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母亲的硬伤阅读理解附答案
母亲的硬伤阅读理解附答案
母亲的硬伤
①她和普通人有些不一样。
②从出生那天起,她就只能坐在轮椅上,舞动着比别人短很多的胳膊。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她找到学校,却没有一位老师接收她,无论母亲怎样苦苦哀求,都于事无补。
③一个残疾孩子,再不学点知识,这辈子可怎么过啊?母亲不甘心,买了书本,自己在家做起了私塾先生。没想到,母亲的教鞭居然把她送进了大学的校门。从此,她变成了父母的骄傲。她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她上完了大学,学会了唱歌,在当地的体育馆开了自己的演唱会,成为小有名气的人。
④当所有的工作都向她关起大门,她决定创办自己的艺术团。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完全由残疾人组成的艺术团,第一次上台表演,就赢得了阵阵掌声。之后,她带着这些身残志坚的人,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还飞出国门,站在了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舞台上。
⑤事业上的成功给她带来了爱情的大丰收,一个健康的小伙子无视众多红颜,偏偏对她情有独钟,甘愿做她的双腿,背着她,去每一个她想去的地方。
⑥不敢奢望爱情的她,幸福地做了人妻,还做了人母,生下一个健康美丽的小女儿。人生如此圆满,似乎再也没有遗憾。
⑦可是,她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一次也没有接送过女儿,甚至,没有陪女儿逛过街,没有带女儿到公园。无论女儿怎样哀求,她都绝不松口。
⑧她还对女儿提出了诸多要求,比如,不许带同学回家,不许对人提起妈妈。
⑨这让女儿一度很伤心,难道,母亲不爱她吗?可是,她明明能感觉到,母亲是那样在乎她呀!
⑩女儿十岁生日时,有同学热情地要为她过生日,盛情难却,女儿擅自做主,将同学带回了家。
11此时,她正在客厅里精心为女儿准备礼物,见到忽然冲进来的同学,她一下子蒙了,嘴里喃喃地说:“不要让同学看到我的`样子!”
12那一刻,女儿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从来都不肯见她的同学,因为,在同学面前,母亲是自卑的。
13女儿懂事地抱着母亲,说:“妈,你就是这个样子,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也并没有讶异,而是很礼貌地叫她阿姨。
14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慢慢地放下了。虽然她从来不曾为自己的身体而自卑过,虽然她从来都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豪气,可是,当她做了母亲,却是那样害怕,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遭受轻视和讥笑!所以,当自己暴露在女儿同学面前时,她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恐惧。
15她是如此坚强而又成功的女人,面对命运的不公,从来不肯低头,可是面对女儿时,不够完美的身体成了无法逾越的硬伤。
16其实,所有的母亲都会有硬伤,无论她们多么坚强独立,面对儿女,总觉得自己有一处或几处不够完美,从而想方设法小心翼翼地避开。所以,当我们的母亲做出不可理喻的举动时,我们应该明白,她正在小心掩饰她自以为的“硬伤”,而这,是她最深沉无私的爱。
17作为儿女,唯一能做的,是让母亲明白,无论她有多少缺陷,都是你最爱的人,在儿女心中,母亲一定不能有硬伤。
小题1:“她和普通人有些不一样。”试在文中找出她与普通人有哪些不一样。(6分)
小题2:文章第⑦段在内容上强调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慢慢地放下了。”为什么“放下了”?(4分)
小题4:生活中,你发现母亲的“硬伤”了吗?联系全文,请说说你自己的感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从出生那天起,她就只能坐在轮椅上。②到了上学的年龄,没有一位老师接收她。③不进学校,母亲的教鞭居然把她送进了大学的校门。④所有的工作都向她关起大门,她却获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⑤不敢奢望爱情的她,幸福地做了人妻,人母。(6分。每点1分,答出5点得6分)
小题2:强调了母亲害怕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让女儿遭受轻视和讥笑而坚决不愿意面对女儿同学的态度。(3分)这一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做了铺垫。(2分)
小题3:因为事实并不是像她担心的那样。女儿很懂事,理解她这份深沉无私的爱。女儿并没有因为母亲的不完美感到自卑。女儿的同学也并未因此而看不起她的女儿,反而很尊敬她。(4分)
小题4:略。(5分。第一问答案不限定。第二问要抓住“母亲永远是儿女最爱的人,母亲永远是儿女的骄傲”等要点回答)
试题分析:
小题1:审题后可知,本题为提取概括类题目。根据分值可知,应把她身体和经历上的不同都写出来。因此,从前向后提取概括即可。尤其要注意文章的二至六段。
小题2:此段写她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坚决不愿意与女儿一起露面。“可是”起到了呈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写她的坚强与成功,过渡到下文写她的反常表现。因此,本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3:原因与“同学也并没有讶异,而是很礼貌地叫她阿姨”的表现有关,因此,我们可理解出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慢慢地放下了”的原因,即:同学的表现让她感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同学们没有因为她的不完美而嘲笑她的女儿。
小题4:可以说发现或没有发现。根据原文可知,“所有的母亲都会有硬伤”,一般应回答发现了,如母亲感到自己没有文化,是乡下人土等。回答第二问,可以结合文章结尾的“面对儿女,总觉得自己有一处或几处不够完美,从而想方设法小心翼翼地避开”“我们应该明白,她正在小心掩饰她自以为的硬伤,而这,是她最深沉无私的爱”这些语句,表达出对母亲“不完美”的理解,对母爱的理解。
第2篇:阅读理解《母亲》附答案
阅读理解《母亲》附答案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骑,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囌,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2分)
①忙碌 ②辛苦
12.(3分)
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
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
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3.(4分)
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5分)
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15.(6分)
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
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
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第3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母亲附答案详解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母亲附答案详解(通用8篇)由网友 “pyrojewel”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母亲附答案详解,欢迎参阅。
篇1: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母亲附答案详解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母亲附答案详解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
第4篇:母亲的谎言阅读理解附答案
母亲的谎言阅读理解附答案
母亲的谎言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
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 吃鱼!
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火一样的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像枯树皮般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