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13 07:13: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讲述了慧能从一个砍柴的樵夫到开悟成佛的过程。在这一品中提到了与慧能打交道的九个人,从慧能与这九个人的交往,可以品出一些味道。

第一个人——念《金刚经》的人

慧能出身很苦,三岁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无力供他念书。慧能长大以后砍柴为生。有一天他到一家送柴,刚刚走出大门,遇见一个念佛经的人。慧能听他念的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慧能就问那个人念的是什么?那人回答说:“《金刚经》。”慧能又问他从哪儿来,怎么会修持这部经典。那人回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个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教化,门人有一千多,我到寺院中敬礼朝拜,听讲领受了这部经典。大师经常劝谕僧俗两众,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佛性,当下成佛。” 这个人与六祖慧能擦肩而过,这擦肩而过亦是一种缘分,把慧能引上了学佛之路。

第二个人——慧能的恩人

慧能下决心学佛之后,有一个后顾之忧——老母亲生活还没有安排好。这时候有一个人拿出十两银子给慧能,让他拿去做老母亲的衣食赡养费。这个人对慧能也很重要,解决了他学佛的后顾之忧。十两银子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这个人也是慷慨大方之人。不过有人对此事表示怀疑,说《敦煌本》没有写客赠银两安置老母的事,从《惠昕本》开始才加上这一情节的。不管哪个本子写上的,能想到老母亲的安置,也是佛教的慈悲。

第三个人——五祖弘忍

慧能经过三十多天的跋涉见到五祖弘忍,这次见面是中国佛教界的重大事件。五祖弘忍慧眼识才,在慧能来到寺里仅仅八个月的时间,仅凭慧能的一个偈子,就把佛法、衣钵传给六祖慧能。五祖不仅具有超级的智慧,还有非凡的决策能力。有了这次交接班,才有了中国禅宗的发扬光大,这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开始。

第四个人——一位行者

五祖打发慧能到后院干活,这是寺院的规矩,新来到的都要从干粗活开始,对僧人来说是磨炼意志、学习规矩的阶段,对寺院来说是考察修行者的品行、智慧的阶段,也是和尚们晋升起步的台阶。慧能遇见的第四个人是一位行者,这是寺院内一位管理杂务的中层干部,他分派慧能劈柴、踏碓舂米。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寺庙里也分三六九等,也有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区分。现在中国寺庙管理最好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是河南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用经营的理念办寺庙,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没的说,但符合不符合佛法,佛教内外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佛教教派甚多,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评判,只好让时间来检验了。

第五个人——一位未正式出家的童子

有一天这个小童从碓房门前经过,一边走一边唱诵神秀的偈语。慧能一听,就知道这篇偈子没有认识佛的本性,虽然慧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导,但已经听懂了这首偈语的大意,就问小童说:“你念诵的是什么偈子?”童子回答说:“你这獦獠哪儿知道,(像寺里的其他人一样小童没有把慧能放在眼里,童言无忌直接表达出来。)弘忍大师想把衣钵法教传承下去,让众门人都作偈语给他看,如果能觉悟大意,就把衣钵法教传给他,作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边廊壁上写了这篇揭示万物无相的偈语,大师让众人都来唱诵,按照这篇偈子来修持,以免堕落三恶道,照这篇偈子修持,可以获得大好处。”慧能说:“我也要念诵这篇偈语,好结下辈子的佛缘。上人(慧能蛮谦虚的),我在这儿踏碓舂米已经八个多月了,从来没有到前面法堂去过,希望上人能引导我到偈语前礼拜。”我想童子听到“上人”一定非常受用,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引导慧能到前堂去了。

第六个人——江州别驾张日用,

张日用正好在神秀题的偈子旁边,慧能央求他:“我不识字,请上人给念一念。”张日用高声朗诵神秀的偈语。慧能听了以后说:“我也有了一篇偈子,希望别驾替我写到壁上。”别驾说:“你也能作偈语?这种事可是少有。”张别驾也难免脱俗,从心底里瞧不起慧能,于是慧能就教导了他一番话:“要想学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轻视初学的人。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许会埋没智慧。如果轻视初学的人,就有无限大的罪过。”别驾知道自己理亏,悻悻地说:“你念你的偈子吧,我替你写。但如果你将来得到佛法,首先要超度我,可别忘了我这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俗人就是俗人,张日用作为一个佛法的初学者得失心还蛮重的,不忘付出之后的回报,真是“不图三分利,不起早五更。”呀。

慧能念出那篇惊动佛学界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别驾把偈子写在廊壁上,众门徒看了都很吃惊,没有不感叹:“看来不能以貌取人,他来的时间还不长,怎么就成了肉身菩萨了!”

第七个人——和尚慧明

这是慧能最危险的一次相遇,慧能辞别了五祖,一直往南走,走了两个月,来到大庾岭。东禅寺的和尚得知衣钵被慧能拿走之后,几百个和尚追了过来,想抢夺证法的袈裟和钵盂。其中一个僧人叫惠明,出家前当过四品的将军,性格行为粗暴。慧明既然当过将军,古人云:“一将成名万骨枯”,想必他曾经杀人如麻,不知为何放下屠刀皈依佛门。可能是修行力度不够,火爆脾气未改。他跑在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慧能。慧能看来者不善,就把袈裟和钵盂放在一块大石头上,隐身在草丛林莽之中。惠明赶来,拿不动袈裟钵盂,(这里有神话的色彩)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刻转变态度,高声喊道:“行者啊,行者啊,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来的。”慧能见状,从隐身处走出来,在盘石上打坐。打坐的目的是形成一种气场,在气势上压住慧明。惠明向慧能行礼说:“请行者给我讲解佛法。”慧能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你现在就静下心,杜绝一切俗缘,一点俗念也不要产生,我就给你讲说佛法。”惠明沉思静默了很久,慧能对他说:“不思想善,也不思想恶,此时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吗?”惠明立刻觉悟。他又问慧能:“除了刚才说的密语密意外,还有别的密意吗?”慧能说:“我对你说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来观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儿了。”惠明说:“惠明虽然在黄梅修行,却并没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导教诲,好像人喝水一样,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现在您就是我的师傅。”慧能四两拨千斤,化解了这次危机。

第八个人——一群猎人

慧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找追逐,于是躲到四会,与猎人为伍以避难,经常随机给猎人们讲说佛法。猎人们常让慧能看守捕获猎物的网罟,慧能每见到活猎物误入网罟,就放走它们。每到吃饭的时候,慧能把素菜放在猎人们的肉锅里捎带煮熟。有的'人问慧能为什么不吃肉,慧能就回答:“我只吃肉边的素菜。” 过了十五年,慧能觉得危险已经解除,到了该弘扬佛法的时候了,就走出山林,直奔广州法兴寺。

第九个人——印宗法师

在法兴寺印宗法师正在讲解《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了旗幡,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是旗幡在动,争论不休。慧能就参与讨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幡动,是诸位仁者的心在动。”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慧能的话震惊了。印宗把慧能请到上座,详细询问慧能佛法的深奥含义,他见慧能回答时言语简洁理当,不受经典字句的拘束。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早就听说黄梅的袈裟佛法都传到岭南来了,是不是就是行者你呢?”慧能回答说:“不敢当。”印宗闻到再行敬礼,请求慧能把五祖传授的袈裟和钵盂拿出来给大众观看。印宗又问慧能:“黄梅的祖师在付托传法时,有什么指示教诲?”慧能回答说:“倒也没有什么指示教诲,只是说要认知自己的本性,并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印宗问:“为什么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呢?”慧能回答说:“因为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听了慧能的回答,合掌作礼说:“我讲的经就像瓦砾,而您的讲论就像真金。”印宗为慧能剃发并拜为师,慧能开始在法兴寺讲授东山法门。

人生在世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人际交往的能力叫“情商”。六祖不仅智商非凡,情商亦了得,凡夫俗子在《六祖坛经》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与人打交道的学问。

六祖对不同的人都能保持一种“平常心”,谦虚、和气、低调、温雅是六祖为人处世的主色调。面对印宗的尊敬回敬“不敢当”,对小童子口称“上人”,与猎人共同生活十五年,对五祖也不曲意迎合,当五祖要“度”他的时候,他提出:“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六祖对不同的人又能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同样是小瞧他的人,对小童子微微一笑不作计较,对张别驾就说出“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的大道理。同样是讲解佛法,对慧明讲得鞭辟入里,使其心服口服,对猎人点到为止,并不强行灌输。同样面对寺庙主持,对五祖小心翼翼地讲述自己对《金刚经》的理解,是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印宗讲解佛法口若悬河,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初到东禅寺听从分配到后院劈柴舂米,同样,初到法兴寺就讲出“仁者心动”高屋建瓴的宏论。

六祖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有自己的底线,同时又不强加于人。和猎人一起吃饭只吃锅里的素菜,对大快朵颐的猎人也能心理相容。对慧明的错误行为,先避其锋芒,后循循善诱,终于使其膜拜脚下。作为寺庙底层的杂役勇于挑战地位比自己高、学问比自己大、资历比自己深的神秀,同时不说一句贬低神秀的话。作为没有剃度的和尚敢于参与高僧们“风动幡动”的大讨论,只讲自己的心得,不批判别人的观点。该讲的话一定要讲,恰到好处地兼顾到了场合、分寸和效果,六祖大智慧呀!

初读《六祖坛经》给我的体会是,高人自有高明之处。《六祖坛经》可以是一个人一辈子修行的教科书。就是不以研习佛法为目的,用世俗的观点读一读《六祖坛经》,学习修身养性、学习思维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也会收入颇丰的。

第2篇:《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作者:王浩

学号:

《六祖坛经》概要: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简称《坛经》,记载了六祖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禅宗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一,如果说它在中国佛教史,乃至哲学史,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而记载了六祖惠能说法和生平事迹的集录——《六祖坛经》,则可以说是禅宗的“宗经”。

关于《六祖坛经》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还存有很多不同的质疑。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肯定或部分肯定:《坛经》是由六祖惠能口述,由他的弟子法海等记录整理而成。

现今存世的《六祖坛经》,版本五花八门,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流通本,(四)高丽传本,(五)明南藏本。

我所读的版本是流通本。这个版本的《六祖坛经》分为十品,分别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忏悔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自序品第一,六祖惠能讲述自己追随五祖求法,做偈得法的经历。般若品第二,六祖惠能为众人阐释般若的奥义。决疑品第三,六祖惠能通过回答刺史关于武帝功德的疑问,来说明“自性觉即是佛”的道理。定慧品第四,六祖惠能讲述定慧的意义及作用。坐禅品第五,六祖惠能开示大众关于禅的玄机。忏悔品第六,六祖惠能向信众传授“无相忏悔”。机缘品第七,六祖惠能通过与无尽藏,法海,法达,智通等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熟悉不一定是懂,还要去领悟佛经中的真谛。顿渐品第八,神秀派弟子向六祖惠能学习,来教导我们有关顿渐的禅机。护法品第九,武则天太后派人向六祖惠能求教佛理,来讲解“无二无别”的道理。付嘱品第十,讲述六祖惠能教导弟子今后传法的方法。

《六祖坛经》感想:

《六祖坛经》博大精深,若要领悟其中的道理,需要深入的钻研以及很强的领悟能力。我在仔细读了《六祖坛经》多遍之后,根据自己对它的理解,有了如下感想。

《六祖坛经》以凝练的文字比较真实的记载了六祖惠能的禅法思想。我觉得他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佛性思想。佛性是六祖惠能的基本思想,也是《六祖坛经》的核心理论。关于佛性,首先,他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这一思想在他第一次参见五祖弘忍时,就明确的表示出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这一番不同凡响的回答,强调了佛性人人具有,在成佛面前众生平等。其次,他认为自性本来清净,在惠能看来人人所本具有的自心、佛性是本来清净,纤尘不染,就象日月一样,永远明郎,只是由于妄念浮云之所覆盖,才遮盖了清净的本性,如他所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些都说明了自性是本来清净的。然后,他认为自性本来具足,含藏一切万法,《坛经》中说:“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自心、自性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万法无非是自性中所现之物。所以他说: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最后,他还提出佛性不二的思想,惠能认为佛性真谛超越万法,不落有形,是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即佛性是不二的。如他所说:“佛性是不二之法,《涅槃经》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

(二)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可以说是慧能禅法思想另一大理论来源。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始终是以般若为方法,以如来藏佛性为目标,用般若的空观来破除烦恼的执著,以期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坛经》中惠能很多禅法理念都是建立在般若思想下。惠能的般若思想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般若三昧。关于般若三昧,惠能在《坛经》中说:“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他的般若三昧就是让人于一切时,一切处,用般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无取无著,如此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三昧,在慧能看来若人能行此般若三昧,即能入甚深法界,甚至见诸佛境界,至佛地位。第二,一行三昧。惠能认为所谓一行三昧,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他引用《维摩诘经》中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来说明若但能行于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著,就名为一行三昧。第三,一相三昧。所谓一相三昧出现在宗宝本《坛经》中说:“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也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詹泊,此名一相三昧。”可见一相三昧也是让修行人无住离相,如果能无住离相,自然能于一切法不取不著,不生憎爱,而能使心性达到安闲恬静,虚融詹泊的境界,这也就是一相三昧的境界。

(三)不二思想。惠能在讲法时,大体上都是以“不二法门”作为中心思想,他的顿教禅法就正是建立在他所理解的“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即是佛性”的思想基础上的。在《坛经》中的佛性不

二、定慧不

二、动静不

二、菩提与烦恼不

二、众生与佛不

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乃至临终时嘱咐弟子的三科三十六对法等,都体现了惠能的不二思想。不二思想可以说它是贯穿于惠能整个禅法之中的,它就像一把钥匙,如果不明了它,就不能把握惠能思想的纲骨,惠能很重视中道不二法门,它的顿门禅就顿在不二法门上,不二思想在惠能禅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无相,无住,无念思想。《坛经》中惠能曾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宗、体、本,皆是心要之义,可见这三无思想在惠能禅法中的重要性。所谓无相,即是于相而离相。所谓无住,惠能说乃是人的本性。所谓无念,惠能说,于念而离念,于诸境上心不染著,称为无念。总的来说无相所强调的是于相而离相,无住所强调的是于念而离念,无念则是真如自性的任运发挥、任运作用。这三无是相互关联的,其着眼点都在于直显心性,让修行者从无相、无住、无念中,顿见自己的真如本性,不假外修,而于自心常起正见,由此自性自得解脱,自得无碍大用。

六祖惠能的禅机思想需要去悟。虽然我现在只能体会《六祖坛经》字面上的浅显信息,不能深入领悟其中的禅机,但是只是《六祖坛经》中文字里透露的信息,就能使我获益匪浅,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等大有裨益。

般若品第二中写道:“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 心行,则心口相应。”翻译出来就是:这必须要从内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事情也是一样,不能只是心里空想,怎么想也不能成为现实。我们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这样才能有实际收获。

忏悔品第六中写道:“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它的意思是: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明,自然能见到自心本性。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学会这样的心态。已经过去的事已经成为定局,我们要做的不是对往事念念不忘,在无尽的悔恨中浪费时间,而是把精力集中放在以后的事情上,从

以往的事情中汲取经验教训,专心把眼前的事做好。

机缘品第七中,法达比丘自恃念读《妙法莲华经》三千部,向六祖礼拜时头不着地,颇为不敬。六祖惠能通过精妙的偈语使法达认识到自己并没有领悟莲华经的奥义,法达心悦诚服的向六祖忏悔谢罪。这件事告诉我们对人要谦虚恭敬,不能因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而自负,傲慢。学海无涯,我们在知识的世界里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求学。尤其是我们中医学,中华医术博大精深,我们更要虔诚恭敬的去学习中医知识,用它去济世救人,实现自身价值,弘扬中华医学。

顿渐品第八中,神秀大师的师父五祖弘忍因为他没有领悟佛学的真谛,没有把六祖衣钵传给他,而是传给了惠能,但神秀大师并没有因此嫉恨惠能,而是对他的弟子们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并且还派弟子去向惠能求教佛学,由此可以看出神秀豁达的心胸和谦虚好学的精神。我们应向他学习,摒除内心嫉妒,憎恨的负面思想,保持一颗谦虚学习的心。

《六祖坛经》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六祖坛经》小结:

《六祖坛经》以简练的文字对惠能的禅法思想作了比较真实的记载。六祖惠能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记载其说法和生平事迹的集录——《六祖坛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六祖坛经》作为禅宗的“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特殊的地位。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六祖坛经》博大精深,我虽已阅读几遍,颇有收获,但若要领会其中的真义,还需继续研读学习。

第3篇:六祖坛经的读书笔记

六祖坛经的读书笔记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讲述了慧能从一个砍柴的樵夫到开悟成佛的过程。在这一品中提到了与慧能打交道的九个人,从慧能与这九个人的交往,可以品出一些味道。

第一个人念金刚经的人

慧能出身很苦,三岁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无力供他念书。慧能长大以后砍柴为生。有一天他到一家送柴,刚刚走出大门,遇见一个念佛经的人。慧能听他念的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慧能就问那个人念的是什么?那人回答说:金刚经。慧能又问他从哪儿来,怎么会修持这部经典。那人回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个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教化,门人有一千多,我到寺院中敬礼朝拜,听讲领受了这部经典。大师经常劝谕僧俗两众,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佛性,当下成佛。 这个人与六祖慧能擦肩而过,这擦肩而过亦是一种缘分,把慧能引上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六祖坛经原文

六祖坛经原文

原文: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馀,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六祖坛经讲解

六祖坛经讲解[慧律法师精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今天是2004年10月2号,星期6。很高兴有这个因缘,来跟大家结一个法缘。《六祖法宝坛经》是见性的大法,只要是大乘佛法的,几乎都在念佛,拜佛,打佛七。我们要有正确的观念,在一念之间就能够成就,观念先弄清楚了,才有办法修行。

譬如说,往生极乐世界,一般人 是,临命终请人家来助念,加持,这观念是错的。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临命终靠助念,靠加持,不是说不对,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颠倒,妄想,执着都没有处理。临命终就会很危险。我劝人家用真如自性来念佛。用清净心来诵经。用真如自性来礼佛。能礼所礼性空寂。

净土法门跟禅宗是不二法门,净土法门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不能离开现前当下这一念。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祖坛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祖坛经读后感1

前面一个月自己经历了很特别的状态,因为我觉得自己经常陷入了某种无法去思考和行动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我把这个困扰和种子说,种子问我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说觉得这是好事的样子,因为我隐约觉得这和自己修行的法门有关的样子。因为之前学习道德经、金刚经、坛经、传习录,我都有感它们是统一的,都指向同一个本源。然后我就逐渐在从小我的各种思维、感受中脱离,在回归那个本源的样子,也就短暂影响了工作。

前两天在读两本零极限的时候,我很惊讶这本西方的著作和东方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而且它还是用很现代的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六祖坛经》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祖坛经》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