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考议论文阅读考点和方法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
中考议论文阅读考点和方法
有关议论文知识点:
一、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表明观点、阐明道理的文章,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四、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⑦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
六、议论文的语言:有如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议论文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黄远军
第2篇:中考议论文考点知识整流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
考点一:概括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个完整的句子,一般为陈述句。
论点的类型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初中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①有的文章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②有的文章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
概括论点:(一)、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1)、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2)、引用名言,从而引出中心论点。(3)、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纳中心论点(4)、叙述经历,归纳中心论点。
(二)、如何提炼和归纳中心论点?位置法:题目即中心论点1、在开头,即开门见山提出论点。2、再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语句3、结尾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标志性词语。表述法:论点往往是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态度观点鲜明是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论据反推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考点二:分析补充论据
论据: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一)、分析论据的答题步骤:论据类型名称+作用(概括论据+证明了什么分论点或中心论点+相关术语(事实论据的作用:充当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增强了文章说服力。道理论据的作用:宠当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严密,更具有说服力。)
(二)、补写论据的答题步骤:1、审清题目(判断要补写的论据是道理还是事实论据)2、选择补写的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3、补写的论据形式要与原论据句式要相似,特别是要有证明此论点的词语。
考点三: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证:论证方法及作用(一)、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道理论证(权威的言论、话语)比喻论证(比喻句)引证(引用名言、警句)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1、举例论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的事例(概括事例)具体有力的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2、道理论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了※的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加权威,更具说服力。3、比喻论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论点比作※(喻体)来展开论证,使论点更加鲜明生动、有说服力。4、对比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的例子加以比较,鲜明突出的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更有说服力。5、引用论证: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四:品析议论文的语言
1、 代词的指代对象:代词之前的词语或句子。
2、 重点词句赏析:
题型一:某某词好在哪里?或某某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词语一般为:几乎,常常、更、最、将要等限定词语)
答题格式:用了某某词,准确地论证了※(观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不能去掉:改词在原句的意思是……在文中起了……作用;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该词突出了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题型二:简要分析这些加点词(划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答题格式:某某词(句子),用了……的手法(表现手法),生动形象(表达效果)的论证了……观点。
考点五:理清论证思路及结构
答题格式:首先引用……名言(举……的例子)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举……事例(用……作比喻)论证了……(分论点)接着又用……论证了……(分论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或发出……号召。
考点六: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第一步:通全文,把握要点2、审读题目,锁定区间3、细心探究,寻找标志4、比较辨别,提炼要点5、简洁明了,表述准确。
考点七:拓展延伸
题型一、谈看法启示:阅读材料,结合实际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切记绕开材料,不切实际陈述。格式为:我认为……,理由是……。
题型二:建议措施(1)判断,看要求从哪方面发表建议。(2)紧扣材料(3)合理可操作(4)陈述理由,自圆其说(5)答案分条,一目了然。
岳海涛
第3篇:初中语文中考考点分析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
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
综合2008-2013年中考试卷,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分值均为28分,一般包括5-7小题。考点如下:
一、识字与写字
1.字音
字音题是河南常考知识点,考查题型均为选择题,分值均为2分。多为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及习惯性误读字为热点。
2、字形和汉字书写
除2009年“提取信息后书写”外,2008-2013考查题型均为选择题,分值均为2分。设题形式为4项16词,从四字词语到近两年每项一个二字词语,一个三字词语,两个四字成语。
将来会在原有难易程度上增强考试的灵活性。形近字、已习惯性写错的字、成语中的易错字为考查热点内容。
3、古诗文默写
分值均为8分,主要考查名句(主旨句、哲理句、写景好句),识记型和理解型为主,运用型少见,最后一小题一般设置同一主题、同一手法等情境进行考查,古诗词考查为主,古
第4篇:说明文考点 中考复习(九年级)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二、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三、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