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大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21 07:12: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大师

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大师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大师,希望有所帮助!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尊为与孔子齐名的中国文化伟人,一代经学大师、圣人,他为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朱熹这位古代贤哲,祖籍江西婺源县,其父朱松曾任福建尤溪县尉,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在尤溪诞生。他的祖父朱森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代,后当有显者”。

果然,1148年即南宋绍兴年间,朱熹十八岁中进士,后曾在闽、浙、赣三地辗转为官。朱熹对当时南宋山河破碎,金兵南侵,朝廷偏安,土地兼并,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忧心如焚。一极力主张抗击入侵者,收复失地,要求朝廷选纳贤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他在地方主政期间,着力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济灾民,深受人民的爱戴。

由于当时权臣当道,朱熹多次遭受排挤,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于是辞而不就,把毕生精力用于著书立说,讲学授徒。

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和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继承二程“洛学”自任,广泛的'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朱熹也成为儒教理学的一代宗师。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宣扬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伦理思想,传播儒家的道德文化,但也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贡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著作颇丰,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晦安先生文集》、《朱子语类》等等。

总之,朱熹每一方面的影响,在我国文化上都是非常重要而深远的。他的《四书集注》成为中国思想上的圣经,他的穷理学说,成为宋明理学的灵魂,他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此后七八百年来教育思潮的楷模。的确,我国教育史上能够直追孔孟的,可说只有朱熹一人了。

朱熹一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所营建的一套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虽在其生前未被统治者所用,但在他死后不久就得到理解和重视。南宋理宗认为理学“有补于治道”,追封朱熹为“太师”、“朱文公”,不久又改封“徽国公”。下诏将朱熹的牌位供奉于孔庙,让他同孔子共享后人的祭祀。

白鹿洞书院的“朱子祠”,专为纪念理学大师主席而建,因为他是使白鹿洞步入辉煌的功臣。“丹桂亭”为纪念庭院中朱熹手植的两棵桂花而建。在科举时代,“蟾宫折桂”象征着“金榜题名”。朱熹在书院中手植丹桂,寄托着他期望书院学子,都能够登科及第成为有用之才的愿望。

现在河南省嵩山县的朱家村也建有朱文公祠,而在朱熹的故里婺源,寻觅与朱熹有关的古迹,还能找到一个“朱绯塘”。它坐落在县城北郊的一座小山坡下。据县志记载,这里就是朱老夫子,挥洒那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原创地。至今,在这个映照着天光云影的水塘边,默诵着朱老夫子的旷世名作,仍然给人许多人生的感悟和启迪。

第2篇: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发展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关于“理气”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欢迎阅读!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金兵,收复大宋疆土,因此一度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大臣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立即写了奏章。在奏章中他指出,与金人“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土不能确保胜利”;甚至提出,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还劝孝宗要“正心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公元1148年的进士。朱熹从小就很聪明,有悟性。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一天,他父亲朱松手指着天空教他说:“天。”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父亲道:“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呀?”朱松又惊又喜,于是便教他读书。朱熹学习很努力,熟读经史,受到老师的赞赏,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士一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而宋孝宗依仗为抗金“长城”的大臣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又占了上风。主张抗金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十多年后,他已经四十九岁时,才又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并亲自为学生讲课。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大,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人,他们纷纷来到白鹿洞书院求学。白鹿洞书院一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石鼓、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大书院”。

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发展了北宋哲学家程颢(hào)、程颐兄弟关于“理气”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为了适应各个不同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所提倡的学说又有所不同。宋代的儒学着重阐释天道义理,所以叫理学,也称道学。它是新儒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最大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理学的先驱是北宋早期的哲学家周敦颐,奠基者是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周敦颐的学生,世称二程。他们长期在原籍洛阳讲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主张“天下只有一个理”,认为“天理”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产生万物,主宰万物,“顺之者昌,逆之则难”;他们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著名的理学原则。当时曾有人问:如果寡妇家庭贫穷,能不能改嫁?他们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二程的学说,他们的学说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气”学说,主张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的根本,气是生物的形态。但“理在先,气在后”,“理生气”,“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就是朱熹理学的哲学本体论。

朱熹的理学也具有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天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相对应或对立的一面。这些对应、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朱熹还继承了二程的主张,坚持“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公元1190年,宋光宗即位,朱熹被授以漳州(在今福建)知府一职。三年后,他又调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当知府。在潭州,他又重建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引来众多的学子前来求学。公元1195年,宋宁宗即位,朱熹被宰相赵汝愚推荐为焕章阁侍讲。但赵汝愚是太宗赵匡义的后代,宁宗是太祖的后人,因此他不久就引起了宁宗的猜忌,被贬为福州知府。朱熹等人也受到株连,他不仅被罢官,连他的理学也被定为是“伪学”,他的学生被称为“伪党”。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元党x”。

公元1200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因病去世。他去世后,党x渐渐放松,他的学说也渐渐受到重视。到元代时,科举考试要采用他的《四书集注》;而明清两代则把他的学说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日本在江户时代,也流行他的“朱子学”,可见,他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

第3篇:朱熹理学之科学观

杨小明(博士)[1]

030006 中国山西大学科技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专职教授

电子信箱:ynide@sina.com

【提要】 朱熹理学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关于其科学内涵及意义,近人唯胡适、李约瑟等偶有论及。本文主要从本体论即“理”与“气”之关系以及认识论即“格物致知”之涵义和价值这两大方面对朱熹理学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作一探讨。

【关键词】 朱熹理学 理 气 格物致知 本体论 认识论 科学

关于朱熹理学,清初黄百家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有过中肯的评价:“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然而,其中的价值,尤其是科学内涵和意义,近人除胡适、李约瑟等偶有论及之外,可以说几近空白,而更多的则是源于其社会伦理学方面的总体上的否定之论。鉴于此,本文拟从本体论[2]、认识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大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大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