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导课
1、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神话故事的片段,知道故事名字的就把它喊出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抓住孩子喜欢故事的心理,激起孩子的学习的兴趣。)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会,这天就叫做七夕。七夕的怎么来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动画(出示视频)。
2、七夕是现代人和古代人都很重视的节日,很多人为七夕写下了很多名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古诗《乞巧》。书写课题。
二、读中识字
1、你们在书写课题时有没有想过怎么记住这个“乞”字呢?
生:气去一横、吃去掉口。师:乞是求人的意思,求人呢就少了一口气,而且求人呢要弯下腰表示尊敬,所以它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让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抓住孩子的求知欲,进行趣味引导)
2、“乞”是第几声?“巧”呢?在一起要怎么读?
3、乞巧是受古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七岁就能写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请同学们打到课本122页,自由的读诗。
4、随缘起来读读?
刚才的同学读得不错,因为他们找到了诗的节奏。(及时表扬能使孩子增加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诗是七言诗,让我们根据它的节奏一起来读读。
5、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有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字啊?生:宵,霄。我们怎么才能记住这两个字呢?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
6、你们知道吗以前宵篆文的写法是…宝盖头像所房子,以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家睡觉,所以“宵”指的是晚上。“霄”是雨字头,雨从哪里落下来?生:天上师:所以“霄“就指天空的意思。(趣味识字,抓住孩子们的喜欢听的东西来讲)
三、精读诗句,进行理解
1、现在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想想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孩子说的出示四句诗)
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的碧霄?出示图片
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仰望星空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来相会。用诗中的两句说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3、想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生:各所己见,并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
4、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生:家家乞巧王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用自己的话说说——乞巧
5、人们在乞巧,向谁乞巧?——织女(加以介绍,出示云锦的图片,进而引出乞巧节)。
6、人们乞巧时时怎样的场景呢?——家家乞巧望秋月
通过这句记感觉到乞巧的人多吗?从哪里能看出来?——家家
7、他们可能会在哪乞巧呢?生:各所己见师:在每一个能看到织女星的地方都可以对月乞巧。
8、乞巧的同时人们还做了什么?——穿尽红丝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夸张。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一首古诗里也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是?
9、通过“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中你还能从哪个字中看出穿了很多汗你红线?生:尽
10、一个“尽”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心愿,这美好的心愿就让我们化作对诗的朗诵来体现吧!有谁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两句?
11、当时人们都在乞求,他们当时都在乞求什么呢?当时民间有首乞求诗,让我们看一下。读读
12、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七月七日,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心愿吧!
我乞:
13、通过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让我们再来朗诵下这首诗,听好老师的提示
在星月如钩的夜空下人们:
在茫茫银河上喜鹊搭桥让:
让爱聪明的少女昂起头:
为了那美好的心愿人们:
14、现在同学们能背过这首诗吗?
15、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我们优美的诗篇,孩子们只要你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你们也能成为充满神奇的人。
第2篇: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准备:音乐、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七夕乞巧节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我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同学们能想想这些古诗中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指名读、齐读《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除夜作》)。
二、导入、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课件2:课题)出示课题、读题,看看这个“乞”字,在书写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吗?(乞—气)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乞盼巧手),人们在什么时候会“乞巧”?(七夕节)这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一首关于七夕节的古诗。(课件3:古诗)请同学们把书拿好,把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学生练读),指名读(评价是否字正腔圆),齐读。
3、大家发现了吗?古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读音是一样的,找出来,加上点,有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宵—霄)字形,这两个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吗?用什么方法知道?()字典真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
4、让我们再一起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的时候思考:这首诗该如何划分节奏更合适?(课件4:划分节奏后的古诗)(师范读、生跟读,师生读,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考虑删减)
1、我们已经能把古诗读通读顺了,那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平时都用了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意思吗?(指名说:多读几遍,看注释,,问同学,教师)
2、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和p124面的资料袋,试着自己理解诗意,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儿大家讨论交流。(学生自学)
3、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交流吗?(学生提问)
四、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学诗就像品茶,要慢慢品,细细的尝,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深义。我们要理解《乞巧》这首诗,还要从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起,课前老师已经和同学们一起读过这个故事了,还记得他俩在什么时候才能相会吗?(每年的七月七)诗人林杰也是这个日子写下这首诗(课件5:一、二句诗)一起读读这两句,你能从句中找出两个动词吗?(看、渡)(课件看、渡变色)什么时间看?()谁看?()看哪儿?(碧霄)(板书)“碧霄”是什么样子,指导学生想象(课件6:夜空图),看着深蓝天空中的繁星点点,人们希望看到什么?(牵牛织女渡河桥)谁渡?()怎么渡?()
2、(课件7:一、二句诗)一年三百六十四天,牛郎织女在银河两边遥遥相望,只在“七夕”晚上鹊桥相会,想到这儿,你的心里(伤心),带上你此时的心情读(“七夕……河桥”),也只有在这一天,织女才能见上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孩子,两个可爱的孩子才能见到朝思暮想的妈妈,想到这儿,再读(“七夕……河桥”),经过三百六十四天等待,七夕这晚,牛郎就要见到心爱的妻子了,孩子们就要见到自己亲爱的妈妈了,你的心里特别(高兴),带上这份喜悦,再读(“七夕……河桥”)。
3、我觉得牛郎织女一年只见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会怎么做?()如果他们一家能天天在一起,这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啊(板书:幸福)。
(二)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人们在乞盼牛郎织女过上幸福日子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在七夕这天晚上,人们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乞巧)(课件8:三、四句诗)读三、四行。你能从这两句诗中找出动词吗?(望、穿)谁望?(家家)望哪儿?()望着秋月干什么?(乞巧)
2、“乞巧”什么意思?(乞盼有一双巧手)像谁一样的巧手?(织女),传说中的织女心灵手巧,织的锦缎又光又亮,织的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少女们个个羡慕,羡慕什么?(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这一天,用五彩线穿九孔针来乞巧,(板书:穿红丝)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来看看人们是怎么“乞巧”的(课件9、10:乞巧图),从图上你能感受到乞巧的人特别(多)家家的少女都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场面很(热闹),(课件 11:三、四句诗)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这热闹的场面吗?(家家……几万条),再热闹一点的场面(再读三四句)
3、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热闹的乞巧场面,同学们,你们能从诗中再找出表现人多的词吗?(家家、几万条、尽)为乞巧少女们穿了多少条?(几万条)真有几万条?( )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泛指很多很多,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对幸福的渴望和乞求是多么强烈!用你的朗读把少女们强烈的愿望表达出来吧(家家……几万条)。在月光下乞巧的人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啊,再读(“家……条”)。
4、人们乞盼有一双巧手,还乞巧什么?(课件12:乞巧歌),如果是你还会乞盼些什么呢?(先用的许愿的形式再让学生说)(课12增加填空)(学生填空),把学生愿望连接起来,变成现代《乞巧歌》,古时候的人们乞巧,现在的我们的乞盼,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板书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目标!希望人们的乞巧能梦想成真,也希望同学们能梦想成真,带上我们的祝愿,再读这首诗(课件13整首古诗)(齐读全诗)
(三)有的同学在多次诵读后,已经能背这首诗了,我们一起来试试。(试背古诗)
五、小结、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____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写过与七夕乞巧节有关的诗篇,一起来看看(课件14--16出示)《牵牛织女》、《七夕》、《秋夕》
六、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古诗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外能积累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3篇: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
《乞 巧》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单一,在以导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学法。
2、学生可能对诗中的乞巧节不了解,应多补充相关资料,解决学生的疑问。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诗句想象丰富、浅显易懂,通过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等四个生字。
2、能有节奏、有韵律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增强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培养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是教学的
第4篇: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
第5篇: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