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侯抑中官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16 07:12:5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况侯抑中官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州,古大郡也,守牧非名公不授,载见前闻。自入我朝,乃得况公钟焉。

公本江西人,实姓黄氏。初以小吏给役礼部,司僚每有事白堂上,必引公与俱,有所顾问,则回询于公以答。尚书吕公震奇之,因荐为仪制主事。

仁宗宾天,宣宗在南京,当遣礼官一人迎驾。众皆惮行。吕尚书以公就命,公挺然出曰:“是固非我不可!”铺马驰七昼夜至南京。驾发,公纱帽直领芒鞋,步扶版轿行千余里,不辞其劳。宣宗怜之,敕令就骑。每至顿次,则已先谒道左。宣宗由是知其忠勤可用。

时承平岁久,中使时出四方,络绎不绝,采宝干办之类名色甚多。如苏州一处,恒有五六人居焉,曰来内官、罗太监尤久。或织造,或采促织,或买禽鸟花木,皆倚以剥。郡佐、县正少忤,则加捶挞,虽太守亦时诃责不贷也。其他经过内宦尤横,至缚同知[注]卧于驿边水次,鞭笞他官,动至五六十以为常矣。

会知府缺,杨文贞荐公知苏州。有内官难治,乃请赐敕书以行。下车之日,首谒一势阉于驿,拜下,不答,敛揖起云:“老太监固不喜拜,且长揖。”既乃就坐,与之抗论。毕出,麾僚属先上马入城,而己御轿押其后。由是,内官至苏皆不得挞郡县之吏矣。

来内官以事杖吴县主簿吴清。况闻之,径往执其两手,怒数曰:“汝何得打吾主簿?县中不要办事,只干汝一头事乎?”来惧,谢为设食而止。于是终况公之时十余年间,未尝罹内官之患也。

然况公为政,特尚严峻,故时有以轻罪而杖死者。御史某巡按在苏,况适过交衢中,拱手而过,不下轿径去。人乃衔之,竞以为谤,故久抑遏不迁。至九年复为留守,卒官。然苏州至今,风俗淳良,则皆其变之也。至于减三分粮,则其惠泽之在人者不小也。然其初非吕尚书之荐、宣庙之知,则安得如是?而九年之间,使不满而他徙,则其政未必告成若此也。

(节选自《吴中故语》,有删改)

【注】 同知:知府的副职。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至顿次,则已先谒道左 次:驻地

B.麾僚属先上马入城 麾:指挥

C.径往执其两手,怒数曰 数:指责

D.未尝罹内官之患也 罹:远离

D [罹:遭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引公与俱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乃请赐敕书以行今君乃亡赵走燕

C.来内官以事杖吴县主簿吴清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拱手而过,不下轿径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C项,均为介词,表原因。A项,介词,跟/连词,和。B项,副词,就/副词,竟然。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去世后,况钟受命到南京迎接宣宗,归途中,他尽职尽责,不辞劳苦,让宣宗认识到他的忠勤可用。

B.为解决苏州长期存在的内官横行问题,况钟任职伊始便到势力很大的太监家中拜访,借机打击内官的嚣张气焰。

C.来内官因事杖打了况钟下属吴清,况钟亲自前往,对其怒斥,来内官惧怕况钟的强硬,便为此赔礼道歉。

D.文章褒扬了况钟对抗横行不法的内官的刚直行为,也并未隐讳他在执政以及为人方面的不足之处。

B [并非“到势力很大的太监家中拜访”,而是在驿站。]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尚书吕公震奇之,因荐为仪制主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佐、县正少忤,则加捶挞,虽太守亦时诃责不贷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尚书吕震因此认为他才能出众,于是推荐(他)做了仪制主事。

(2)郡佐、县正稍微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就加以杖击、鞭打,即使太守也时常会遭斥责而不被宽恕。

【参考译文】

苏州是自古以来的大郡,太守往往非名士不能担任,这些在前人的记载中都有记录。等到了我朝,就由况钟担任。

况公本是江西人,实际上姓黄。当初以小吏的身份在礼部当差,分管官员每当有事需到堂上汇报,必带着他与自己一起前往,如上司有所询问,就回身向况钟询问后再做回答。尚书吕震因此认为他才能出众,于是推荐(他)做了仪制主事。

仁宗驾崩,宣宗在南京,应当派遣一个礼官前去迎驾。众人都怕前行。吕尚书任用况钟赴命,况钟挺身而出说:“这本来就非我不可!”于是他骑着驿马奔驰了七个昼夜到达南京。皇上的车驾出发后,况钟戴纱帽穿直领踏芒鞋,手扶版轿步行上千里地,不辞劳苦。宣宗怜惜他,下令让他骑马。每当到驻扎地,他总是提前到道路边恭迎皇上,宣宗因此了解到他的忠勤可用。

当时社会太平已久,太监时常到全国各地,络绎不绝,采集宝物、办理公事等名目很多。像苏州这一个地方,就总有五六人在那里,其中来内官、罗太监待的时间尤其长,他们有时负责督管丝织染业,有时负责给主上征收蟋蟀,有时也负责买禽鸟花木,都借机来盘剥百姓。郡佐、县正稍微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就加以杖击、鞭打,即使太守也时常会遭受斥责而不被宽恕。其他经过的内宦更加蛮横,甚至将知府的副职捆缚后扔在驿站的水边,鞭打其他官员,动辄五六十下习以为常。

恰逢当地知府缺值,杨文贞就推荐况钟去担任苏州知府。因为当地有太监而难以治理,于是况钟就请皇上赐予敕书然后上任。到任之时,他先在驿站拜访了一个有权势的太监,况钟对其行下拜礼,而太监竟然不予搭理,于是况钟起身对其作了个揖说:“老太监本来就不喜欢被拜,那姑且做个长揖。”然后就坐在座位上,和太监相对而论。说完后出来,指挥自己的手下在前骑马入城,而自己坐轿在后面压阵。从此后,到苏州的内官都不敢再责打当地的官吏。

来内官因某事杖打了吴县主簿吴清。况钟听说后,径直前往抓住他的两只手,愤怒地指责他说:“你怎么能打我的主簿?县中不要办其他的事了,只干你这一边的事吗?”来内官很害怕,为此设席道歉事情才算完。因为这件事在况钟执政十余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遭受内官的祸患。

然而况钟为政,过于崇尚严苛冷峻,所以时常有人因为小罪过而被杖刑打死的。御史某在苏州巡视,况钟碰巧经过大道与他相遇,况钟对他只是拱拱手而已,没有下轿径直走了。很多人于是对他心怀不满,竞相借此说他的坏话,他因此长期被压制不能得到升迁。以至九年中一直在苏州做太守,最终死在这个官职上。然而苏州至今,风俗淳朴,都是在他治理下形成的。至于减少三分粮赋,那他对当地百姓的惠泽确实不小。然而他当初如果没有吕尚书的推荐、宣宗的赏识,怎能像这样?而九年之间,假如任期不满就迁往他处,那么他对苏州的治理未必会像现在这么成功。

第2篇:《况侯抑中官》阅读答案及翻译

《况侯抑中官》阅读答案及翻译

杨循吉苏州,古大郡也,守牧非名公不授,载见前闻。自入我朝,乃得况公钟焉。公本江西人,实姓黄氏。初以小吏给役礼部,司僚每有事白堂上,必引公与俱,有所顾问,则回询于公以答。尚书吕公震奇之,因荐为仪制主事。仁宗宾天,宣宗在南京,当遣礼官一人迎驾。众皆惮行。吕尚书以公就命,公挺然出曰:“是固非我不可!”铺马驰七昼夜至南京。驾发,公纱帽直领芒鞋,步扶版轿行千余里,不辞其劳。宣宗怜之,敕令就骑。每至顿次,则已先谒道左。宣宗由是知其忠勤可用。时承平岁久,中使时出四方,络绎不绝,采宝干办之类名色甚多。如苏州一处,恒有五六人居焉,曰来内官、罗太监尤久。或织造,或采促织,或买禽鸟花木,皆倚以剥。郡佐、县正少忤,则加捶挞,虽太守亦时诃责不贷也。其他经过内宦尤横,至缚同知[注]卧于驿边水次,鞭笞他官,动至五六十以为常矣。会知府缺,杨文贞荐公知苏州。有内官难治,乃请赐敕书以行。下车之日,首谒一势阉于驿,拜下,不答,敛揖起云:“老太监固不喜拜,且长揖。”既乃就坐,与之抗论。毕出,麾僚属先上马入城,而己御轿押其后。由是,内官至苏皆不得挞郡县之吏矣。来内官以事杖吴县主簿吴清。况闻之,径往执其两手,怒数曰:“汝何得打吾主簿?县中不要办事,只干汝一头事乎?”来惧,谢为设食而止。于是终况公之时十余年间,未尝罹内官之患也。然况公为政,特尚严峻,故时有以轻罪而杖死者。御史某巡按在苏,况适过交衢中,拱手而过,不下轿径去。人乃衔之,竞以为谤,故久抑遏不迁。至九年复为留守,卒官。然苏州至今,风俗淳良,则皆其变之也。至于减三分粮,则其惠泽之在人者不小也。然其初非吕尚书之荐、宣庙之知,则安得如是?而九年之间,使不满而他徙,则其政未必告成若此也。(节选自《吴中故语》,有删改)【注】 同知:知府的副职。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至顿次,则已先谒道左 次:驻地B.麾僚属先上马入城 麾:指挥C.径往执其两手,怒数曰 数:指责D.未尝罹内官之患也 罹:远离D [罹:遭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引公与俱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乃请赐敕书以行今君乃亡赵走燕

C.来内官以事杖吴县主簿吴清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拱手而过,不下轿径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C项,均为介词,表原因。A项,介词,跟/连词,和。B项,副词,就/副词,竟然。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去世后,况钟受命到南京迎接宣宗,归途中,他尽职尽责,不辞劳苦,让宣宗认识到他的忠勤可用。 B.为解决苏州长期存在的内官横行问题,况钟任职伊始便到势力很大的太监家中拜访,借机打击内官的嚣张气焰。

C.来内官因事杖打了况钟下属吴清,况钟亲自前往,对其怒斥,来内官惧怕况钟的强硬,便为此赔礼道歉。 D.文章褒扬了况钟对抗横行不法的'内官的刚直行为,也并未隐讳他在执政以及为人方面的不足之处。

B [并非“到势力很大的太监家中拜访”,而是在驿站。]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尚书吕公震奇之,因荐为仪制主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郡佐、县正少忤,则加捶挞,虽太守亦时诃责不贷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尚书吕震因此认为他才能出众,于是推荐(他)做了仪制主事。

(2)郡佐、县正稍微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就加以杖击、鞭打,即使太守也时常会遭斥责而不被宽恕。

【参考译文】

苏州是自古以来的大郡,太守往往非名士不能担任,这些在前人的记载中都有记录。等到了我朝,就由况钟担任。

况公本是江西人,实际上姓黄。当初以小吏的身份在礼部当差,分管官员每当有事需到堂上汇报,必带着他与自己一起前往,如上司有所询问,就回身向况钟询问后再做回答。尚书吕震因此认为他才能出众,于是推荐(他)做了仪制主事。

仁宗驾崩,宣宗在南京,应当派遣一个礼官前去迎驾。众人都怕前行。吕尚书任用况钟赴命,况钟挺身而出说:“这本来就非我不可!”于是他骑着驿马奔驰了七个昼夜到达南京。皇上的车驾出发后,况钟戴纱帽穿直领踏芒鞋,手扶版轿步行上千里地,不辞劳苦。宣宗怜惜他,下令让他骑马。每当到驻扎地,他总是提前到道路边恭迎皇上,宣宗因此了解到他的忠勤可用。

当时社会太平已久,太监时常到全国各地,络绎不绝,采集宝物、办理公事等名目很多。像苏州这一个地方,就总有五六人在那里,其中来内官、罗太监待的时间尤其长,他们有时负责督管丝织染业,有时负责给主上征收蟋蟀,有时也负责买禽鸟花木,都借机来盘剥百姓。郡佐、县正稍微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就加以杖击、鞭打,即使太守也时常会遭受斥责而不被宽恕。其他经过的内宦更加蛮横,甚至将知府的副职捆缚后扔在驿站的水边,鞭打其他官员,动辄五六十下习以为常。

恰逢当地知府缺值,杨文贞就推荐况钟去担任苏州知府。因为当地有太监而难以治理,于是况钟就请皇上赐予敕书然后上任。到任之时,他先在驿站拜访了一个有权势的太监,况钟对其行下拜礼,而太监竟然不予搭理,于是况钟起身对其作了个揖说:“老太监本来就不喜欢被拜,那姑且做个长揖。”然后就坐在座位上,和太监相对而论。说完后出来,指挥自己的手下在前骑马入城,而自己坐轿在后面压阵。从此后,到苏州的内官都不敢再责打当地的官吏。

来内官因某事杖打了吴县主簿吴清。况钟听说后,径直前往抓住他的两只手,愤怒地指责他说:“你怎么能打我的主簿?县中不要办其他的事了,只干你这一边的事吗?”来内官很害怕,为此设席道歉事情才算完。因为这件事在况钟执政十余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遭受内官的祸患。

然而况钟为政,过于崇尚严苛冷峻,所以时常有人因为小罪过而被杖刑打死的。御史某在苏州巡视,况钟碰巧经过大道与他相遇,况钟对他只是拱拱手而已,没有下轿径直走了。很多人于是对他心怀不满,竞相借此说他的坏话,他因此长期被压制不能得到升迁。以至九年中一直在苏州做太守,最终死在这个官职上。然而苏州至今,风俗淳朴,都是在他治理下形成的。至于减少三分粮赋,那他对当地百姓的惠泽确实不小。然而他当初如果没有吕尚书的推荐、宣宗的赏识,怎能像这样?而九年之间,假如任期不满就迁往他处,那么他对苏州的治理未必会像现在这么成功。

第3篇:杨循吉《况侯抑中官》原文及翻译

杨循吉《况侯抑中官》原文及翻译

原文 :

苏州,古大郡也,守牧非名公不授,载见前闻。自入我朝,乃得况公钟焉。

公本江西人,实姓黄氏。初以小吏给役礼部,司僚每有事白堂上,必引公与俱,有所顾问,则回询于公以答。尚书吕公震奇之,因荐为仪制主事。

仁宗宾天,宣宗在南京,当遣礼官一人迎驾。众皆惮行。吕尚书以公就命,公挺然出曰:“是固非我不可!”铺马驰七昼夜至南京。驾发,公纱帽直领芒鞋,步扶版轿行千余里,不辞其劳。宣宗怜之,敕令就骑。每至顿次,则已先谒道左。宣宗由是知其忠勤可用。

时承平岁久,中使时出四方,络绎不绝,采宝干办之类名色甚多。如苏州一处,恒有五六人居焉,曰来内官、罗太监尤久。或织造,或采促织,或买禽鸟花木,皆倚以剥。郡佐、县正少忤,则加捶挞,虽太守亦时诃责不贷也。其他经过内宦尤横,至缚同知[注]卧于驿边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碧幽逊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被瓜缋铮供养贞母,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况侯抑中官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况侯抑中官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