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随笔:记忆里的火柴
随笔:记忆里的火柴
“洋火放高,不许小伢捞。”这是上世纪农村那些义务安全员(旧时称更夫)常吆喝的一句话,提醒大人将洋火放在安全的地方,教育孩子认识火灾的危害,不要玩火。
“洋火”一词是早年对火柴的泛称。火柴在我国,早年是从国外买来,为此也称之为“洋火”。在我小的时候,家里许多日用品和食品都带个‘洋’字,如洋碗、洋盆、洋布、洋线、洋油、洋蜡烛、洋扒撮;洋芋、洋葱、洋姜、洋冰糖、洋糖发糕……洋石灰也叫“洋灰”,就是现在的水泥。
一盒火柴由火柴签子(火柴棒)和火柴盒子组成。火柴签子用木材质生产,一旦时期也出现过塑料的火柴签子,但没有韧性,擦火柴容易弯曲。火柴盒子有木质的,也有纸糊的,火柴盒子多是抽拉式,外壳上印有精美的图案、厂名以及“谨防潮湿、注意安全”等字样。
火柴靠黄磷与盒子上的黑沙摩擦产生火焰。形成火苗。火柴生产简单,将黄磷涂在火柴签子上,黑沙粘连在火柴盒两侧,经包装后就成了火柴。小时候听老人说,火柴签子上黄磷毒性巨大,10支火柴头的黄磷可毒死一条人命(俗称吞洋火签子),且易自燃,安全性也差,随便在砖头、石头、木头上,甚至在鞋底上擦一擦,就可以燃起。后生产厂家用硫化磷来代替黄磷,称之为“安全火柴”。
“身穿白衣袍,头戴小红帽,咔嚓一声响,立刻火气冒。”这个谜语,说的就是火柴。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火柴两分钱一盒,也凭计划票供应,平时很难买到。小小的一盒火柴,千家万户生火煮饭,点灯照明都缺不得它,没有了它,就得到邻居家去“借火”和“撞灯”。
庄户人家使用的火柴,大多被放在灶门口供灶神香炉的“壁厨”里,这样火柴就不会受潮,一擦就着。擦燃火柴,空气中冒出的一股松木香味很好闻。那时人们用火柴也相当节约,一日三餐生火遇柴草湿,就用点灯来引燃穰草。点烟的时擦火柴总是背着风,抽烟的人多时,一根火柴同时点上几支烟,也互相撞火。
点烟撞火也有相应的礼俗,就是还给别人的烟时要用双手,火的一头不要对着给你撞火的人,否则视为不敬,这一礼俗尤其是师徒之间特别讲究。
有关火柴的记忆,如今回忆起仍十分有趣。如马戏团演出的小把戏“空中取火柴”,魔术师事先将火柴棒排列在火柴盒子底部,给你看的是空盒子一面,确实是盒子里没有装一根火柴。他扬起手向空中做起取火柴的动作,扣上火柴盒,再翻个面给你看,似乎是取来了满满的一盒火柴,其实就只有不到十根,粘在盒底的一排火柴棒。所以人们说,把戏把戏,都是假的。
上世纪,孩子们玩“洋火枪”十分流行,“子弹”就是火柴签子上那点黄磷。每到春节,孩子们都自制洋火枪。小时候,我玩的洋火枪其材料有两种,一种是用废弹壳,另一种是用自行车旧链条。
自制弹壳洋火枪先把弹壳的上部锯掉,留下弹座,把牙膏皮用铁碗装着,放进火里融化,然后倒入弹座,用铁钉掏一凹形,用合股的铁丝,一头连着弹座,一头拴上一颗铁钉,弯成u形,一把弹壳洋火枪就做好了。使用时,在凹形处填进黄磷,钉尖落位,弹座朝上,在硬物体上撞击铁钉帽的一头,发出“啪”的一声,空中飘起黄磷的香味。
自制链条枪,找来自行车链扣,铁丝拧成的枪架上,串着若干个自行车链扣,链扣的另一个孔供铁丝栓活动,最前端的链扣需打一个螺帽,链扣恰好是一根火柴棒大小的孔。整串链扣和铁丝栓分别用橡皮筋箍好,使用时掰开最前端的链扣,将火柴棒塞入螺帽形成的孔内,并向外拉出,而火柴头上的黄磷则留在螺帽内。扣动扳机,铁丝栓高速地撞击黄磷,从而发出响声。
说到火柴,我们就会想起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篇课文。书中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用火柴的.光,点燃了自己的梦想,让生命最后时刻有些许的光明和温暖。“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表现出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其中的道理,是为了启发人们要珍惜现实的幸福生活。
一根火柴能给人温暖。那时农村里照明没有电灯,每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该点灯烧火做饭了。农村里每家都有砖砌的土灶,土灶烧的原料主要是柴草。冬天里,灶膛产生的火,烘得人暖暖的,总忘不掉曾经添柴烧火的情景。
一根火柴也能惹出大祸。冬季,野草都枯了,正是“放野火”的好时机。划一根火柴点燃枯草,顿时,火焰似条条火龙在田野上飞舞。有时,风助火势,火源扩大,也会殃及村民的房屋。
武汉火柴厂是华中地区一家比较大的企业,计划经济时期,产品销售全国。当时,湖北省各地用的大都是武汉火柴。“双喜牌”火柴是火柴中的名牌,给人留下深刻记忆。
随着打火机的普及,火柴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谁家还用火柴点灯生火,谁的衣兜里还揣着火柴去擦火点烟。火柴那飘曳的火苗给人以珍贵的记忆,历历在目。
第2篇:随笔《记忆里的好友》
随笔《记忆里的好友》
昨日做梦又梦见了我的家人和一个高中朋友——一个在我前面坐了一年的前桌,一个高考时坐在我右侧的战友,一个与我一起高考后在同一间工厂打工而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人儿。
我记忆最清晰的是我们坐在长途大巴上,空调有些冷,我们盖着一条短被单,她透过车窗外看着天空的白云好可爱的说:“你看,好多小绵羊……”当时我笑笑,并没有想太多,我以为那样的情景至少还会发生一次,起码在我们暑假工结束之后我们还是会一起回来,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我先离开了她,后来我得知,她躺在床上听着我拉着行李渐行渐远就控制不住,眼泪就“唰——”地掉下来了。我一个人坐在返程的大巴上,想起她说的“小绵羊”,想起她过阵子也是一个人返程,我就看着窗外陷入了沉思,也颇有一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感觉……
我记忆最初是在早操点名的时候,一向只是勾勒好同学的名字就走或者还不认识的问一下他们的名字的我几乎不会停下来说话,但看到她的时候却情不自禁问了一句是不是某某人的高一同学。后来老师调整座位的时候,她坐在我前面以及一直坐到高考结束,相处之中我甚是喜欢她,不仅因为我们的名字有一个字相同以及我们都有一对双胞胎弟弟,更重要的是她人很是温和,笑容甜美得像一朵清晨朝阳下绽放的花儿……
之后的记忆都是她在学习上给我鼓励,我知道她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但她却那么努力地给我鼓励,我觉得很暖心啊。在接近高考的'那阵子,她陪着我在自修过后绕着操场一圈又一圈的跑着,我们那个时候甚至是光着脚边跑边笑,她让我缓解了好多压力,她让我觉得不那么孤单……
她,是一个走进我心田里的人,即使现在分隔开来,我们忙着各自的学业,我们的联系少了,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她,她的眼神、她的刘海、她的声音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月朗星稀的时刻都有她的身影……就像《老街》中的一些歌词:“……手里那一张渐渐模糊不清的车票,成了了回忆的信号,忘不掉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放不下熟悉片段……”
我开始疯狂想念她了……
第3篇:随笔:记忆里的味道
随笔:记忆里的味道
移民美国三个多月了,若要问我,最想念北京的是什么?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住在天气干燥的美国西部,我最怀念的就是北京下雨的味道了。
从没有想过理所当然的味道,那从小闻到大的味道,会在移民之后,变得可遇不可求,只要看到天阴阴的,我就暗自祷告:“下一场有北京味道的雨吧!”
前几天,我在教室外头,跟着一堆同学用打击板练习鼓队的演练,鼻子灵敏的.我,隐隐约约闻到了雨的味道。我高兴的预测今日下雨机率,肯定有百分之六十的机率。我开始期待,因为,终于可以闻到家乡的味道了。
果然不到五分钟后,一滴滴的雨水撒落在我的鼻子上,我贪婪的呼吸着,一旁的同学们,长年习惯洛杉矶干燥的气候,一看见天空飘雨,早就落荒而逃,尖叫着冲回教室。
彷佛是异类的我,兴奋的站在操场,我仰天拥抱雨滴,鼻子忙碌的闻着:“请给我北京的味
第4篇:记忆里的曾经随笔
记忆里的曾经随笔
走到岁月的尽头,猛然的转身,似曾相识的景在眼前若隐若现。可以忘记的是曾经,不能忘却的是永恒的记忆。
今年的冬天来的特别快,离十一的脚步虽然近在咫尺,但是贪婪的冬季已经迫不及待的抢占本属于秋天的季节,在我还来不及深呼吸秋季的余味,就需要将压制箱底的冬装披挂上阵,有些勉强,更有些仓促。
秋天是一个可以思考的季节,本以为自己可以在这样一个季节收获一些珍贵的记忆,但是万物难如愿,只能深深的压抑自己爆满的情感,在不断的冲击中来回的旋转,难以找到一个可以拯救自己的安全出口。谁也不知道彼此在想什么,每个人都是一本难以解读的书,当某个人可以将这本书通读时,或许就是幸福的开始。每一本书都有精彩的剧情,耐人寻味的余思,更有复杂迷离的挣扎彷徨,这本书只能让懂其韵,明其思的人去通读,自己却永远也难以将此悟
第5篇:随笔:在记忆里回望
随笔:在记忆里回望
偶尔的联系穿插她的时光,她心里不可抑制的多了份惦记,虽不能言说,虽不敢面对
他的空间,成了她每天的必修。但凡有那么个空闲,就会去看看,看看他的`作品,看看他发表的心情,尽管,他并不时常更新,尽管,同样的内容,她总是一遍一遍的反复看,却不敢在那里贸然留言,她看着他空间的诸多留言与评论,怕自己言语不惊被淹没其中,终被他忽视。
不知是因为她开始牵挂他了,还是他真的突然很忙了。她总觉得,想见他一次好像很难很难了。而他若在,也难得会跟她说一句话,总是自顾自游戏。她若看见,定会追着他去,不管他在玩什么游戏,她总以旁观的姿态守在他身边,那都觉得安心。她总笑自己傻,却安享这一份美好,不敢贪心太多,也不愿舍弃一点。
不知道那次是怎么了,已想不起他说了什么让她急了,气了,她把他的qq从列表里删除,她觉
第6篇:火柴盒里的巨人随笔
火柴盒里的巨人随笔
莎翁在《哈姆雷特》一书中曾言:“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火柴盒无疑是一副镣铐,但纵使处于狭小的空间内,只要还拥有着自由的心,依旧能拥有巨人的姿态,实现生命的突围。
私以为,实现生命的突围有两层境界。
第一境即为困境中的坚持,以自身的意志自由让生命起飞。
《潜水钟与蝴蝶》一书的作者鲍比身患闭锁综合症,全身只有一只眼睛可动。通过眨眼一次为“YES”两次为“NO”的方式选择字母,他决意写一本见证他的生命的书。对他来讲,他的身体像潜水钟一样沉重,心却像蝴蝶一样自由。
威尔·杜兰特有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因为热爱生活,所以乐观面对;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冲破牢笼。火柴盒的禁锢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丧失生活的勇气,消沉度日。尼克·胡哲一生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