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11 07:12: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

引导语:《记承天寺夜游》学完了,要做一些课后习题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吧!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http://www.ruiwen.com/wenxue)。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一

⒈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⑷盖竹柏影也 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

⒈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 ⑶在 ④原来 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⒊⑴都是闲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月色入户 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⑸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⒋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二

一、解释黑体字词

1、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 2、盖竹柏影也( 原来 )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到) 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6、月色入户(门)成语例:足不出户 户枢不蠹 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寝(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二、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内心寂寞悲凉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四、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五、简要谈谈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指被贬之人,身处逆境而追求心灵宁静的人。暗示世人多为功名富贵所累。表达了作者失意后陶醉于自然的淡泊心境,又显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和伤感。

六、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七、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C )

A 范仲淹 《岳阳楼记》 B 欧阳修《醉翁亭记》

C柳宗元《小石潭记》 D 陶渊明《桃花源记》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八、“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二)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才一举头 ( )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答案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七、月光 竹柏影 比喻

八、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九、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2篇:记承天寺夜游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 )、解元(ji 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铃系铃( )

(3)识文解字( ) ( 4)解不开这个道理( )

(5)苏三起解( ) (6)跑马卖解( )

(7)使出浑身解数( )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

(9)把犯人解到县里( )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寝( )___ 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相与步于中庭( ) (4)盖竹柏影也( )

(5)寻张怀民(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

6. 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jiě(2)jiě(3)xiè(4)xiè(5 )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 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3.(1)想(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来是(5)寻找(6)只是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 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东坡志林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 美景。 7. (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 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解这道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

综合题

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课文中写“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三首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 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写这偷看人间私情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挂在梧桐树上的秋月,缥缈的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三者与诗人融为一体,显得凄苦和苍凉。(说明:对这三句引诗的分析不作要求)(如果答完整, 可得 “优”;答出“拟人手法”并联系课文作具体分析可得“良”;答出“拟人手法”,并稍作分析,可得“中”;只答“拟人手法”,不作任何分析,得“下”。)

第3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习题答案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8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一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 (3)相与..步于庭中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0.用原文填空。(4分)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

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一、《东坡志林》 苏轼

二、(1)念 / 无与乐者

(2)怀民 / 亦未寝

(3)盖 / 竹柏影也

三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

3.清澈透明 4.只是

四、1.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