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宋史张田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宋史张田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张田,字公载,澶渊(今河南濮阳)人。举进士。仁宗时官应天府司录,通判广信军、冀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宋史张田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欢迎阅读!
张田,字公载,澶渊人。登进士第,知应天府司录。欧阳修荐其才,通判广信军。夏竦、杨怀敏建策增七郡塘水,诏通判集议,田曰:“此非御敌策也坏良田浸冢墓民被其患不为便。”因奏疏极论,谪监郢州税。
久之,通判冀州。内侍张宗礼使经郡,酣酒自恣,守贰无敢白者,田发其事,诏配西陵洒扫。摄度支判官。袷享太庙,又请自执政下差减赉费,唐介论其亏损上恩,出知蕲州。俄提点湖南刑狱,介与司马光又状其倾险,改知湖州,徙庐州,治有善迹。
移桂州。异时蛮使朝贡假道,与方伯抗礼,田独坐堂上,使引入拜于庭,而犒贿加腆。土豪刘纪、庐豹素为边患,讫田去,不敢肆。京师禁兵来戍,不习风土,往往病于瘴疠,田以兵法训峒丁而奏罢戍。或告交耻李日尊兵九万,谋袭特磨道,诸将请益兵,田曰:“交耻兵不满三万,必其国有故,张虚声以吓我耳。”谍既得实,果其兄弟内相残,惧边将乘之也。宜州人魏利安负罪亡命西南龙蕃,从其使入贡,凡十反,至是龙以烈来,复从之。田因其入谒,诘责之,枭其首,欲并斩以烈,叩头流血请命。田曰:“汝罪当死,然事幸在新天子即位赦前,汝自从朝廷乞恩。”乃密请贷其死。
熙宁初,加直龙图阁、知广州。广旧无外郭,民悉野处,田始筑东城,环七里,赋功五十万,两旬而成。初,役人相惊以白虎夜出,田迹知其伪,召戒逻者曰:“今夕有白衣人出入林间者,谨捕之。”如言而获。城既就,东南微陷,往视之,暴卒,年五十四。
田为人伉直自喜,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作钦贤堂,绘古昔清刺史像,日夕师拜之。苏轼尝读其书,以侔古廉吏。
(选自《宋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九十二,有删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贰无敢白者,田发其事 发:揭露,揭发
B.讫田去,不敢肆 讫:到,至
C.乃密请贷其死 贷:代替
D.田迹知其伪 迹:考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久之,通判冀州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B.①往往病于瘴疠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今夕有白衣人出入林间者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①苏轼尝读其书,以侔古廉吏 ②舟遥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御敌/策也/坏良田/浸冢墓/民被其患/不为便
B.此非御敌策/也坏良田/浸冢墓/民被其患/不为便
C.此非御敌策也/坏良田/浸冢墓民/被其患/不为便
D.此非御敌策也/坏良田/浸冢墓/民被其患/不为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田在担任冀州通判期间,有一位叫张宗礼的内侍在冀州纵酒放肆,张田告发了这件事,结果得罪了执政大臣,被唐介和司马光弹劾,改为湖州知州。
B.张田分析问题常有独到见解,有人报告说交耻国将要袭击特磨道,许多将领认为应该增加兵力以防不测,张田认为他们是因为国内有变故在故意虚张声势。
C.张田在修筑广州东城的时候,有人传言说有白虎在夜间出现,张田经过一番查证, 认为这一定是有人假扮,让巡逻的人按照自己的话在树林中抓到了白衣人。
D.张田的妹妹许给马军将领王凯,南海特产丰富,张田又担任市舶使,有着便利条件,他们打算去广州卖珠子和犀角,可是张田不想玷污自己,没有参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异时蛮使朝贡假道,与方伯抗礼,田独坐堂上,使引入拜于庭。(5分)
(2)谍既得实,果其兄弟内相残,惧边将乘之也(5分)
参考答案
9.C(宽恕)
10.C(A项①音节助词,不译;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①介词,表原因;②介词,表比较。C项两个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①介词,把;②连词,相当于“而”。)
11.D
12.A(张田没有得罪执政大臣,把两件事混在一起了)
13.(1)过去蛮族使者上朝进贡借道桂州,和知州平起平坐,张田(却)独自坐在堂上,让人把蛮使引进在庭中拜见。(“假”“抗礼”各1分,状语后置句式1分,句意2分)
(2)间谍既已探得实情,果然是他们兄弟互相残杀,怕宋朝守边将士趁机进攻他们。(“谍”,翻译为间谍、侦查员、侦探的人、探子,均可,1分;“实”,翻译为事实、实情、真相,均可,1分;“果”,翻译为果然、果真,均可,1分;“乘”,翻译为乘机、趁着、凭借,均可,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张田字公载,澶渊人。进士及第,知应天府司录。欧阳修因他有才能而推荐他,任通判广信军。夏竦、杨怀敏建议增加七州的塘水,皇帝下诏让通判集议,张田说:“这不是御敌的策略,破坏良田,淹没坟墓,百姓遭到患害,没有什么好处。”上奏章竭力论说,被贬为监郢州税。
过了很多久,通判冀州。内侍张宗礼出巡经过州治,纵酒放肆,州有太守和副职没有人敢上告,张田告发这件事,皇帝下诏把张守礼发配西陵洒扫。代理度支判官。祭太庙时,张田又请求自执政大臣以下酌量减少赏赐之费,唐介说他亏损皇上恩德,出朝廷为蕲州知州。不久提点湖南刑狱,唐介和司马光又上言他奸邪,改为湖州知州,移庐州,治政有政绩。
改为桂州知州。过去蛮族使者朝贡途经桂州,和知州平起平坐,张田却独自坐在堂上,叫人把蛮使引进在庭中拜见,而犒赏财物比过去丰厚。土豪刘纪、庐豹素来是边界的祸患,一直到张田离去,不敢放肆。京城的禁军来桂州戍守,不习惯当地水土,往往因瘴疫而得病,张田用兵法训练峒丁并奏请罢免戍守。有人报告说交阯李日尊率九万军队,阴谋袭击特磨道,各将领要求增加兵力,张田说:“交阯国兵力不满三万人,一定是他们国内有变故,所以虚张声势来恫吓我们。”间谍既已探得情况,果然是他们兄弟互相残杀,怕宋边将乘机进攻。宜州人魏利安犯罪逃亡西南龙蕃,跟随其使者入朝进贡,十次往返。这时龙以烈来到,魏利安又跟着他。张田乘他进来谒见时,诘责魏利安,斩了他首级,要一并斩龙以烈,龙以烈叩头流血请求饶命。张田说:“你的罪当死,然而事情幸亏在新天子即位大赦之前,你自己向朝廷求恩。”于是暗中请求宽恕免死。
熙宁初年,加官直龙图阁、广州知州。广州过去没有外城,百姓都住城外,张田开始修筑东城,周围七里,用五十万工,二十天而建成。当初,服役的人互相惊恐说有白虎在夜间出现,张田查明是假的,召来巡逻的人告诫说:“今夜有白衣人在树林中进出的,拘捕他。”照他的话果真抓到了。城墙修完后,东南角稍有下陷,张田去视察,突然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张田为人刚直自负,他理政清廉,他妹妹许给马军将领王凯,想到广州卖珠子和犀角,张田却说:“南海富产各物,但我身为市舶使,不想玷污自己。”他建钦贤堂,画了自古以来清廉刺史的像,日夜礼拜。苏轼曾读他的书,把他和古代廉吏相并论。
第2篇:《宋史·张洞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张洞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惟简,太常少卿。洞为人长大,眉目如画,自幼开悟,卓荦①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后必在策名,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遇事慷慨,自许以有为。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寻举进士中第,调涟水军判官,遭亲丧去,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洞即称疾不出,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
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御正殿,洞上言:“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
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
诏讯祁国公宗说狱,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痛诋訾言,上不罪也。
转司封员外郎、权三司度支判官。对便殿称旨,英宗遂欲选用,大臣忌之,出为江西转运使。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输钱,民便之。移淮南转运使,转工部郎中。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史·张洞传》)
【注】①卓荦(luò):卓越出众。②困于飞挽:指粮草运送不便。③元元:百姓,平民。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亲丧去,再训颍州推官去:前往
B.史当夫极法当:判罪
C.厌元元之望厌:满足
D.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中:符合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洞以布衣求上方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B.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C.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洞从小与众不同,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名声响亮;赵元昊叛乱侵扰边境,张洞请求向皇帝进呈方法谋略,被宋仁宗召到舍人院考试,并得以提拔任用。
B.张洞调任颍州推官时,百姓刘柳鞭打妻子致其死亡被判极刑,张洞坚持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为死罪,朝廷评议结果与张洞一致;知州欧阳修十分器重他。
C.宋英宗即位后居丧哀痛,多日不朝,在张洞及大臣劝谏下才上朝理政;宗说骄横无道,犯事定罪,张洞揣摩英宗的心意,建议从轻处罚,英宗夸他识大体。
D.张洞对答策问符合皇上心意,英宗想要重用他,但凶大臣忌恨,只好让他出朝到地方任职:任职期间,张洞做出了诸如免除拖欠赋税等符合百姓利益的事情。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
(2)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
(3)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
参考答案
7.A(去:离开)8.D(例句:异,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奇异。A.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B.荣:使动用法,“使……荣”,可译为“使……享受荣华”。C.衣:名词用作动词,穿。D.老:意动用法,“以……为老人”)
9.D(A.前一个为介词,凭;后一个为介词,用,拿。B.前一个为连词,而且;后一个为副词,将要。C.前一个为介词,趁着,趁机;后一个为介词,依照,根据。D.都为介词,替,给)
10.C(“建议从轻处罚”不正确,原文是说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宗说的罪行,张洞建议不用公布罪行,仅凭他坑害无罪的人就可把他依法判罪,并非“从轻处罚”)
11.(1)张洞读书后,每天能读几千字,写文章文思敏捷。(3分。既:已经,……以后;日:每天;敏:敏捷)
(2)判罪定案后,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开宗说的罪行。(3分。狱具:判罪定案;辱国:使国家受辱,有损国家的体面;暴:暴露,公开)
(3)宽恕他们就扰乱了国家的法律,惩处他们就伤害了骨肉间的亲情。(4分。贷:宽恕;乱:使……乱,扰乱;刑:处罚,惩处;爱:亲情)
【参考译文】
张洞字仲通,是开封祥符人。父亲张惟简,官为太常少卿。张洞身材高大,容貌端正秀丽,从小就很有悟性,才能超出常人,与众不同。张惟简认为他很奇特,抱着他去咨询乡里占卜的人。占卜的人说:“公子长得十分奇特,将来一定能金榜题名,应当因为文学政事扬名。”张洞读书后,每天能读几千字,写文章文思敏捷。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名声响亮,遇到事情情绪激昂,自认为能有所作为。当时,赵元昊叛乱侵扰边境,关中、甘肃一带民生萧索,粮草运送不便,并且多次作战失利。宋仁宗叹息,想要征求朝廷内外的谋略。张洞凭借布衣的身份请求进呈方法谋略,仁宗召他在舍人院考试,提拔他担任将作监主簿一职。
不久张洞应举考中进士,调任他为涟水军判官,遭遇丧亲,张洞服丧离职,(服完丧后)又调任颍州推官。有一个叫刘甲的百姓,强迫弟弟刘柳鞭打妻子,过后扔掉棍棒,夫妇二人相拥哭泣。刘甲大怒,逼迫刘柳让他再鞭打她妻子。妇人被无辜打死。官吏判处她丈夫极刑,知州欧阳修想要同意判处极刑。张洞说:“按照法律规定那个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而且鞭打妻子不是刘柳的本意,不应当判(刘柳)死罪。”众人不听,张洞就称病不出门,不得已上报朝廷评议,(判罚)果然像张洞说的那样,欧阳修十分器重他。
宋英宗即位,张洞转任度支员外郎。英宗居丧哀痛,有时十几天不到正殿上朝,张洞上言说:“陛下正当盛年,刚刚继承皇位,怎么能长久委屈刚健之气,自比年幼的君主。应当亲自处理政务,招揽各种人才,来实现先帝托付的意愿,满足百姓对您的期望。”朝中大臣也因为此事进言,英宗于是上朝理政。
诏令审讯祁国公宗说的案件,宗说依仗自己是皇上近亲,骄横无道。判罪定案后,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开宗说的罪行。张洞说:“宗说的罪过不能宽恕。虽然这样,陛下将要惩罚他的恶行却难以公布他的罪行,那么仅凭他坑害了几个无罪的'人,把他依法判罪就可以了。”英宗高兴地说:“卿知道以大局为重。”张洞借机进言说:“唐朝皇室中有很多贤能的宰相和名士,因为他们懂得学问才会如此。国家本姓(皇室)繁衍生息,无论亲近疏远一律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使女、妻妾、歌妓,多少都没有限制,最终泯灭了礼义,使他们的嗜好与欲望达到极点。宽恕他们就扰乱了国家的法律,惩处他们就伤害了骨肉间的亲情。应该按照官员品级设立制度,再选年高有德的人教导他们。”宗室因此怨恨张洞,极力fb诋毁他,皇上却并不加罪与他。
张洞转任司封员外郎、权三司度支判官。在便殿对答策问符合皇上心意,英宗于是想要重用他,大臣忌恨他,出朝任江西转运使。江西连年饥荒,朝廷要征收百姓积欠的赋税,张洞上奏免除了他们拖欠的赋税。又有缴纳的绸绢不符合要求的百姓,过去用缴纳满一匹绢来责罚他们,张洞命令按欠缺的尺寸缴钱,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张洞调任淮南转运使,转任工部郎中。淮南土地不适宜种麦,百姓对应缴的粮食很难缴上,张洞又命令他们缴钱,由官府替他们买麦,没有超过期限就缴足了。不久张洞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第3篇:《宋史张惟孝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宋史张惟孝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长六尺,通《春秋》,下第,乃工骑射。城中乱,争出关。惟孝拔剑杀数人,趋白河,见一舟壮钜甚,急登之。舟人不可,惟孝曰:“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众披靡,遂以舟达郢州。兵乱,奔沙洋。别之杰为帅,尽隘诸湖不泄水。惟孝令二人贾服前行,密窥隘兵,曰:“易与耳。”乃与十骑,衣黑袍,假为敌兵,曰:“后队亟至。”守隘四五百人悉溃,舟趋藕池。
开庆元年,卜居江陵,至沙市,众舟大集,不可涉。顷有峨冠张盖,从者数十,则宣抚姚希得之弟也,令曰:“敢有争岸者投水中。”惟孝睥睨良久,提剑驱左右而出,举白旗以麾,令众船登岸,毋敢乱次。干官钟蜚英见而异之,以告唐舜申,舜申曰:“吾故人也。”具言惟孝平生。蜚英谓曰:“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惟孝不答。又叩之
第4篇:《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
第5篇:《宋史张觷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张觷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觷(xué),字柔直,福州人。举进士,为小官,不与世诡随。时蔡京当国,求善训子弟者,觷适到部,京族子应之以觷荐。觷再三辞,不获,遂即馆,京亦未暇与之接。觷严毅耸拔,意度凝然,异于他师,诸生已不能堪,忽谓之曰:“汝曹曾学走乎?”诸生骇而问曰:“尝闻先生教令读书徐行,未闻教以走也。”觷曰:“天下被而翁破坏至此,旦夕贼来,先至而家,汝曹惟有善走,庶可逃死尔。”诸子大惊,亟以所闻告京,曰:“先生心恙。”京矍然曰:“此非汝所知也。”即见觷深语,觷慷慨言曰:“宗庙社稷,危在旦夕。”京敛容问计,觷曰:“宜亟引耆德老成置诸左右,以开道上心。
罗天下忠义之士,分布内外,为第一义尔。”京因扣其所知,遂以杨时荐,于是召时。觷后守南剑州,迁福建路转运判官。未行会范汝为陷建州遣叶彻拥众寇南剑
第6篇:《宋史·张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张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唐宰相九龄弟九皋之后。父咸,举进士、贤良两科。浚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入太学,中进士第。靖康初,为太常簿。张邦昌僭立,逃入太学中。闻高宗即位,驰赴南京,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驾幸东南,后军统制韩世忠所部逼逐谏臣坠水死,浚奏夺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时乘舆在扬州,浚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咈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建炎三年春,金人南侵,车驾幸钱塘,留朱胜非于吴门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