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泰州国清寺导游词(精选6篇)
泰州国清寺导游词(精选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泰州国清寺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泰州国清寺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瑜璁,你们可以叫我王导,也可以叫我小王。
现在我们来到的景点是国清寺,它位于浙江天台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济南灵岩寺、镇江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祖庭。
国清寺是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看,这就是隋塔,出天台县城,往东北方向山中行去,即可望见一座巍巍古塔,它就是国清寺的标志之一,建于1300多年前。塔身黄褐色,高59.3米,六面九级,空心,砖壁。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美。这座隋塔建造别致,塔顶上没有塔头,因此,从塔内仰望可见蓝天。
现在我们进入了寺内,左边这儿就是鱼乐国,相传董其昌来国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内闻名的大书法家,请他题碑额,可是董其昌不肯下笔。
一天晚上,董其昌来到放生池边纳凉。阵阵轻风,吹得他睡意顿起,恍惚间遇到了名叫鱼珠、乐珍、国珍的三位仙女。她们为董其昌唱起优美的歌曲,跳起优美的舞蹈,吹起优美的玉笛,乐得董其昌赞美不已……
董其昌醒后,若有所失,便依梦中情景,吟诗:
鱼珠妙歌喉,乐珍柳枝腰;国珍金玉笛,游梦实逍遥。
这时方丈来到他的身边,听了他的诗,笑呵呵的说:“你的诗真好,他把这道诗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不就是“鱼乐国游”四字吗?”
于是董其昌应方丈之请,写下了“鱼乐国”三个大字,同时题写了“清心亭”亭匾。
这是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里面还有许多尊佛像。大雄宝殿一侧有一颗隋梅,相传为章安大师手植,至今已1300多年,是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隋梅高10米,胸径粗45厘米,冠幅7米。古干虬枝,主干已经腐朽,旁生支干,攀附于主干,犹似千年古藤的窃窃私语,大家可以仔细观看。
从大雄宝殿过去,就是五百罗汉堂。里面的罗汉神态各异,有的怒目相视,有的慈眉善目,有的窃窃私语,大家仔细观看。
我负责的景点已经说完了,大家往那个方向去,有其他的导游为你们服务。
泰州国清寺导游词 篇2
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县城北3公里处,是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是一座历史古刹。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那参观,我甭提有多激动了。
我们乘着观光车来到了寺前,只见国清寺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地方,周围古木森森,鸟声阵阵,在这清幽的环境下,我的心似乎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我们走过石砌的拱桥,跨进寺门,绕过长廊,就来到了雨花殿。雨花殿里有四大天王,他们代表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持国天王手拿琵琶,满脸微笑,像是怕得罪我们似的;增长天王手执宝剑,满脸愤怒,好像是因为贪官污吏欺负了老百姓,非常生气;再看看多闻天王,左手持收人法伞,右手上趴着一条狐雕犬,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那样子可真威武;广目天王右手拿着一颗白珠,左手上缠着无脚青龙,眉毛微微立起,似乎有些烦恼。他们拿着各自的法器威武地站在那里,真是架势十足。
参观完了雨花殿,沿着石阶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法乳千秋”碑亭。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上刻“锡杖泉”三个字。相传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遂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涌出,故名“锡杖泉”。我探出头往井里看了看,一只乌龟游了过来,它蹒跚的步伐,仿佛通过时光向游人诉说着寺里的故事。
在国清寺内,我们不仅看到了王羲之的真迹,还看到了隋梅,这株古梅苍老遒劲,冠盖丈余。听说一到早春,疏枝横斜,香满古刹。
国清寺到处是美景,不愧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刹。
泰州国清寺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台山国清寺。国清寺离天台县城仅3公里,是中国佛教第一宗派“天台宗”的发详地,日本、韩国、朝鲜“天台宗”的祖庭,它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了。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隋代古刹”四个字引人入胜。国清寺殿宇屡经修缮,现存主要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诸位知道这座寺院有多大吗?下面听我介绍:国清寺占地面积7.33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全寺依山就势,缓缓升高,共有四殿、六楼、八堂、二亭、二室。全寺现有80余幢建筑物,连以各式各样的廊亭,穿堂,组成350多个院子。整个古建筑群既有佛教建筑严整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与其他各刹相比,国清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具地方特色。它坐落在四面环山,“五峰层叠都苕绕,回环锁佛寮”的封闭性的地理环境中。来此观光的游客都已经看到高达60米的隋塔了,国清寺却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当转过木鱼山麓的“寒拾亭”后,第一眼看到的也只是写着“隋代古刹”的黄色照壁。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不朝南。此举符合中国人“紫气东来“的吉祥心理。
现在各位请随我一起进寺浏览。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25米长的甬道,两旁为高1.7米的黄墙,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汉白玉石狮蹲坐在弥勒佛殿前。进了弥勒殿,各位看到袒胸露腹的弥勒佛笑口迎宾,至此国清寺奇观“到眼宛如展花屏”。出了弥勒殿继续往前走,通过17米长的甬道,便来到了雨花殿,四大天王手里分别拿着琵琶、剑、伞、蛇,威严而神勇。民间将四大天王所执的法器隐喻风、调、雨、顺,寄托“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然后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殿前的铜鼎高3.8米,双耳三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雄宝殿”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所题。殿前唐樟宋柏,花卉环拱。佛祖端坐莲台,慈眉善目,庄重端详。十八罗汉依墙列坐,大佛后背以普陀山和天台山为背景,雕有飘海观音,善财童子和龙女。
现在我们来到了梅亭。亭前右梅为国清寺开山祖师灌顶手植,旁有画家赖少其所书的“隋梅”二字。隋梅经寺僧精心培育,古木回春,花开时节,清香四溢,繁花累累,缀满虬枝。
来到国清寺,我们还要欣赏一下独笔“鹅”。独笔鹅字碑嵌在三圣殿东首莲船室壁上。现在我们看到的“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曹伦先生经过七年摹写上去的。此字字势雄逸,如龙跳门,虎卧凤阙,极具气势和神韵。
最后,我们来到了鱼乐园。鱼乐园为寺中园林,古木扶疏,鸟语花香,中间为圆形放生池,明董其昌题碑。池中各色鲤鱼,金鱼,鲫鱼,乌龟等在池中尽情嬉戏,毫不怕生,乐得其所,其乐融融,故为“鱼乐园”。园内颇多楹联碑刻。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的国清寺之旅结束了。我衷心希望大家游得舒心,过得愉快。谢谢大家!
泰州国清寺导游词 篇4
各位,在一般寺院我们这座雨花殿被称为天王殿,传说国清寺建成后,章安灌顶大师登台讲述《妙法莲华经》,感动上天神灵,天降花雨,故名“雨花殿”。现在我来问一下大家,为什么这座雨花殿要供奉四大天王呢?因为佛教把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盘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轮回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称“六欲天”,为天神所居。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是四大天王,为四天王及其随从所住所,天王殿因此得名。
各位,这位手持琵琶的就是东方天王,代表负责任,叫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主持一个家庭的事务,我们叫持家;主持一个公司的事务,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是帝王,是总统。那他要求我们怎样去做呢?那就是一定要负责尽职。每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都有他一份的职责,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
这位就是南方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门不落伍啊!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跟着时代走,是领导时代走啊。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
后面两位天王教给我们实践的方法。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参学、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所以这些塑像供在那儿,是在给我们上课的!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这理想目标精进!能这样做,则佛教哪里是迷信,哪里是拜偶像呢?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顺,顺的意思,代表变化!什么是顺?就是没有角,没有鳞片的龙的神兽。人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它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顺表的就是这个意思。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
泰州国清寺导游词 篇5
国清寺座落在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长清县)、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并称天下“四绝”。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岂页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
国清寺共有四殿、五楼、六堂;屋宇600多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其大雄宝殿中的如来佛像为青铜浇铸,重达1万多公斤,殿两侧的二十诸天为楠木雕成。寺内还藏着丰富的宗教文物,如贝叶经、古钵、古碑刻及钦赐佛经等。寺院中还存有一棵树龄达1200多年的隋梅,以及大量摩崖题记,其中“秀岩”、“大中国清寺”等古代书法家题记,笔法苍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寺北侧有创建“大衍历”的唐代(618-907年)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的墓。国清寺蜚声海内外,著名的唐代(1618-907年)鉴真大师曾任天台宗第四世祖。唐代日本著名和尚最澄大师曾远涉重洋来到天台求学,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仿国清寺修建了日本国清寺,还把比睿山改名“天台山”,从此天台宗在日本广为传布,至今已有教徒300余万人。进入80年代后,日本天台宗佛教徒来国清寺朝拜者不绝。1982年,国清寺新建了三座塔碑: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最澄大师天台法灵迹碑、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
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
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莫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加上青山绿水,古松曲径,给人们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门之内,给人们似小不小,似封闭而又不封闭的特殊空间。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黄绿相衬,色彩和谐,人行其中,有一种轻松自然、亲切舒适的感觉。国清寺建筑雄伟,庄严,形成了四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7.3万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
泰州国清寺导游词 篇6
各位团友,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者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首先看到的是教观总持和隋代古刹两大照壁,教观总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思。由于“国清”两字寓意“国家清明,天下太平”的意思,深受当政者和僧俗百姓的普遍欢迎,所以这个吉祥的“国清”寺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国清寺的山门。
一般来说,寺院山门都是坐北朝南开的,而国清寺的山门要别具一格朝东开。这就和我们刚才所说的寺院园林的布局相关,刚才我们提到寺庙园林善于顺应地形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重叠构筑;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素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蕴,等等。
那么国清寺这种将大门朝东开主要原因是国清寺前方开阔地很少。寺门东开,不仅避开了寺前开阔地不足的缺陷,反而平添了几分“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的含蓄之美。这就是国清寺在修建之初抓住了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这一个布局特点。除此之外,有人说国清寺建在“八桂峰”南麓,此峰的风水龙脉刚好通过寺院的中轴线,寺院前方不开门而建照壁,就可锁住风水龙脉,保证国清寺长盛不衰。同时寺门东开也符合“紫气东来”的风水学说。还有人说,当年智者大师修持和创建的十二道场,多数在东北方向的天台山中。寺门朝东开可以表示对智者大师的崇敬。
我们现在看到在山门的门楣上方悬挂寺额,上书“国清讲寺”四个金色大字。国清寺的寺名在这里加上一个“讲”字,讲是指注重研修讲说佛教义理的天台、华严等佛教宗派。因为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一个寺院,所以被称为讲寺。
寺院园林中,寺院是园林中最重要的建筑形式。寺院在佛教中,至始至终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什么是丛林呢,我们就从佛教的原来戒律说起,佛教戒律里要求僧众不能自己劳动,要去化缘,化缘是为了结缘,教化人民。下雨的时候就不能出门化缘,为什么呢?后来到了百藏法师的时候,百藏法师就提出了丛林制度,打破了这一制度,也出现了韦驮菩萨法器的不同拿法。这个等下再说。
佛教寺院的体系,好像学校和博物馆的结合体。我们现在是博物馆跟学校分开,它是博物馆跟学校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体系。佛教所有的一切艺术,都具有高度的教学艺术,不能把它看成单纯的艺术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来、领会不到的。以佛菩萨的造像而言,有很多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便以为这是低级宗教,是泛神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无量无边的理,用一个形像、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所以用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品来表达。
现在请大家跟着我进这所著名的佛教大学,让我为大家解开国清寺神秘面纱。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大殿就是弥勒殿。刚才我向大家说过佛教是佛陀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生一世——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座大殿的建筑,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是国清寺给大家的第一个教育。从外面看,真俗二谛;从里面看,就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个意思就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实质是相同的。
各位团友,有谁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将弥勒菩萨供奉在正中呢?其实,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我们再来看一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佛陀教育我们我们要平等心、喜悦相,通俗的来说就是: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
在弥勒菩萨的两侧站着两位高大威武的金刚,金刚是金中最刚的意思,比喻牢固、锐利,无坚不摧。很多人习惯把左边这位红脸叫威迹金刚,右边黑脸的叫密迹金刚。其实在佛教中金刚力士本来只有一位,为了符合中国人讲对称的习惯,所以,金刚力士只好一分为二,分化为两个金刚力士,按照佛教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都被称为密迹金刚。那么两位金刚怎么来教育世人的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们用凶恶的面目出现,就是告诉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后来,受《封神演义》的影响,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哼哈二将。
大家观察一下韦陀的脸,有没有发现韦陀的脸像孩子。其实,这也是佛陀给我们的一个教育。面如童子,象征着“赤子之心”,就是告诉大家要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国家。
大家有没有在弥勒殿学到了一点做人的道理,现在请大家继续跟着我往前走,看看天雨花殿又有什么让人受益的地方。
第2篇:国清寺导游词
天台国清寺导游词
导游内容:国清寺概况—— 隋塔——寒拾亭——五峰环抱、双涧回流——丰干桥、一行到此水西流——山门——山门殿——雨花殿——大雄宝殿——隋梅——碑亭——观音殿——中韩纪念堂——经幢——鱼乐园
讲解1:国清寺概况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天台山时留下的名句,集中表现了人们对佛国仙境天台山的向往。国清寺就是镶嵌在天台山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与齐州的灵岩寺(山东长清),润州的栖霞寺(江苏南京),荆州的玉泉寺(湖北当阳)并称为“天下四绝”。
国清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晋王杨广承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遗愿建立。历代经过多次整修,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1973年人民政府拨款又作了全面整修。有殿宇十四座,房屋六百多间。主要建筑多依清代宫式营造,分布在五条轴线上。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国清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解2:隋塔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隋塔。隋塔,因建于隋朝而得名。隋塔又名报恩塔,这是因为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的纪念塔。
隋塔作为国清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成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十月。唐武宗会昌法难时国清寺被毁,塔亦受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修。原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与杭州六和塔相似,可沿楼梯盘旋至塔顶。因年久失修外围木结构损失殆尽,现仅存砖砌塔身。
我们现在看到的赤者黄色砖砌塔身,六面九级,高59.4米,边长4.6米。底层朝东南方向开一门(现在为加固塔身而封堵),二层以上塔面外有壶门,内有佛龛,外壁塔砖上,雕有三尊18厘米高的精美佛像。佛像秀眉善目,宽衣紧带,造型生动,神态逼真。现有一块陈列在寺文物室。1935年整修隋塔时,还发现第二层内壁嵌着12块法华经石刻碑和“导师、弥勒、药王、文殊、观世音、大势至”等七块线刻造像石碑,每块碑高124公分,宽42公分造像十分精美。千年隋塔,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精品,又是珍贵的佛教艺术的宝库,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讲解3:寒拾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过街式的亭子叫寒拾亭,是为了纪念唐代国清寺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依山傍水,四面怀翠,上覆千年古樟,进寺大道穿亭而过。此亭古色古香,颇具佛国神韵。请大家抬头看寒拾亭的前后亭额上分别题写“五峰胜境”和“万松源处”点出了国清寺的景观特色。
享誉中外的苏州“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就是因为传说寒山曾居此寺而更名的。至于寒山是否真的在“妙利普明塔院”居住过,史学界至今仍然没有定论。然而,寒山隐居天台寒石山70多年,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与国清寺的丰干、拾得相交甚厚。他们经常结伴嬉戏与山水林莽间,吟诗唱偈,留下300余诗篇。传说寒山游苏州妙利普明塔院时,拾得曾不远千里去看望他。拾得寻思自己身无分文,就在路边荷塘采了一朵荷花作于相见之礼。而寒山听说拾得远道而来,肯定腹饥难耐,就手捧点心盆迎上去。这“荷”的谐音为“和”,盒的谐音为“合”,都是象征和谐好合的吉利之词,深受民众的欢迎。清雍正十一年(1733),正式赦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于是,民间逢年过节,喜庆婚礼,都要悬挂“和合二圣”的图像,以祈求家庭和谐,阖家欢乐。
寒山和拾得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细加体会,对我们日常处事不无裨益。寒山问道:“世间有人谤我、欺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答到:“只且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讲解4:五峰环抱、双涧回澜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抬头观看。国清寺四周围着五座山峰,它们分别是:寺前祥云峰 海拔301米,寺后八桂峰海拔344米,寺东灵禽峰海拔318米,寺西灵芝峰海拔180米,寺西北映霞峰海拔462米。
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落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缝,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古人认为“山环水绕必有气”,懂气功的人交口称赞这里的“气场”好,练功容易得“气”。讲“风水”的人则夸国清寺风水好,是块难得的宝地。国清寺正符合“环若列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藏”的选址标准,完整地具备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灵兽”模式,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是一处适合僧侣静修和生活的风水宝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被称为天台山八大景之一的“双涧回澜”。所谓双涧,是指发源于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两支涧水汇合于寺前的丰干桥畔,向东流入溪。北涧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几十里,到国清寺;而西涧从映霞峰上直湍而下,流程仅二、三公里。因此北涧之水常清澈,西涧之水常浑黄。特别是多雨季节,一清一黄,交相激荡,蔚为壮观。加上拱桥、古木、黄墙、青峦的衬托,就形成了“双涧回澜”一大景色。千百年来,中外游客多在盛夏的多雨季节,到国清寺能观赏到“双涧回澜”。
那么,涧水西流的奇观有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里在夏雨季节,经常会出现一边下雨一边晴的情况,甚至这丘田下大雨,而相邻的那丘田却红日高照,故有“雨不过丘”之说。当一行禅师到国清寺求算法的时候,正值北山下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滚滚山洪顺着东涧咆吼而下。由于前方河道狭窄,泄洪不及,而西涧方向无雨,水位甚低,于是东涧之水就漫向西涧,造成涧水西流的奇观。
讲解5 :丰干桥、一行到此水西流
各位游客,过寒拾亭不远,就是丰干桥,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和尚而命名的,这是一座石砌的拱桥,长14.4米,净跨10.7米,宽3.4米,始建于宋代,清乾隆乙西年(1765年)重修。桥面鹅卵石铺就,两侧石板护栏。桥头石狮守护,桥两侧苔葛从生。立桥心方石上踩脚,能感到桥身颤动。但此桥建造十分牢固,虽历几百年风暴洪水,至今仍完好无损。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行到此水西流纪念。一行禅师姓张名遂,河北巨鹿人,一行对我国天文学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开元十一年(723年),他和梁令瓒主持制造了黄道游仪,对日、月和五星的运行进行了观测,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运动的规律,并且重新测定了恒星的位置(《新唐书.天文志》)。这比1718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恒星运动理论要早1000年。
开元十一年至十三年(723年-726年),一行与南宫说等人测量了南北13个地点的日影长短,打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得出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为166.14公里(现代实测为111.2公里)。这也是了不起的功绩。开元十二年(724年),一行和梁令瓒主持制造了浑天铜仪。浑天铜仪用水力运转。通过复杂的齿轮系统,可以显示天系运行的情况,并可自动报时,这是他们对古代天文仪器研究的杰出成就。
一行到天台山国清寺是元九年(721年)。当时通行的《麟德历》推测日蚀不准,玄宗就叫一行研究诸家历法短长,改编新历。一行根据《周易》,编写《大衍历》,费时7年,完成了这部52卷的巨著。一行在编写《大衍历》过程中,碰到一些计算难题,打听到国清寺的达真法师精通算法,于是不远千里,前来求师。我们现在看到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碑石上的题字,记述的就是这次访晤。
这一天,国清寺的达真和尚正在寺院中布筹运算,忽然对他的徒弟说:“今日有弟子自远方来求我算法,怎么到现在还没有人通报?”再算了一筹,又说:“门前涧水向西流,弟子就到了。于是,达真和尚急忙起身相迎,一行当即跪拜认师。就在这时,只听得“哗啦啦”一声响,寺前本来往南流的涧水竟突然向西改流。达真和尚激动的对弟子们说:“一行千里求算,真诚感天动地,连涧水都为之西流,何愁新历不成。”从此,一行就在达真和尚的指导下,经过二年的刻苦钻研,终于编成了《大衍历》。“一行到此水西流”,成了虚心求教的千古佳话。唐代诗人写诗道:“一行寻师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
讲解6:国清寺照壁、山门
各位游客,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者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教观总持和隋代古刹两大照壁,教观总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思。由于“国清”两字寓意“国家清明,天下太平”的意思,深受当政者和僧俗百姓的普遍欢迎,所以这个吉祥的“国清”寺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国清寺的山门。一般来说,寺院山门都是坐北朝南开的,为什么国清寺的山门要别具一格朝东开呢?这是因为:第一,从风水的角度讲,国清寺建在“八桂峰”南麓,此峰的风水龙脉刚好通过寺院的中轴线,寺院前方不开门而建照壁,就可锁住风水龙脉,保证国清寺长盛不衰。同时寺门东开也符合“紫气东来”的风水学说。大家可以看到前方的围墙上还专门开了个半圆缺口作为风水通道呢。第二,从功能上讲,当年智者大师修持和创建的十二道场,多数在东北方向的天台山中。寺门朝东开可以表示对智者大师的崇敬,又能方便国清寺与这些道场僧众的沟通联系。第三,从地形上来讲,国清寺面对高山临涧而建,前方开阔地甚少。寺门东开,不仅避开了寺前开阔地不足的缺陷,反而平添了几分“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的含蓄之美。
我们现在看到在山门的门楣上方悬挂寺额,上书“国清讲寺”四个金色大字。国清寺的寺名在这里加上一个“讲”字,就点出了这个寺院的特色。这个“讲”是讲经说法的“讲”,表示国清寺是以讲经说法,研究教理教义为特色的大寺。
讲解7:弥勒殿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进寺以后的第一座佛殿——弥勒殿,也是寺院的山门殿。弥勒殿的门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分立两旁,镇守着这方佛门净土。我们可以看到它造型俊美、活泼可人,由整块汉白玉精雕而成,高2.28米,是清代的珍贵文物。1973年重修国清寺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从北京选送过来的。狮子的造像总是雌雄成对的,其特征是,雄狮戏彩球,雌狮逗幼仔。大家请看,正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他是未来佛。现在的造型是以契此和尚为蓝本的。您瞧!他袒胸露腹,满面笑容,使人们一进入山门,就感受到佛门广大,心生欢喜。有一幅对联写的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因为他肚皮极大,又整天乐呵呵的背着大布袋游街窜巷,乐善好施,总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人们都喜欢叫他布袋和尚。
在弥勒菩萨的两侧站着两位高大威武的金刚,金刚是金中最刚的意思,比喻牢固、锐利,无坚不摧。大家请看左边那位红脸叫威迹金刚,右边黑脸的叫密迹金刚。他们的样子与刚才笑脸相迎的弥勒菩萨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望而生畏。其实,弥勒“示欢喜相”是从正面劝善,引导人们去掉邪念,一心向善。金刚“示忿怒”,则是使人产生惶恐之意,不敢做坏事。两者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受《封神演义》的影响,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哼哈二将。在弥勒的背后,是韦驮菩萨。我们看到这尊造像,制作精致,威严传神,是明代青铜铸就外贴真金的国家级文物精品。
云游和尚到了寺院,对这位韦驮菩萨是非拜不可的,通过跪拜观察韦驮的姿势,这对云游和尚十分重要。如果韦驮的金刚杵柱地而立,表示本寺院可以接待云游僧人一宿二餐。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韦驮像的金刚杵是横放在双臂之上的,表明本寺是十方丛林,各地云游僧人可如法依律挂单参礼。对我们这些游客来说也是表示极大的欢迎呢。
讲解8:雨花殿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雨花殿。据说,隋朝年间,天台山突发瘟疫,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在这里设坛祈祷,连续七天(有的说四十九天)诵经不绝,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消除了瘟疫之灾,故得此名。
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印度古神话传说中的“四天”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方,并说每一方都有一神管着,所以尊他们为“王”。“四大天王”亦称“四天神”或“四大金刚”,所以一般寺庙中称此殿为“天王殿”。
民间传说“四大天王”象征“风调雨顺”,这是按照他们手里执持的不同武器和法宝的谐音而来的。守护南方的叫毗琉璃,号“增长天王”,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手执青锋宝剑,“锋”和“风”同音;守护东方的叫多罗吒,号“护国天王”,手弹琵琶,足踩乐器,表示音调的“调”字;守护北方的叫毗沙门,号“多闻天王”,一手托宝幢,一手擎雨伞,显示“雨”字;守护西方的叫毗留博叉,号“广目天王”,手捏一条“蜃”,“蜃”与“顺”又是谐音,以此象征“风调雨顺”。反应了广大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愿。
讲解9:大雄宝殿
各位游客,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雄伟建筑就是大雄宝殿。“大雄”的意思是一切无畏的大勇士,是古印度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所以信徒们就把供奉佛祖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式结构和琉璃瓦屋顶,显示出它在寺院中的主体地位。大殿高22.65米、进深19.71米、宽30.67米。总建筑面积797平方米,现在请大家抬头看,大殿上下檐间高悬着赵朴初会长手书的“大雄宝殿”殿额。你是否留意到,通常寺院中殿额都是横写的,而国清寺的“大雄宝殿”却是竖写的,这有什么讲究呢?到过北京故宫的游客都知道,各代皇宫的殿额都是竖写的。所以,这块竖写的殿额,就表明了国清寺是皇家直接建造的,享受类似于皇宫待遇的高规格寺院。
各位请随我入殿参观,正中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这尊佛像连座高6.8米,重13吨,系明代青铜铸成的国家级文物珍品,是重修国清寺时经国务院批准从北京请调过来的主要文物之一。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相传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现为尼泊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舍弃王族的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茹苦修行,35岁在佛陀迦耶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据说能使众生脱离苦海的佛教,被佛门弟子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智者”。佛祖释迦牟尼近旁站着他的两位大弟子,年轻的一位是阿难尊者,年长的一位是迦叶尊者。
请大家再看殿内东西两侧排坐着十八罗汉。据佛经记载,罗汉初为16位,释迦牟尼在即将“灭度”之际,曾亲自嘱托十六罗汉,要他们不入涅槃,长住世间,持法弘法,直至弥勒佛降生为止。到了五代之后,又增加了二位罗汉,成为十八罗汉。但是增加的是哪二位则说法不一。后来,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第十七位是降龙罗汉,第十八位是伏虎罗汉。
讲解10:隋梅
各位游客,接下去我们要去参观隋梅。据传,此梅为隋代国清寺开山祖师灌顶大师手栽,故称“隋梅”。经植物学家考证鉴定,确属隋代古梅。隋梅是我国现存的五大古梅之一,是国清寺的稀世珍宝。大家请看,隋梅高约10米,树径粗约45公分,冠幅约7米。枝繁叶茂,高居墙头,真有“矮墙高枝百代开”的气魄。此梅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虽寺院几经劫难,而梅却无恙,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此树年产青梅数十斤,寺僧采摘后加工成罐头,称为“佛果”,用来招待佳宾。
人们都说隋梅通灵性。不管是灵性也好,巧合也罢,反正隋梅这段神奇的经历却为人们所乐道。1968年,*的“破四旧”潮流涌进国清寺,千年古刹遭受灭顶之灾,隋梅也在劫难逃,濒临死亡。1972年国清寺受周总理关注时,隋梅的次干上离墙头30公分处竟然奇迹般的长出了许多气根,现在的花坛,就是寺僧为了保护这些气根修建的。当1973年开始修整国清寺时,次干上首次重新开出了几朵梅花。到了1975年寺院修复竣工时,梅花盛开,并首次重新结果。而主干则霉朽渐尽,似乎象征着国清寺的新生和国运的重新兴旺。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家越来越兴旺,梅花也越开越茂盛。因此,隋梅通灵性的说法也就不胫而走,前来赏梅观花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讲解11:碑亭
各位游客,现在来到的是中日祖师碑亭。中日祖师碑亭,是日本佛教天台宗为报答祖庭国清寺的恩德,显彰天台宗祖师,而于1982年建立的。亭额上,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题写的“法乳千秋”四个大字闪烁着耀眼的金光。“法乳千秋”的意思是说,佛法犹如母亲的乳汁,千秋万代哺育着佛门弟子,永不间断。祖师碑亭内竖着三块石碑。中间为“天台智者大师赞颂碑”,左为“天台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诗曰:“异域乡音别,观心法性同。来时求半偈,去罢悟真空。贝叶翻经疏,归程大海东。行当归本国,继踵大师风。”右为“日本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记述了最澄大师到天台山从道遂禅师和行满座主受学得法的经过,以及修碑因缘。三块石碑的正面碑文均为赵朴初先生撰书,背面文字为现代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撰写。1982年10月19日,山田惠谛亲率“祖师碑揭幕访华团”146人到国清寺,与国内各大名山长老、佛教界大德共3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和报恩法会,增进了中日两国佛教界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山田惠谛曾经深情地说:“没有天台宗开山始祖智者大师,就没有日本的天台宗,也就没有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天台山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国清寺这座中日天台宗祖师碑亭和妙法莲华经幢、智证(圆诊)大师显彰碑,以及智者塔院的般若心经塔、赤城山的樱花等,都是这种以佛教天台宗为纽带的文化交流和友谊的体现。
讲解12:观音殿
各位游客,过去民间曾有句俗语,叫做“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可见观音菩萨在民间的影响力之大。眼前的观音殿,就是专门供奉观世音菩萨的殿堂。
观音即“观世音”,其名号的含义是能“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声音。在唐代,为了避开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故去掉“世”字,简称“观音”。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协持。观音菩萨能解救众生的一切苦难,满足人们的所有愿望。所以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成为佛界所有菩萨中知名度最高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音殿中供奉的主尊是“千手观音”。据说观音在过去无量劫时,听了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后,发誓要为所有的众生谋利益。显然,靠一双手和两只眼睛是忙不过来的,所以长出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故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
提起观音菩萨,通常人们总以为他是貌若天仙的俊美女性。然而,佛经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观音的原型,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双马童神,后为佛教所吸纳。观音菩萨在印度的形象是相貌英俊、身材魁梧的大丈夫。当观音菩萨随着佛教东传来到中国后,起初仍然是纯粹的男子汉,甚至还留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直至东晋之后,为了满足广大妇女的菩萨信仰需要,才开始出现了“女儿身”。到了唐代观音的形象就完全女性化了。观音形象的女性化,体现了慈母之爱的女性美,也符合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德性。所以人们创造出许许多多女相观音的形象,其中尤以“杨枝观音”、“白衣观音”、“滴水观音”、“水月观音”、“鱼蓝观音”等最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佛教艺术中的珍品。
讲解13:中韩祖师纪念堂
“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建筑面积232平方米,高18米,是一座集明清建筑精华的重檐歇山式殿堂,美观大方。1995年6月17日,韩国、日本等海外天台宗300余人前来国清寺,与国内各名山长老和僧众一起举行盛大的纪念堂建成庆典法会,共同祝愿中韩人民友谊长青,佛缘千秋,祈求世界持久和平。
纪念堂内供奉着创立佛教天台宗的开山鼻祖智者大师、韩国天台宗大师高丽义天大觉国师和当代天台宗的中兴祖上月圆觉大师的青铜坐像。正中的智者大师坐像高1.6米,左侧义天大觉国师和右侧上月圆觉大师像高均为1.5米。三尊铜像都作结伽趺坐,手结定印,俨然佛相。像坐后面,还竖着三块彰德碑,分别刻有韩国天台宗第二代宗正南大忠撰写的三位祖师的碑文,颂扬诸祖创宗功德。
讲解14:经幢
各位游客,“妙法莲华经幢”在药师殿西面,与东面的“中日祖师碑亭”相互呼应。建于1985年9月, “经幢”高3米,呈方形,通体用天台山绿岩雕琢而成。正面刻有“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九个龙飞凤舞的字样,是日莲上人的手迹。下嵌一铜匾,铸有“知恩报恩“四个字,系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所题。经幢的左、右、后三面,均刻有《妙法莲华经》的经文。经幢内部奉纳着日莲宗信徒抄写的《妙法莲华经》全部。它是日本佛教“日莲宗”信徒为报答祖庭恩德而建的。日莲宗是日本佛教的大宗,该宗创始人日莲上人曾到比睿山延历寺学习天台宗教义10余年,信奉《妙法莲华经》。信徒们寻根访祖,认定天台山国清寺为日莲宗的祖庭。于是,征得日莲宗宗务院的许可,由信徒南常男出资,在国清寺建立“妙法莲华经幢”。1986年9月7日,日本日莲宗总本山身延山久远寺法主、岩间日勇长老率领访华团,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法师的陪同下,到国清寺隆重举行“妙法莲华经幢揭幕法会”。经幢前的二棵樱花,也是日本信徒栽种的,象征着中日两国佛教界和人民友谊犹如盛开的樱花、光荣灿烂。
讲解15:鱼乐国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鱼乐国。鱼乐国其实就是国清寺的“放生池”。将放生池命名为“鱼乐国”,既贴切又富有新意,令人回味无穷。放生是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一种表现,是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所首先创导的善举。我们现在看到国清寺的放生池呈椭圆形。池岸围有铁护栏。沿池一圈嵌石子路面,古色古香。放生池的水面面积453平方米,水深2米左右。
放生池四周花木扶疏,令人赏心悦目。池西竖有一块石碑,上刻“鱼乐国”三个大字,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手迹。石碑后面的高台上,建有“清心亭”。亭上悬匾“五峰胜景”,系民国总统府戴传贤手书。亭柱挂有一幅对联:“石上清泉,松间明月;山光鸟性,潭影人心”。此联既是写景,又富禅意。六十年代大文豪郭沫若来此时,吟颂再三,兴趣甚浓,也引发了他的诗兴。那篇光彩照人的五言绝句《隋梅》,就是在这亭中一挥而就的。
站在清心亭中,可以看到右边的院墙上,民国书法家王震手书的“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南无”应该念作“那模”,是“致敬”、“昄依”的意思。提示众人尊敬菩萨可使你脱离苦海、永承欢乐。左前方花木丛中耸立着一块清代乾隆御碑,记述雍正皇帝敕修国清寺的缘起始末。对面还有一块记载1973年重修国清寺的新碑。两块碑记录了国清寺的佛教地位和兴衰历史,揭示了国清则寺兴,国乱则寺衰的道理,与“寺若成,国即清”的谶语相合。
各位游客,国清寺的讲解就到这里。大家现在可以自由参观,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想事成。谢谢!
第3篇:国清寺导游词(精选8篇)
第1篇:国清寺导游词
天台国清寺导游词
导游内容:国清寺概况—— 隋塔——寒拾亭——五峰环抱、双涧回流——丰干桥、一行到此水西流——山门——山门殿——雨花殿——大雄宝殿——隋梅——碑亭——观音殿——中韩纪念堂——经幢——鱼乐园
讲解1:国清寺概况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天台山时留下的名句,集中表现了人们对佛国仙境天台山的向往。国清寺就是镶嵌在天台山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与齐州的灵岩寺(山东长清),润州的栖霞寺(江苏南京),荆州的玉泉寺(湖北当阳)并称为“天下四绝”。
国清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晋王杨广承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遗愿建立。历
第4篇:国清寺
国清景区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上午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天台山做客!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寺庙是一座千年古刹,也是一座皇家寺院。您可以看到这里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国清寺更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佛法精深,源远流长。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教观总持”四个大字,是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王震的手笔。教指“教理教义”,是佛学的思想真髓,也就是理论,观指“观心观法”,体现佛教的修持方法,也就是实践。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强调定慧双修,教与观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放到我们生活中讲就是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等下我们进入寺院后,请各位要文明游寺,无论您是不是佛教徒都要尊敬佛像,尊重僧人,特别进入佛堂后一定要保持肃静,切勿大声喧哗。
好,各位朋友,这边走,那现在我们踏上的呢就是通往国清寺的主
第5篇:清真大寺导游词
清真大寺导游词
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真大寺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真大寺导游词1
The Mosque is a major spot for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over 60.000 Moslems in Xi’an, likewise, an important cultural relic protected by the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Unlike the Arabic mosques, with splendid domes, the minarets reachin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