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七年级生物显微镜课件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
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等两个二级主题。前面第一单元介绍了生物和生物圈,学生对生物圈等生物入门知识已有所了解。本单元逐渐深入生物的微观结构进行学习。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对学生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三)教学对象
初一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兴趣。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去操作、观察和思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目镜、物镜各配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上”字的不透明纸、永久玻片)、擦镜纸、显微镜操作步骤的视频、课前培训每组组长,以便课上帮助老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并结合导学案,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操作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比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显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得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2、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反思
在《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课中,大部分初中生第一次接触生物仪器,很多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只有认真掌握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后,才能为今后做实验打下基础。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有许多规范和要求,如果讲解过于详细,他们会觉得找不到重点,但讲得太简单,学生则掌握不到要点与考点。所以,我认为在讲清要点的同时,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尝试,在动手实验中去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对较为直观、简单的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节课对“显微镜结构”的学习,我采取的方法是:
1、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2、教师引导全班同时观察手中的显微镜,竞赛说出结构的名称,顺带着分析其作用。
用最短的时间将这部分内容处理完,主要给学生建立一种直观上对显微镜的认识。而对“显微镜的使用”这一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学习:
1、分步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认真观看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演示视频;
2、学生两人为一组,自己动手操作显微镜,同组之间的同学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互相讨论和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印象;
3、讲与练结合,强调重点,通过思考题和小结部分,再一次强调使用显微镜中的注意事项;
4、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该学生的错误操作,从而达到强调的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认识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并且学会操作显微镜,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证一定的学习效果。
第2篇:七年级生物显微镜课件
七年级生物显微镜课件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
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等两个二级主题。前面第一单元介绍了生物和生物圈,学生对生物圈等生物入门知识已有所了解。本单元逐渐深入生物的微观结构进行学习。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对学生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三)教学对象
初一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兴趣。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去操作、观察和思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目镜、物镜各配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上”字的不透明纸、永久玻片)、擦镜纸、显微镜操作步骤的.视频、课前培训每组组长,以便课上帮助老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并结合导学案,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操作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比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显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得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2、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反思
在《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课中,大部分初中生第一次接触生物仪器,很多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只有认真掌握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后,才能为今后做实验打下基础。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有许多规范和要求,如果讲解过于详细,他们会觉得找不到重点,但讲得太简单,学生则掌握不到要点与考点。所以,我认为在讲清要点的同时,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尝试,在动手实验中去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对较为直观、简单的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节课对“显微镜结构”的学习,我采取的方法是: 1、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2、教师引导全班同时观察手中的显微镜,竞赛说出结构的名称,顺带着分析其作用。
用最短的时间将这部分内容处理完,主要给学生建立一种直观上对显微镜的认识。而对“显微镜的使用”这一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学习:
1、分步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认真观看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演示视频;
2、学生两人为一组,自己动手操作显微镜,同组之间的同学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互相讨论和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印象;
3、讲与练结合,强调重点,通过思考题和小结部分,再一次强调使用显微镜中的注意事项;
4、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该学生的错误操作,从而达到强调的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认识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并且学会操作显微镜,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证一定的学习效果。
第3篇:七年级生物免费课件
生物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免费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七年级生物免费课件:《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孩子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孩子观察水样
第4篇:苏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件
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能力目标:
认同认真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体会在探究过程中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难点: 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很有趣的课:“探索生命的方法”。请看我手中的这幅图:(腐烂的肉中正在蠕动的蛆),看到这些,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引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 提出问题:“蛆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做大胆的猜想:从而过度到第二步骤。
2、 做出假设:
(1) 学生自由发言;
(2) 教师引导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虽然不是事实,也不是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