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思路与对策论文
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思路与对策论文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背景下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为科技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全面促进产业加速升级,逐步提高各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思路与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产业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创新方式和路径都有明显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成为目前各行业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充分把握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方式和思路
互联网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力,加速了创新的步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汇总和记录,解决了科学创新的知识支撑限制。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人类多个世纪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得以系统储存,“互联网+”就是将这种静态的科学价值库储存的价值转化为生产力,将虚拟的知识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实现财富获得途径的升级。其次,利用互联网将科技同创意相结合,解决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3D打印等技术使得创意转化为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在互联网和创意产品的有机结合中,将奇思妙想通过工业手段实现。这为人们提供一个制造平台,只需要在电脑上利用制图软件将想法落实到图纸上,打印设备便能将这个想法变成一个实物。这为创新理念变为现实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有效的解决了创新技术驱动不足的问题,降低了自主创新的门槛,极大了丰富了创新的来源和可能性。再次,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传统流水线制作的同类化问题。“互联网+”奉行的是个性化和小规模制造,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同硬件平台实现空间上的结合,使得每一个创客都拥有了一个小型制造场,有效的解决了各项技术和发明结合的限制,缩短了产品从创意到客户手中的时间周期,解决了创新驱动中工程设备不足的问题,发展了集中创新的新模式。最后,解决了制度创新不足的问题。互联网能够释放出创新的潜力,其主要特点是门槛低、转化速度快、个性化定制容易实现,从而对创新者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因而能解决制度创新不足的问题,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2.1重视大数据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保证企业创新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依靠跨学科的众多领域的人才的共同合作,尤其是大数据分析人才。这类人才能够抓取有用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意见。为了保持该类科技人才的持续化发展,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倡导尊敬科技型人才;其次要完善基础生活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该类人才的流入和长期保持。最后要提高对大数据人才的待遇,为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2.2积极推行互联网创新模式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资源提供平台,引起广大创新人才的关注,吸引专业科研人员,发现和挖掘潜在的科技创新人才;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金融和税收方面的创冲优惠,鼓励和倡导科研人员尝试利用互联网来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为了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推行,应该对关键数据资源共享、知识产权等项目进行预判分析,避免由此造成的`失败给创新带来负面影响。
2.3完善互联网创新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有效的降低网络数据安全风险,加强对创新项目的保护,确保科技创新任务的顺利完成,国家应该尽快成立网络风险管理委员会,出台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成果版权的归属判定细则的完善。通过建立有效的、健全的科技创新和信息安全防护手段,规范网络行为,避免可能产生的创新知识产权的纠纷和经济纠纷,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2.4建立健全网络创新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和云服务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因而网络创新机制的建立变得迫在眉睫。首先,应该规范网络技术的准入制度,遏制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产权侵犯的不良行为;其次,引入招投标制度,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科技创新解决方案;再次,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定级;最后制定合理的奖惩计划,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网络创新机制,降低因知识产权纠纷造成的风险,保证创新任务的顺利完成。
3结束语
在我国鼓励创新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互联网以其优越的功能为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互联网通过连接硬件设施,降低创新的技术门槛,鼓励企业和个体自由深度的探索加快科技发展;通过互联网加企业的模式,壮大创新型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进行互联网创新提供健全的利益保护制度,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以此解决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来源的深层次矛盾,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兆安.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15(04).
[2]张今杰,刘小飞.基于科技创新视角下的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5(02).
[3]王宏伟,李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J].求是学刊,2015(05).
第2篇:德育科技创新思路论文
德育科技创新思路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界定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自然生长发育的态势;“生态园”则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相互关联、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所说的“德育生态园’,是借用“生态’、“生态园’的术语.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注、思考德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德育实践。生态哲学有两个最基本的观念:第一,在对待空间关系指向上,主张用联系的观点肴问题,强调世界万物的依存性。第二,在对待时间关系指向上,主张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生命过程的延续性。这些生态哲学观点,就是我们构建“德育生态园”的理论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生态园”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发展观下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实施策略。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1935年英国的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本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的含义逐步广义化,它不但指生物学上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指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二十世纪初,以美国科学家和哲学家莱奥波尔德《大地伦理学》为标志,人类进入了追求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考阶段,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哲学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留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教育生态学胚芽早就根植于古代的教育之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教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我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1998年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撰文首提“生态德育一说。不过,上述生态德育的概念尚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属于狭义上的理解。2006年《江苏教育研究》刊载的南京十三中张恒柱剖校长的《关于生态型学校建设的初步思考》一文中“生态型德育’的提法,已经涉及新的意义,但仅仅是初步的思考,还不够深入,不成系统。
二、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德育生态园建设”这一课题,是克服传统德育弊端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传统德育存在诸多弊端
在德育目标上,具有明显趋高特点.、很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提出适时适度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德育内容上,往往会将德育定位于政治教育范畴,忽略对智、体、美、劳诸育中包含的德育资源的开发,也排斥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相关科学的有效介入。在德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练。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能以及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在德育时机上一般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常常是按制定的计划去做.很少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性研究和预测性分折。在德育效果上.传统德育往往较多追求轰动效应.追求立竿见影,所以对整体而言.有时重形式胜于重实质;对个体而言.较多采用惩戒处罚的压服手段,不能潜移默化。传统学校德育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思和根本的变革。
2.研究构建新型德育模式是时代的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而且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课题。此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需要积极推动现有学科教学的改革.而且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学校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是一致的。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广泛宣传生态校园的重要意义.创建和谐校园,让学生里身于进步创新、文明儒雅、健康愉悦、竞争合作、公正科学的德育氛围之中。
1.创建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
2.打造出一批观念前喻、师德高尚、具有高超教育技巧的名师队伍。
3.养成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能力及品质。
4.养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品行.使学生得到和谐、均衡全面的发展
5.养成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知难而进等优秀的竞争品质。
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更新德育观念.
1.将过去形式单一,内容孤立的`政治德育、人际德育整合成方式灵活内容贯通的有机整体。
2.调整德育工作思路,创立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3.培养高水平的德育生态园教9稍队伍。
4.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
五、研究假设
通过对德育生态园的建设.达成校园自然生态环境与校园育人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形成进步创新、文明儒雅、健康愉悦、竞争合作、公正科学的德育氛围,使德育工作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的轨道。
六、创新之处
1.突出德育的延续性、兼容性、互动性。
2.突出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及其发展的和谐性。
3.将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
4.突出教育合力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思路:德育生态园是一个巨型的立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它有着自己的组成要素和结构系统,其中包括外部环境系统和内部环境系统。创建德育生态园.以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环境优化、课程教化、过程内化为基本蓬径,以对个体道德素质的渗透影响为基点,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和教师心理健康硫导机制,加强教师情感熏染.渗透学科德育细目,创设生态德育氛围,构建外部“大德育环境,.丰富生态德育活动,强化学生生活体验,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和谐发展.促使学生成为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道德上高尚、行为上文明、心理上健康、文化上有修养的一代新人.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鸿
4.网上调查法;
5.吸收借鉴法。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技术路线:理论创建与认证调研—课题确立—实践探索—理论验证’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07年20月—2007年22月设计方案:启动、筹备。检索研读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文献.起草方案。‘确定方案:调查考证.确立课题,撰写方案。修改方案:组织讨论、论证,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人员培训:由教研处组织培训课题组成员,了解、思考课题,为课题研究做充分准备。
2.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9年2月(l)第一阶段:2007年12月-2005年6月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2)第二阶段:2008年7月-2009年2月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认真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德育生态园建设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3.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9年10月对课题研究、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形成适合校情、具有可操作性、富有推广价值的德育生态模式。
第3篇: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
《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国漫在近期爆红,推究其成功的原因便在于其主创团队借助新兴科技手段,以互联网为媒介,赋予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新的活力,实现守正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唯有高举创新的火炬,方能照亮传统继承的康庄大道。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仍能保持活力,正是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对传统进行创新,让传统不再束之高阁,不再是阳春白雪,不再是博物馆隔着玻璃蒙层的.展品,而是以全新的面貌与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李子欣以视频的形式介绍传统美食而大受欢迎,配上现代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琵琶行》在网上上走红。在互联网时代以新方法创新传承优秀传统,传统才会焕发新的生机,走向未来。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
第4篇: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思路论文
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思路论文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动,当前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分析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并对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研究。
1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1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所谓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指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适合投入、科技创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创新动力源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林业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无形的产品以及环境产品。由于公益性林业主要是提供非经济性产品,因此经营者不能在社会交换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补偿,这就会导致经营者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般会采取一些政府行为对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会在非经济产品
第5篇: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作文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作文1
当传统通过互联网,搭上创新的快车。它便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
君可见,李子柒素手调羹汤疯传视频空间;君可见,改编古诗《琵琶行》流行曲万人传唱,大放异彩;君可见,3D打印技术在传统建筑上大显身手……
当国人享受着“滴滴”快车给人们带来的出行便利时,传统也借助互联网,搭上创新的快车,加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人们无数次怀疑传统将埋没在历史长河的泥沙之中时,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互联网时代下,《国家宝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