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深刻揭示形象打造(教师中心稿)
话题作文漫谈
四川
[话题材料]
生命是什么颜色?晨曦告诉我,生命是火红的;明月告诉我,生命是银白的;大海告诉我,生命是湛蓝的;草木告诉我,生命是葱绿的;快乐告诉我,生命是金黄的;忧伤告诉我,生命是黝黑的……生命有颜色吗?如果有,该是什么颜色?请你以“生命的颜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话题材料是一段寓含哲理的文字,读了这段文字,应该悟出这样的道理:生命是有“颜色”的,且是五彩缤纷的;颜色更是主观世界的产物--除了表层的颜色,每个生命的载体,都牢牢地打上了其思想的铬印。故而,写作时的立意,既要顾及生命表层的颜色,更要“透视”其深层次的颜色。
“生命的颜色”属于“半开放”的话题,中心词“颜色”亦实亦虚,更侧重于虚;修饰语“生命”对话题内容的范围作了限定;就是在这样的范围内,写作的空间仍是广阔得很。写作时,要尽量展开想象的翅膀,探寻生命的存在并描绘其富有个性的颜色。
[佳作展示]
眉飞色舞
桃桃
我打算下辈子做一只麻雀。虽然它没有孔雀艳丽,却也沾亲带故--至少都有个“雀”字。我不当杜鹃,它霸道,忘恩负义。它欺骗同类,模仿雀鹰吓走别的鸟妈妈,便寻找有卵且与自己的卵花纹相似的巢,吃掉其中一枚,产下自己的卵,瞒天过海。养母辛苦喂养小杜鹃,小杜鹃却将养母的新生子女一只只谋害掉,养母还稀里糊涂地养着这家里的“狼”。我不当雄鹰,尽管它很威猛。但它往往成为人类猎杀的对象。体型也过于庞大,无法在森林里穿梭。麻雀虽小却能上天下地,尽管它并不擅长于“下地”。有句俗话叫“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我将来便是一只小麻雀,不用像燕子一样辛苦衍泥做一个固定的家,我只要一条墙缝,便能栖身。我饿了捉虫,馋了拾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山泉是甜的吗?森林里的空气有泥土的芬芳吗?田里的谷子黄了吗?不要问我这些,因为它们太简单了。这也就是我简单的生活。
我打算下辈子当一株茉莉。我不用像松树那样在大冷天苦撑着不落叶子;也不用像枇杷一样被人嫁来接去,更不会像玫瑰一样被修枝剪叶。我只是我自己,身躯不魁梧,意志不坚强,但我有青翠欲滴的叶子,小巧玲珑的花朵。即使你嗅到了香气,也不是我为了吸引你的注意而绽放,只是在自己跳舞的时候不小心让香囊开了口。跳得太投入啦!我不能生长在沙漠,我不是仙人掌;我不能生长在沼泽,我喝不了那么多水;我不能生长在岩缝--石头太硬了。所以,我有我的个性,我只安身在我爱的地方。如果强行将我迁移,我只能以死来证明我的执着。
我打算下辈子当一只蚂蚁,体味大雨前搬家的忙碌;我打算下辈子当一只蜘蛛,享受织网的快乐;我打算下辈子当一头羚羊,逃亡在狮子的怒吼声中;我找算下辈子当一片云彩,遮住夏天毒辣的太阳;我打算下辈子当一场小雪,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
我的打算千千万万,我打算享受自由,我打算投身自然。下辈子风景如画,我憧憬着。可是,人有下辈子吗?……
[点评]
这篇文章想象丰富而奇特,“我”愿做麻雀,愿当茉莉……倾心于一切生存体验,甚至“打算下辈子当一头羚羊,逃亡在狮子的怒吼声中”。在丰富奇特的想象中,有力地突出了“甘于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主题。全文没有“生命的颜色”的字眼,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所追求的形象的个性张扬的生命的颜色。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公园的水池里新栽了一批睡莲,这批睡莲与原来的一大片并无二致,对之,游客也就并不在意。后来,管理人员在水池边立了一块牌子,上面书写:千年睡莲,园中珍品。牌子一立,立即引起了游客的注意,不少的人来到这里驻足观看。人们一边看,一边亲切地抚摸着睡莲的叶子,不住地啧啧赞赏。不久,睡莲的叶子便蔫了。无可奈何之下,睡莲们集体抗议:“请不要再这样爱我们了!”……
请以“爱的学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话题材料是一则小小的寓言,读了这则寓言,情不自禁要问:其一,人,是不是一定要出了名,才去爱他?其二,要爱一个人,或是一群人--不管是凡人还是名人,该怎样去爱?回答好了这两个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就清楚了,你的文章的立意也就明确了。
确实,“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爱”与“被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爱”得不当,会适得其反,“爱的学问”值得好好探究。写作时,要打开思路,古今中外,关于“爱”的材料不胜枚举。你可写自己,也可写他人;可写历史,也可写现实。最近有这样一则材料:吉林某初二女生,因长期拾荒助人,获得了“2004年感动吉林十大人物”荣誉称号,从而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在鲜花和荣誉的光环里,她承受不了“盛名”带来的压力,而向学校提出了转班的请求。这样的材料用起来就很贴切而鲜活。类似的材料,你可以很好地发掘。其他方面的材料,如“越俎代庖”、“恨铁不成钢”一类的成语和熟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类的千古名言等,都是写这个话题的好材料。
至于文体,你可以选择你最喜爱的,且写起来得心应手的一种。
(已刊发于2017-08-15《语文周报》)
第2篇:妙用量词,形象生动(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昆山中学戚增寒215300
“摆成一朵花,花就艳艳的开了。摆成一条河,河就汤汤地流了。摆成一座山,山就漫漫的绿了。摆成一片云,云就朗朗的飘了。摆成一只鸟,鸟就叽叽的飞了。”(彭学明《跳舞的手》)
上段文字中,作者把土家的“摆手舞”比喻为“花”、“河”、“山”、“云”、“鸟”,赋予摆手舞以变化万千的形象。尤其是与各个喻体相对应的不同的量词“朵”、“条”、“座”、“片”、“只”的使用,更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量词是用来表示计量单位的词。古汉语中量词本来较为少见,而现代汉语中量词却越来越丰富,除出现了固定专用的量词外还出现了不少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借用过来的量词。巧妙地使用量词,会大大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再如“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虞美人枕上》)句中巧借名词“钩”为量词,使句子传神地产生“残月如钩”的修辞效果。
首先,量词可以表形。
如:“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彭荆风《驿路梨花》)量词“弯”本是形容词,这里借用为量词,形象地表现出“新月”的形状,维妙维肖。
同样“一轮红日”、“一叶小舟”中量词“轮”、“叶”,由于巧妙运用,句子产生“红日圆圆如轮”、“小船轻巧如叶”的修辞效果。
其次,量词还可以表情。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巧妙地使用量词,会鲜明的增强句子感情色彩。如:“我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一个人站在便道旁的电线杆下,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杜鹏程《夜走灵官峡》)“尊”本是用于神佛雕像的量词,但用在这里,使句子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崇敬、钦佩。以前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一小撮阶级敌人不甘心他们的失败。”我们也常把一些贪赃枉法之徒称为“一帮社会的蛀虫”。“撮”和“帮”两个量词明显带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
另外,量词也可以表数。
“一粒葡萄”和“一串葡萄”虽所用的数词相同,但是由于量词不同,使得两个短语表示的数量明显的不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两”当然大于“一”,可是它们后面各自跟了量词“个”和“行”,“白鹭”当然就多于“黄鹂”了。
可见,准确而又巧妙地运用量词,会使语言可视、可感、可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3篇:利用矛盾,揭示中心.
利用矛盾,揭示中心
《采蒲台的苇》。课题的象征意义很深奥,在设计问题时,先不忙理解这些,倒是应先细加讲读采蒲台人民保护抗日干部的动人事迹,有了这样理解背景,再回头来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采蒲台人民的事迹)那么课题为什么叫“采蒲台的苇”呢?这时,学生对“苇”的象征意义(象征采蒲台的人民)的理解就不再是难事,对于文章前四节中难句的理解迎刃而解了。这篇课文我是抓住“矛盾”,展开教学:
明明是采蒲台的人好,作者却要说是采蒲台的苇好。引学生思路到“人与苇”的关系上来。通过对难句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人与苇的关系非常密切。(举例:寄生)人和苇的结合是多么紧密!矛盾(2)文章重点的是采蒲台人民对敌斗争的故事,但从课文中却看不出人民怎样依靠苇打击敌人的。因为故事发生在冬季,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的是等待收割的大苇塘,