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第2篇:《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引言:《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登鹳雀楼》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鹳雀楼。
1.课件出示鹳雀楼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介鹳雀楼。
这座楼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教师板书)谁来叫叫它的名字?(相机教学生字“雀”)因为这座楼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停在上面,所以叫它为“鹳雀楼”,这座楼本来并不出名,直至后来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叫王之涣,他登上鹳雀楼,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板书“登”)鹳雀楼就名扬四海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3.谁来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圈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你觉得哪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5.指名读古诗。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诗,指名读。
7.齐读。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每一首诗中都藏着一幅画,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诗中写了哪些事物?(白日、山、黄河)
2.学习“白日依山尽”。
(1)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所以“白日”就是指傍晚的太阳。
(2)看看图,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太阳落山时的图片吧!(播放课件)你有什么感觉?
(4)多美的景色啊,你能通过朗读,读出白日的美吗?
3.学习“黄河入海流”。
(1)诗人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黄河奔腾入海的图片: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3)波涛汹涌的黄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
第3篇:《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
第4篇: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登鹳雀楼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
第5篇:《登鹳雀楼》的优秀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的优秀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