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溶解度课件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15 07:13: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化学溶解度课件

化学溶解度课件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分享就是关于“化学溶解度课件”希望内容对大家有用,欢迎欣赏。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3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课题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100+S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注:S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质量分数就不变。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2篇:化学第一单元溶解度课件

化学第一单元溶解度课件

溶解度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内容,作为化学老师,我们知道怎么书写这个单元的教案课件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化学第一单元溶解度课件,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

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

二 自主学习

<一>、饱和溶液

【活动探究I】:阅读P33,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操作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结论】:

【活动与探究II】.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

再加入5g硝酸钾

……

【结论】: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热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形成概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不饱和溶液。

2、 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包括 结晶和 结晶。

【分析归纳】:饱和溶液二要素: 、 。

三 合作探究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2: 由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饱和溶液;

四 自主测试

1.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

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2.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是饱和溶液 B. 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 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瓶NaCl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晶体,则( )

A.溶液的质量增大 B.晶体的质量不变 C.晶体的'质量增大 D.晶体溶解一部分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多

B.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不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饱和溶液

C.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5.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6.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与两种方法:一种是 ;另一种是 。例如,从饱和食盐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用 法;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可采《溶解度》学案xx用 法。

五 拓展延升

1、右图中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对阴影B、D的分析,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 ;

(2)

六 课堂小结

师指名小结

第3篇:溶解度化学教案设计

溶解度化学教案设计

课 时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xx年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溶解度

教学目标:

1. 物质的溶解性

2. 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 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化学教案-溶解度。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初三化学溶解度课件

初三化学溶解度课件

初三化学溶解度课件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表示 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 (m2-m1)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化学溶解度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溶解度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