地传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