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岑参的读音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11 07:12: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诗人岑参的读音

诗人岑参的读音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共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可是对于如何读他的名字,我们存在着一些疑问。

诗人岑参的读音

岑参

拼音 cén cān

注音 ㄘㄣˊ ㄘㄢ

词语解释

岑参 cén cān

(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年间进士。曾两次出塞,往来于安西、北庭。后入朝任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是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与高齐名,并称“高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其代表作。有《岑嘉州诗集》。

生平

岑参(cén shēn)(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诗词生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代表作: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2篇:古代诗人岑参的读音

古代诗人岑参的读音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那么除了岑参的诗歌,大家对于他的其他方面有哪些了解呢?

古代诗人岑参的读音

曾子即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6年,春秋鲁国人,孔子学生。据宋代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太子巫居鲁国南武城(即今山东费县)“巫生夭,为季氏宰;夭生阜,为叔孙氏家臣;阜生点,字晰;点生参,字子舆;参生元,申”。

《孔子家语》卷九: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参后母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不贤,因出之终身不取妻。

曾参父子同为孔子学生,而曾参学问见长于其父。孔子的“弟子三千”中有其父,而“贤人七十二”中却以曾参为首。曾参除学问外,尤以仁孝著称。《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曾参首先提出,而为孔子采纳的修身养性方法。据传《大学》的作者就是曾参,曾参也是《孝经》的作者,有人说曾参实为孔孟学说的承上启下者,所以世人尊其为“宗圣”,称为“曾子”。

曾参的“参”的读音究竟是shen,还是 can?

我就此事,问过我的祖辈,他们念过私塾,听他们的老师口耳传授——都说读“shen”。就习惯而言,曾参之“参”是念作shen的。清初学者车万育(1632-1705,湖南邵阳县人,康熙三年进士,授户部给事中,后升掌印)著《声律启蒙》是私塾教科书,也是旧时习诗作对的入门书。《声律启蒙》的 “十二侵”—— 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参。……

毫无疑问,这里“曾参”押的是“侵韵”,参读作shen。那么车万育编书依据什么呢?我认为是依据唐宋诗。

在唐诗中有一首宣扬孝道的五言古风——白居易《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画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这首影响深远的诗,解放前国文教科书选过,今天仍用作台湾省的初中课文,押的还是“侵韵”。

到宋代,王安石两次把“曾参”写入诗作,如:留犁挠酒得戎心,并夹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全宋诗》卷556): 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初去临川》,《全宋诗》卷562)。

可见,唐宋诗人的作品中的曾参之“参”念 shen,不可动摇。

北宋有位词人叫高似孙,对此质疑过,他认为:曾子者曾参……予读先太史《史记注七十二弟子传》参字子舆,晋灼读音“如宋昌骖乘之参”因并及之。(《子略》卷一“曾子”条)。高的观点是——曾参之“参”通“骖”(独辕车所驾的三种马),念can;可惜这一观点后世应者寥寥,只有明末清初人周亮工(1612--1672)笔记集《因树屋书影》转载了一下,这是学者在书斋里的发现“趣味”,社会知晓面不广。而清初人把“曾参”编入教科书,家弦户诵,三尺童子皆知,所以积非成是,约定俗成。所以解读《论语》的权威著作——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所附《论语词典》,以及《论语辞典》(安作璋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页310,2004年7月)都注作“音 shen”。

至于有关汉初名相“曹参”名字的读音,《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卷》注作读音“shen”。笔者应该读can,因为曹参字敬伯,理所应当念“参拜”之“参”。 有关诗证见苏轼写给黄庭坚的作品,如 “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且复歌呼相和,隔墙知是曹参” (苏轼《再和二首》, 《全宋诗》卷81)句,押的'就是“覃”字韵,足可证。

还有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其人资料缺乏,故很难从他本人身上得到有效信息。已故文史学者蒋逸雪先生认为“岑有高峻义,故连类相属名参商之参”(王骧:《怀念蒋逸雪前辈》,《镇江史志通讯》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注作读“shen”。这说法值得商榷。笔者查到岑参曾祖文本、伯长清、父植,特别是乃兄岑况颇有文名。杜甫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幼年丧父,由岑况教养长大30岁,应举登进士第。与哥哥取名“况”(“况”作“比况之况” 义)相联系,岑参之“参”有“比勘、验证”义。著名华人学者叶嘉莹教授2004年7月25日在题为《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的讲演中说:岑参的 “参”字,有不同的读音。由于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参”读作“深”,所以西方很多人在翻译的时候都把岑参的“参”也拼成“深”的读音。可是根据考证,这个字不应该读作“深”而应该读作“餐”。因为岑参曾写文章说他的祖先有很多人都参与公卿之位,他们家里希望他也能够参与公卿之位,所以取名岑参。

因此,从俗以及历史传统,曾参之“参”念shen,曹参、岑参之“参”念can;如果严守古人名字解诂的规矩,三人名字的读音应该一样,都念can。

第3篇:唐代诗人岑参的读音

唐代诗人岑参的读音(推荐10篇)由网友 “一只牛角包”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唐代诗人岑参的读音,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唐代诗人岑参的读音

岑参(cénshēn):岑(cén)新华词典解释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小而高的山,有岑寂,岑岑等词语。第二个解释就是姓氏,姓岑,就是岑参的姓。参,在字典里是个多音词,有cān,shēn,cēn,sān四种读音。岑参的参是读shēn,词典解释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有参商,参辰卯酉等词。参shēn也是一种中药名字,如人参,党参。

岑参生卒年约为公元715-公元770年。中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代表。南阳人,是大唐宰相岑文本的曾孙。与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并称高岑。现存的代表作约有四百零三首,其中有七十多首是边塞诗。另外还作又《感旧赋》、《招北客文》两篇墓铭。

岑参幼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诗人岑参的读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人岑参的读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